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發明
歷史沒有假如,它只會擇其善者而從之。
1644年農曆四月三十日,倉促登基的李自成,告別還沒坐熱的紫禁城皇帝寶座,放了一把大火後倉皇西逃。散兵亂馬中,他或許根本無暇感慨,十幾年艱苦創業,竟會在短短的四十多天裡潰敗!
那一年,是甲申年。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被反覆提及,是因為那一年的北京城你方唱罷我登場,那一年的中國大地上兵燹紛亂,那一年的中國百姓熱情期待著「闖王來了不納糧」,又在大順政權「紛紛然、昏昏然」的曇花一現中重歸失望。那一年的中國歷史留給後人太多警示,在歷史上毀譽參半的李自成和他的義軍演繹了一次「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經典興亡案例。
回望那一年,不能不提山海關。「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古老的關城見證了300多年前那場改變李自成命運的山海關大戰。所向披靡的大順義軍,在北京城裡不到一個月的驕奢淫逸後,就像被抽掉魂一樣鬥志銳減,他們面對的是衝冠一怒的吳三桂和枕戈待旦覬覦中原的八旗軍。雙方數十萬軍隊列陣,本應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鏖戰,但短短幾天,大順軍就潰敗返京。
青磚斑駁的山海關城牆就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坐在門口曬著太陽,無意訴說太多,只是靜靜地看著人們登臨雄關,去感受曾經的金戈喧囂和歷史變遷。漫步山海關古城內,如果留心,可以在古城西大街看到一座掛著「甲申史鑑館」匾額的四合院,站在街上便能看到門內的照壁上刻著「以史為鑑 居安思危」八個大字。這是個由當地紀委布展、以廉政文化教育為主題的展館。小小的院落內,陳設了「要塞烽煙、石河鏖戰、甲申史鑑、居安思危、任重道遠」五個展廳,史料詳實,發人深省。
歷史是最耐心的老師,歷史也是最無情的考官。大順義軍之敗,敗在常勝則驕逸,驕逸則奢腐。打敗李自成的不是多爾袞,也不是吳三桂,而是打下江山後腐化墮落的大順義軍自己。李自成離京時無暇自哀,而後人多有哀之;若後人哀之而不鑑之,恐怕會「使後人而復哀後人」。
1944年,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對李自成從興起到敗亡,有深入細緻的分析。歸結起來,大概就是兩點:成也作風,敗也作風;速勝致使速敗。李自成的一呼百應,有其個人魅力因素,但大順義軍的嚴明軍紀才是受到老百姓廣泛擁護的根基。然而進了北京城後,這支隊伍突然變質了:驍勇善戰的大將劉宗敏將刀口對準了京城的富戶百姓,忙著燒殺擄掠;運籌帷幄的丞相牛金星也急於開科取士,為自己招攬門生;有個神機妙算的軍師宋獻策,千算萬算也沒有料到突如其來的軍紀敗壞、軍心渙散,憑一己之力難挽大廈之將傾。在山海關的甲申史鑑館裡,有一幅巨型壁畫,描繪的是李自成和大順義軍「順勢而興、撫民而勝、驕奢而腐、逆道而亡」的發展過程。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但無論是「勝則驕」,還是「逸則腐」,都是李自成乃至歷史上無數次農民起義失敗的表象。從根本上來看,是他們在建立政權後,忘了從哪裡來,不知道往哪裡去。忘記來路,等於毀了自己賴以成功的根基,本來是官逼民反,不承想民反為官後,復又逼民,失初心者失天下。不知去路,就是對自己得天下後的使命感到茫然,當初揭竿而起大抵上都是為口飯吃,為了活命;這樣簡單的訴求滿足後,便不知所措,被金銀珠寶花花江山迷了眼。沒有遠大的理想信念,沒有找準自己的歷史使命,終究難免一敗。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出發前往北平,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我們決不當李自成」;在路上,他又提起了《甲申三百年祭》:「這僅僅是讀了個開頭,這篇文章是要永遠讀下去的。」
假如,李自成和他的隊伍能以「趕考」的心態去建設新政權,歷史恐怕會被改寫。然而,歷史哪有假如?它只會擇其善者而從之,跨過那些「因走得太快而忘記為什麼出發」的人時,連眼都不會眨一下。
甲申史鑑,教會了我們太多。(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發明)
(責任編輯:馬常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