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之為善,是他本性的表現,人之不為善,是違背其本性的。
戰國末年,另一位著名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提出「性惡論」,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他說:人之生也固小人。至於仁義,是後天所學、所行、所為才獲得的,因此,他非常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傳統啟蒙經典《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就是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它們不過是思想家的思想和理論,分別都有支持者和反對者。
我是更相信性善論的,也贊同《三字經》中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認為,沒有人生來就是壞人,是後來的成長經歷改變了一個人。生而為人,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要想做一個善良的人,必須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並身體力行。
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三觀
明辨是非,就是懂得對與錯,這是很基本的一個要求,只有分清對的和錯的,才能行有所為,行有所止。明辨是非,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從小父母就教給小孩子,什麼是對的,應該做,什麼是錯的,不應該做。
年歲漸長,是非觀念基本形成,道德約束,法律規定,每個人的行為都必須符合規範。按照道德標準規範自己的言行,就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不觸犯法律底線,至少不會變成一個罪人。
樹立和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既可以讓人們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又可以讓人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和善良的人在一起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有三教九流,什麼樣的人喜歡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善良的人肯定願意和善良的人交往處事。
但社會又是複雜的,善良的人與心懷鬼胎的人之間的界限不可能涇渭分明,好人和壞人有時候還不容易分得清。況且,總有一些一肚子壞水的人偽裝成善良的樣子,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拉攏、利用善良的人,而被利用的人卻蒙在鼓裡一無所知,有時候這些歹毒的人東窗事發了,被矇騙的善良人才恍然大悟。
其實,心地不善良的人再狡猾也有露出馬腳的時候,善良的人要善於發現心懷鬼胎的人身上的蛛絲馬跡,要麼揭露幫助他,讓他變好,要麼遠離他,做好自己的事。
不要拒絕做好的小事
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劉備臨終遺詔囑咐兒子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作為我國歷史上以仁義之德而有廣泛影響的一代君王,劉備的臨終話語可謂肺腑之言。
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在行善時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勿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否則,自己狼狽,別人不忍。
善良的人,不應該拒絕做對社會、對他人有好處的小事。好的小事做多了,一直堅持做下去,就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生活隨想
文|褚延鋒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