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 記者 蘇菲】此次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對汙水處理行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於新冠病毒存在通過糞便和汙水傳播的可能性,供水及汙水處理是水資源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
生態環境部2月1日曾發布《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的通知》,提出「嚴禁未經消毒處理或處理未達標的醫療汙水排放」、「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要督促城鎮汙水處理廠切實加強消毒工作,結合實際,採取投加消毒劑或臭氧、紫外線消毒等措施」等要求,保障各類廢水的達標處置。
對於如何保障供水安全及汙水處理的問題,中國水協智慧水務專業委員會主任、北控水務集團總監劉偉巖告訴記者,企業一方面按照國家相關部委發布的規範要求加強病毒消殺,做好廠區隔離及員工防護工作;另一方面通過適當增加消毒藥劑投加和增開紫外線消毒設施等措施,加大出水消毒工作,保障汙水處理生產正常運行,從水資源循環末端阻斷病毒,保障轄區人民水質安全。
對於此次疫情給水行業帶來的影響,劉偉巖指出,短期是壓力、長期是動力,並具體分析到:「疫情期間由於部分人員因地區限制無法返崗,導致用工緊張,由於採購運輸受限導致的原材料供應無法保障,以及防護用品短缺等問題,使得企業面臨巨大壓力。隨著社會活動的逐步恢復,這些問題將逐漸緩解。長期來看,疫情的爆發,將有助於促使行業的發展向進一步細分方向推進,比如將更加重視醫療廢物處理能力建設、醫院汙水處理提標改造、水質監測、環境修復等業務領域。預計疫情之後,國家會進一步加強對汙水處理廠的進出水、汙泥處置等環節的衛生學指標的檢測,對出水水質、汙泥無害化處置等服務內容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公眾也會更加關心水質安全以及更優質的服務保障等。」
光大證券也在發布的研究報告《如何看待「疫情」後的水務行業》中分析指出,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生態環境質量檢測結果來看,我國的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質量整體保持穩定,汙水處理的防控工作起到了顯著效果。疫情過後,我國水務行業的智慧化建設、城鎮汙水管網提質增效、水資源安全保護措施升級、汙泥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等四大趨勢仍將持續,政府亦將持續加大政策和資金方面對水務行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水務行業在2020年節點年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此外,此次疫情還對智慧水務的發展和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疫情防控期間汙水處理設施的工作人員,存在較高的暴露風險。儘管操作人員上崗前佩戴手套和口罩,在格柵間及沉砂池等氣溶膠高分布區域作業時佩戴目鏡和防護服,整體來說,水務行業對於生產區的少人值守甚至無人值守以及精準控制的運營模式已逐漸形成剛性需求。
事實上,在疫情爆發之前,北控水務就在廣東、浙江、北京、雲南等地布局了超過50座「無人水廠」或「少人水廠」,該類水廠應用智慧化全業務管理系統,實現了一體化、組團式智慧管控。同時,疫情中基於對消毒藥劑的投加需求,北控水務快速開發了消毒藥劑精準投加系統,即保證了藥劑的足量投加,又防止了過量投加對受納水體生態的影響。
藉助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化發展浪潮,提升包括智慧運營平臺業務的開發拓展和運營項目的智慧化升級、大數據分析及智能決策技術研究等,以更好的應對緊急突發公共衛生狀況下的水質檢測、快速分析、預警、調度和運營保障水平,是水務行業未來發展、提高水務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必然趨勢。
北控水務表示,此次疫情爆發,對供水企業和汙水處理企業而言,短期壓力猶在,但不改長期動力,預計包括水質在線檢測、水廠遠程監控、管網智慧運營的需求會進一步增加,客觀上反而加速了水務行業智慧化轉型的進程。特別是在《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發布後,更應清醒認識到,具備系統治理能力的服務企業將具備明顯競爭優勢,水務智慧化轉型的核心是將傳統運營能力轉變為現代化服務能力,將運營能力轉化為軟資產,從而使得水務企業的資產結構產生重大改變,促進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