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四傳「聯姻」造投行巨擘 中信證券合併中信建投局未了
時代周報記者 王丹 發自上海
短短四個月,中信證券(600030.SH)與中信建投(601066.SH)先後四次爆出「聯姻」傳聞,市場各方比當事者更為迫切、積極,恨不得立刻撮合成雙。
上周末,兩券商合併重組的消息再度來襲,而這次的「導火索」,是它們先後修訂公司章程。
7月28日晚,中信證券發布修訂完善公司章程的公告。同日,中信建投亦發布新修訂的公司章程。
有細心的投資者發現,中信建投新修訂的章程中有多項內容與中信證券擬新增的章程內容高度相似,於是,市場又衍生了一波合併猜想。
截至時代周報記者發稿,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均未就此番傳聞進行澄清,記者經多方聯繫,未能從兩券商處得到正式回應。
8月3日,中信證券A股收報於30.41元/股,總市值3238億元;中信建投A股收報於49元/股,總市值3129億元。自6月19日券商板塊行情啟動以來,兩者累計漲幅分別為46.4%和31.76%。
修訂公司章程再次引發傳聞
7月28日晚間,根據中信證券發布的關於修訂完善公司《章程》的公告,此次擬修訂的章程,新增了第十條、第六十八條、第六十九條和第一百八十條四項新條目,均為黨建相關內容。
如新增條款第十條:「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及《公司法》相關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黨委發揮領導作用。」
新增第四章「黨的組織」,明確公司設立中國共產黨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委員會。
巧合的是,同日,中信建投也披露了修訂後的公司章程。從內容上看,上述中信證券計劃修訂的內容,在中信建投新版章程中也有類似表述。
如中信建投章程總則第八條相似於中信證券擬修訂章程新增的第十條;中信建投章程第五十四條相似於中信證券擬修訂章程新增的第六十八條。
這是在為合併重組進行鋪路?事實上,這已是近四個月來,市場中第四次盛傳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併。
「更準確地說,這次只是一種猜想,不是傳聞,」8月3日,一位資深的券商投行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他認為,相較於此前的傳聞,這一次市場思路理智一些,主流聲音能夠去分析兩家券商修訂章程與合併重組,其實並不構成直接關係。
雖然兩家券商同日公告,但中信證券是「擬修訂」章程,尚未經股東大會審議;而中信建投是審議後的正式披露,進展上明顯領先一步。
且內容上,中信證券主要是加入黨建內容,但中信建投是對多個條款進行表述完善,修訂的依據和方向不完全一致。
時代周報記者雖然未能從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得到正面回復,但通過兩公司人士了解到「為重組修改章程」的說法應該只是臆想。
前三次證偽都擋不住傳聞
雖然還是傳聞,但依然攔不住兩家券商二級市場股價大漲。
盤面顯示,公告發布的次日,即7月29日,中信建投A股漲7.90%,中信證券上漲4.82%。
事實上,今年以來,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併的傳聞始於4月中。
4月14日,該消息在市場中發酵,並迅速引爆金融圈,當天中信建投A股大漲8.88%,中信證券盤中漲幅一度超過6%。
當晚,雙方發布澄清公告,表示「不存在應披露未披露的信息」,間接否認了傳聞。
4月23日,中信建投向中國證監會遞交《變更持有5%以上股權的股東審批》的行政許可申請,由於其並未披露相關股東,很快,與中信證券合併的傳聞又應勢而起。
後被證實,此次股權變更是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將持有的35.11%股權改為北京金控集團持有。
此後近兩個月,包括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A股市場的券商板塊維持橫盤沉寂狀態。
彼時,券商股並未引起市場的廣泛注意。「引爆點」是6月27日,有媒體報導,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
儘管證監會次日即通過新聞發布會表示,目前沒有相關的更多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但在「打造航母級券商」的想像空間中,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第三次傳出合併。
至7月2日,市場多方消息,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內部已同意一項合併計劃,志在打造一家規模達820億美元的投資銀行巨擘。
然而,當日深夜,兩家券商再次雙雙澄清,對合併傳聞作出回應。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兩券商收到上交所問詢函,要求就有關事項進行說明。
7月5日,兩者復函上交所。
中信建投稱,7月3日,公司向中央匯金書面徵詢,並於7月5日收到回覆:「截至目前,我公司不存在涉及你公司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中信證券則表示,經與中信集團確認,截至目前中信集團未討論過任何關於中信證券及中信建投重組合併的方案,中信集團也未與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籤署涉及收購中信建投股票的任何協議。
潛在的合併邏輯
看當下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聯姻傳聞此起彼伏,投資者眼前似乎有一幅熱鬧的畫面,圍觀者都在高喊「在一起」,但主角雙方卻故作鎮定,甚至無動於衷。
8月1日,時代周報記者詢問了一位上市券商投行部負責人關於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併的看法,他明確表示:「假的,已問過在中信證券的朋友,還是不要再傳了。」
不過,依然有投資人士認為,市場熱捧兩者合併,也在情理之中。當下,面對外資的來勢洶洶,打造高質量的「航母級券商」,升級行業競爭格局,已是大勢所趨。
長期以來,監管層打造「航母級券商」的呼聲也一直不斷,種種跡象看,目前政策、業務、資本都在向頭部券商傾斜,強者聯合,這一目標更易實現。而這也是市場臆想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重組合併的關鍵邏輯所在。
時代周報記者通過公開數據計算,兩者一旦聯合,就是一艘市值超過6000億元量級的超大券商,在今年上半年業績簡單疊加下,它將實現366.43億元的營業收入和135.04億元的歸母淨利潤,行業佔比超過15%。
合併傳聞的另一個邏輯則緣於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頗深的淵源。
中信建投成立於2005年,彼時老牌券商華夏證券被撤銷業務許可,中信證券與建銀投資共同出資成立中信建投,受讓華夏證券原有的全部證券業務及相關資產。
2008年,證監會提出券商「一參一控」的監管要求,這一監管紅線迫使這對「親兄弟」開始切割。
2010 年 11 月,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獲批受讓中信證券掛牌轉讓的中信建投12.15億元股權,同月,中國建銀也向中央匯金無償劃轉了其持有的中信建投股權。
目前,中信證券仍然是中信建投的主要股東之一。根據中信建投2020年一季報,中信證券仍持有中信建投5.01%股份。此外,中信證券第二大股東中國中信有限公司的全資孫公司鏡湖控股有限公司也持有中信建投4.60%的股份。
截至目前,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併尚無有力支撐可以成行。
8月1日,一位了解兩家券商深層關係的內部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坦言,合併也不是空穴來風,雙方曾都有意願,但並非市場所傳的出於打造航母級券商戰略考量,也並非最近才開始。
據知情人士稱,早在2014年,中信集團就有心「收回」中信建投,但沒有好的契機,也沒有足夠資金。
直到前兩年,開始與中投公司密切接觸,雙方發現了一個「契合點」:中投公司一直沒有自己的辦公樓,而中信集團下有不少物業,雙方有了交換的意願。
後來,中信集團在物業產權方面未能釐清,現實的障礙使得雙方「交換」最終推進不前。
由此也能看出,即使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併有可能,暫時也是企業內在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