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如人,可賞,可讀,亦可品,
世上紫砂藝人千千萬,
我們今天就來
盤點一下
這些紫砂界的「代表」
初創期
「代表」——供春。又稱龔春、龔供春,明代正德年間宜興人,生卒不詳,歷史上第一位由於做紫砂壺出名的藝人。
供春壺的特點:工巧——製作精工巧飾,與拙樸、自然、曠野等風格美相對峙。
天真——即不抱成法,獨表性靈,任心所至,天真爛漫。
老成——壺體表面風化,樹紋開裂精雕,樹幹百年滄桑,枝節老辣。
怪奇——追求怪奇之美,殘缺之美,自然之美。
自然——宛然天成,近於自然感,自然天成,達到「順物自然而不容私」的境界。
上海 匡時 2017 秋拍
以適幽趣——紫砂、茶道具專場
2338 明或清 供春樹癭壺
本場拍賣最高落槌價:3,200,000元
筋紋型期
時期——從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
「代表」——時大彬。字少山,也稱時彬、大彬,是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的,紫砂陶藝大師,被譽為「千載一時」。
時大彬 菱瓣圓壺、扁圓壺
明 時大彬制 白泥瓜稜壺
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藏
時大彬 菊瓣壺 四川省出土
柳州博物館藏
他把大壺改制小壺,推動文人品茗新風 確立紫砂茶壺「文人藝術」的氣質。將制瓷工藝中的「二元配」法,移植到紫砂製作中,首創調砂法。常在紫砂泥料中雜以砂土,使砂壺閃現出淺色的細小顆粒,產生「砂粗、質古、肌理勻」的奇妙效果。
明萬曆 時大彬 玉蘭花瓣壺
香港茶具文物館藏
時大彬 梅花壺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時大彬 梅花壺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
自然型期——陳鳴遠
17世紀中至18世紀中,相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
「代表」——陳鳴遠。清代康熙年間人,出生於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無不精美絕倫,以精湛的技藝和富於創造的精神聞名於世,有「壺隱」之稱。
他尤其善制自然型茶具、文房器物,從大自然中汲取創作靈感,其仿生作品風格自然寫實,幾可亂真卻又極富巧思,是塑鏤兼長、技藝超群的全能陶藝大家,開創了一代壺藝文麗工巧的風格。
▲清康熙雍正 陳鳴遠作宜興紫砂南瓜式壺
▲清康熙 陳鳴遠制歲寒三友紫砂茶杯 (一組)
▲清早期 陳鳴遠制石榴形花插
陳鳴遠款 紫砂鼠子百果碟
書畫幾何型期
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相當於清代中後期,這時期以各種鐫刻書畫的幾何型為主流,壺的製作更追求文人趣味。
「代表」——陳曼生,楊彭年。陳曼生工古文詩詞,善書法,以隸書、行書聞名,精於篆刻,為「西泠八家」之一。所以陳曼生雖然不會制壺,但是他與楊彭年合作,經由他設計並銘刻的壺,往往在拍賣場拍出了千百萬的天價。
清中期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笠蔭壺
清中期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種榆仙館款紫泥扁鼓壺清嘉慶
清嘉慶 楊彭年制、陳曼生及楊彭年刻紫泥觚稜壺
曼生壺的主要特點是融造型、文學、繪畫、書法、篆刻於一壺,壺腹上還鐫刻山水花鳥,使清雅素淨的紫砂茗壺平添幾分詩情畫意,形成獨特的文人壺風格,從而使紫砂茗壺超越出單純茶具的淺層意義,具有極豐富的文化內涵。
曼生壺從問世以後一直備受鑑賞家們所鍾愛,特別是書畫家愛之如珍寶:「字依壺傳,壺隨字貴」,使曼生壺身價百倍,迄今仍為收藏家千金難求的珍品。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合歡壺
清嘉慶 楊彭年制、陳曼生作銘紫泥扁石壺
近現代期——顧景舟
20世紀初以來,湧現了一大批紫砂高手,技術更為嫻熟,風格更趨多樣。
「代表」——顧景舟。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
他每一把壺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鬥、一代宗師。
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1959年作 顧景舟制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顧景舟 大石瓢
顧景舟 範曾畫 仿古壺(和信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