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侯寶林是中國新相聲的始作俑者。新中國成立之後,他立志進行相聲改革,即所謂「淨化」相聲,一面對一些傳統相聲進行修改、加工,一面又創作了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相聲,如《婚姻與迷信》、《一貫道》等。為了適應新形勢,遵循毛主席提出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宗旨,在老舍等人的支持下,同孫玉奎、羅榮壽、高鳳山等人一起組建「北京相聲改進小組」,先後任副組長,組長。一併創作並演出了不少新相聲,基本上拋棄了《八扇屏》等傳統相聲,後來的徒子徒孫們也說新相聲。而說傳統相聲的反而沒有了市場,在舞臺上逐漸走向末路。
新相聲也是建立在傳統相聲四門功課基礎上的,沒有這些功夫,單靠背誦現成的劇本,肯定觀眾不買帳。侯寶林先生的新相聲是有傳統相聲功底的,所以說起來得心應手,觀眾也認可。他的徒弟馬季也說新相聲,基本上是走師傅的路子。而馬季的徒弟姜昆就走了另一條路,四門功課樣樣稀鬆,甚至根本不會,全靠背誦劇本,像郭德綱演出經常出現的「現掛」就更是不可能。
姜昆也收了不少徒弟,真不知他能教這些徒弟們什麼。大約是他位高權重,徒弟們另有所圖吧?姜昆得意的時候,剛好處在改革開放初期,觀眾是「相聲」饑渴症。隨著時間的推移,以郭德綱為代表的「傳統學派」脫穎而出,雖然很艱難,但還是從小劇場走向了大劇場。
郭德綱讓新一代的觀眾們見識了什麼是傳統相聲,人們願意掏錢進劇場聽相聲,體現了相聲的魅力所在。姜昆送票搭雞蛋的相聲肯定是沒有前途的。因此說侯寶林先生「從體制上徹底的壓制並摧毀傳統相聲」,是一個難堪的事實。
侯耀文先生深諳相聲肯綮的,眼見相聲走向末路,非常著急。郭德綱的出現,侯耀文看到了復興傳統相聲的希望。他主動收郭德綱為徒,是完全為了傳統相聲復興大業的舉動。收郭德綱為徒時,侯耀文是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說話有人聽,有他的提攜,郭德綱在相聲界取得了一席之地。在侯耀文的羽翼覆蓋下,德雲社才能夠生存壯大。
所以有傳言說,侯耀文收郭德綱為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替他的父親還債。你說這話在不在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