目前很多人趨之若鶩的進入到古董收藏這行,但是這行水之深,即使我不說,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收藏豈是兒戲,都是用真金白銀換來的,盲目的去收藏去買賣最後換來的都是財物兩空,所以我下面我會教大家一些瓷器鑑定的思路和方法,大多數藏家都很難上手。根本原因是不了解瓷器的特徵,所以只能憑感覺悶著頭買,次次買到新的,真的等到遇到一件老的瓷器那時候可能就畏首畏尾,有可能真的錯過了,導致後悔莫及。相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麼,如何才能開始成為真正的收藏家和鑑賞家呢?
根據我的經驗,也是絕大多數行家和專家鑑定瓷器的所用竅門,那麼從哪些方面去辨別瓷器呢?還有昨天一個朋友給我留言跟我說。下師察色,中師望器,上師觀神,這個說法是沒問題的。這個和我下面說的其實也不相衝突,這只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罷了。
當你要鑑定一個瓷器首先要從7個方面去著手,是哪七個方面呢?
那就是那就是型(器型),紋(紋飾),胎(胎骨),釉(胎釉),彩(彩繪),工(燒造工藝),款(落款)
一 器型。型是明代以前瓷器中最重要的。許多行家都知道,從遠處一打眼,不用上手,就知道東西不對,為什麼?就是因為器型不對。
再比如元代的罐子幾乎絕大部分形狀都是一樣的,因此你某天看到一個青花罐子,和你在博物館或者其他地方看到的珍品的器型不一樣的話,那幾乎就可以斷定,東西應該是不對的。
二 紋飾,讓我們談談紋飾,所謂紋飾就是代表了當時的時代特徵,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特有的紋飾。比如明代和清代的龍紋就不一樣,前者是風車狀,後者五爪是四前一後。如果對不上的話,那最起碼也是仿皮,那要分辨究竟是新仿還是老仿,那就還需要看其他的特徵了。
三 胎,很多人看一件藏品首先就會把瓷器翻過來倒著看,看底足,看得就是胎骨。
首先底足的鑑定是這些環節中最重要的,判斷真偽或者斷代都是要以底足為依據的,常見的有火石紅啊,修胎的刀痕,底足的做法,削足方式,胎土痕跡,胎骨外觀質地等等。
四 釉,每個時期的釉料不同,不同時期窯爐也有所區別。現在說的看氣泡,實際說的就是看釉。但是,看氣泡只能分辨出柴窯和煤窯的之間的區別。它不能用作鑑定瓷器的標準。如果一件瓷器價格不菲,就不會差那點柴燒的費用了對吧。不同時期不同窯爐的釉料各有特點。宣德仿哥窯和宋哥窯看起來相似,但是在放大鏡下觀察時,釉仍然不同。」
第五彩,我們僅以釉下彩為例,以簡要說明彩對瓷器識別的重要性釉下彩主要有兩種青花和釉裡紅兩種。青花瓷上塗有含有氧化鈷作為顏料的天然礦石,釉面紅漆上有含氧化銅作為顏料的天然礦石。這兩種瓷器直接在瓷胎上繪畫,畫好之後上釉。然後一次性入窯高溫燒制而成。說到青花瓷,很多朋友都知道蘇麻離青這個詞。網上也有很多如何鑑定蘇麻離青的說法。我不在這裡詳細介紹。如果一件青花彩繪所用的青料當時的朝代都沒用過,即使它再漂亮,那大概率也是仿的對吧。
第六工 ,工就是製作工藝,包括包括胎土,釉,彩料,燒窯,成型等瓷器的燒制技術。例如,宋定窯的覆燒,後來也用於景德鎮。此技術僅在碗上使用。相較於普通碗的足底無釉,他是口沿無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到相關的材料來自己學習。工藝的十個特點更加明顯,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第七款,落款對於瓷器鑑定也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考古數據表明,中國瓷器完整的落款的形成應該發生在明初的永樂時期。後來的官方窯爐幾乎都有款。大多數新手朋友很多都是看款來斷代的。
因為當下剛入門的比較多,一看到款如大清康熙年制,大清雍正年制就以為撿到寶,殊不知這都是制假者迎合了這些人的想法所仿製的贗品,以前鑑定看重的款,那麼到現代反而成為迷惑人的障眼法了,如果東西是對的,款不款都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鑑定瓷器是一門科學。它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大多數人收藏幾十年能看懂某一個窯口,或者某個時期的瓷器,那都是厲害人物了,所以你就知道一些人只玩三清,只玩民國,說的是什麼意思了,只玩你擅長的,其他作為了解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你不可能面面都精是吧。如果一個普通的業餘愛好者想要入門,那麼他必須沉浸在特定的類別中,並經過專業的收集和研究,然後才能成為該類別的專家。 文章由 『』六甲先生『』 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