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化元素齊聚,海內外客商雲集,連辦八屆的深圳文博會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晴雨表,成為聚集和展示各地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的窗口。自第二屆起,海南每年都組團參展,隨著文博會向全球的輻射效應而脈動。七年來文博會對於海南,對於海南文化產業的推動意義不斷增強,逐漸成了海南文化在世人面前亮相的重要平臺,更成為「小、弱、散」的文化產業學習和反思的重要契機。
海南文化魅力獨特
本屆文博會,海南參展團雲集了省內具有地方特色和較大影響力的65家文化企業,與往屆相比參展規模和對參展的重視都有所增強。今天是本屆文博會開幕的第二天,主打「綠色」牌的海南展館前,總是有眾多各地客商和遊人駐足。
吸引客商和遊人的地方,不僅僅是海南館獨特的造型設計,更多的還是館內外所透露著的創意與特色,原始的熱帶雨林風情、神聖的南海佛教文化、迷人的熱帶濱海生活品質,這些無不讓人神往,引人入勝。
由政府組團參展的海南團藉助本次文博會,推出了本省的重點文化產業園區,並向國內外的客商和遊人展現了海南在文化與旅遊融合方面的成效和思路,同時還藉助這樣的平臺向世人展現了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進程及其魅力。
海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哪裡?本次文博會對此進行了一個集中地展示,熱帶特色、綠色森林、藍色海洋、黎苗風情、智慧旅遊等概念均得到很好地體現。
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再次亮相文博會,現場織錦的場面吸引了無數遊客手中的相機,在與各個兄弟省份「非遺」的較量中,一點都不落下風。這一屆的海南「非遺」展區,除了重點展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外,還雲集了分別是黎族服飾、黎族泥片制陶技藝、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海鹽曬制技藝、海南椰雕、海南貝雕、海南黃花梨木家具製作技藝、海南沉香製作技藝等多個生產性保護項目。
上千家的參展商、數百萬的參觀人數、上千億的成交金額,深圳文博會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中華文化產業第一展」,成為中國資源最豐富、種類最齊全、規模最宏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交易平臺。
與國際旅遊島旅遊度假相伴而生的眾多文化創意產品,在此次文博會上都得到了展示,海南咖啡、各種旅遊紀念品備受歡迎。而海南文化產業也正漸漸融入文博會的強大推進效應中,尤其是此次海南團推出的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更是向眾多國內外客商發出了誠摯的投資融資的邀請。
一次難得的學習良機
與眾多兄弟省份相比,海南文化產業起步晚、規模小、影響力小是不爭的事實。此次文博會,對於海南文化產業的意義更多的還體現在學習和反思上。海南應向文化大省、文化強省學習什麼?海南的文化產業如何發揮出後發優勢?
這些問題引起了海南的文化主管部門和參展商的深思。省委宣傳部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祁亞輝認為,參加文博會所追求的倒不是籤約量的多少、成交金額的大小,更多地體現在海南文化產業在展示與交流的過程中如何學習、反思和提升上。
「僅僅4天的一場展會能帶來數額巨大的投資也不太現實。」祁亞輝覺得,展會在對外宣傳海南的文化產業發展思路和文化產業重點發展項目的同時,也在向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的好做法、好措施和好思路學習。
深圳「文化+科技」的文化產業模式逐漸聲名遠揚並輸出全國各地之時,「文化+金融」的模式又讓文化創意和金融資本在文博會上實現對接。在本屆文博會舉辦期間,「版權與創意產業發展」、「中歐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新媒體·新科技·新文學」等一個個研討會和論壇也在同時舉行,諸多的文化產業新思路在這樣的活動進行探討和交流。一個個「投資峰會」、「座談會」的舉行,也讓更多的客商進行著文化產業發展經驗和理念的碰撞。
彼時,深圳文博會始終把文化創意和與其他領域產業的融合作為重中之重。此時,海南也提出將文化與旅遊相融合,文化與科技相融合,循著文化產業高增加值、高附加值的發展道路前行。
如今,隨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進程加快,海南已成為世界範圍內極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而在目前文化產業發展程度與之不甚相匹配的前提下,學習更多著名旅遊目的地國家和地區開發旅遊文化產品的成功經驗顯得十分重要。本次文博會上許多知名旅遊目的地所展示的旅遊文化產品及其產品開發的思路都讓人眼前一亮,而這樣的展會是海南學習和探索文化融合路子和模式的難得良機。
(本報深圳5月1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