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是臘月十三了,大街小巷的過年氛圍越來越濃了!
大家最關心的,無非就是這年怎麼過,怎麼過得熱鬧,
但小編卻想給大家「潑冷水」,說說一些關於孤獨的話題。
今天,我要說的這個話題的主角是蔣勳先生,要講的是他的兩本關於「孤獨」的書。
蔣勳﹙1947年-﹚,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福建福州人。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有人怕孤獨,我也怕孤獨。但我從此書開始,對情慾、對語言、對革命、對暴力、對思維、對倫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書裡的六個論點幫我打開全新的思維方式。蔣勳的文字溫雅亮麗,清澈通透,讀讀無妨。
這是一位「書蟲」對蔣勳先生《孤獨六講》的推薦語,這也是我今天要推薦此書給大家的主要原因。
顧名思義,《孤獨六講》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
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
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
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
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
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
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為什麼要寫「孤獨」?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
二oo二年臺灣聯合文學舉辦一個活動,以「孤獨」為主題,邀我作了六場演講,分別是: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
是的,其原因就是,作了六場關於「孤獨」的演講。
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無可奈何的佔有。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我試圖在家族與社會裡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麼,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只是擊向巨大空洞的孤獨回聲。我聽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會秩序,顛覆階級結構!
作者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
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另一本關於「孤獨」的書,
我寫過一篇小說叫「因為孤獨的緣故」,後來成為一本小說集的書名。
所以,我要說說這《因為孤獨的緣故》。
《因為孤獨的緣故》,收錄十二篇短篇小說及五篇輔助理解本書的關鍵解讀。
蔣勳在其中以大量篇幅對本書進行文學解讀: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全書仿佛一則則世紀預言,以正經、冷調的語言訴說看似荒誕怪奇的情節。日常生活的光怪陸離、世俗的鮮猛乖張,都在其安排的敘事結構中顯現。褪去偽善的外衣,直指人性騷動的欲望。
那什麼是「孤獨」?我們看看書評——《只談孤獨——評《因為孤獨的緣故》》的解讀:
孤獨是什麼?是凌晨從夢中驚醒,突如其來的、無邊無際的寒冷與黑暗嗎?如深海裡的暗流,一波一波,沒有任何聲音,卻有一股令人窒息的絕望。還是置身空曠的高原,氧氣逐漸稀薄、心臟怦怦作響,不知身在何處的慌亂?又或者,如蔣勳在這本名為《因為孤獨的緣故》的小說集中所描述的:是一種近於肉類或蔬菜在冬天慢慢萎縮變黃脫水的氣味,不易察覺。可一旦你開始嗅到了,你就發現這樣的氣味固執而且持久,更像是衰老和死亡的氣味。
蔣勳先生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學會孤獨,你才會不孤獨。「用孤獨守候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