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波·褐石公園:百年褐石街區 鐫刻雋永人生
我是一棵樹,有點老了。我驕傲著我的百年資本,驕傲著我在22所的位置,但依然渴望著新事物,因為我需要重生。
不是《山楂樹之戀》裡的那棵山楂樹,也不是《馬向陽下鄉記》裡的那棵大槐樹,比他們都老。我是新鄉22所裡的一棵百年老樹,比22所還老,見證了22所的歷史變遷。50多年前,他們來的時候我已經是一棵參天大樹了,但感覺跟他們一樣年輕,那時候他們只有寥寥數人。但,他們卻把我包圍了。
大概是1962年罷,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一群飽含學識的熱血年輕人來到這裡, 他們專注地觀察著這裡的一切,當然也看到了我。「這棵大樹應該有50年了吧」,「他身上應該承載很多故事」,「以後他要和我們一起見證22所即將到來的輝煌歷史了」!他們拿出一張文書,籤名處赫然寫著「聶榮臻」三個字: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就這樣成立了!從此,屬於我,屬於22所,屬於新鄉的光輝歷史,開始平添一份神秘與莊重。我們共同的故事也開始了。
和他們一起,清晨到日落,風霜雨雪,春夏秋冬,他們成長、乘風、破浪、遠航,我也默默將根扎得更深、更牢。「樂於奉獻,敢於創新,和睦共勉,勤懇務實,忠於職守,敢於擔當」,不僅是他們口頭的承諾,更是他們實踐的信仰。
我親眼見證著,這半個多世紀以來,22所為國家信息化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先後承擔過300餘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服務於中國航空航天偉大事業。全體工作人員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懷著對祖國事業的無限忠誠,懷著對信息化事業的滿腔熱愛,不求名利,無怨無悔,默默耕耘。一年又一年,那些曾經朝氣蓬勃、熱血沸騰的年輕人,漸漸變成了兩鬢斑白的遲暮人。然而,一批又一批的接棒人卻將他們無怨無悔、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延續著……我也慢慢地適應了這種生活,並且努力將自己變得更有文化氣息。
直到有一天,那個將近有50年歷史、有點斑駁了的大禮堂,被修整後披上紅褐色的外衣,門頭也變成了「褐石公園」這幾個熠熠生輝的散發著文藝氣息的大字,我才意識到,他現在代表著一種新的文化——褐石文化。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進進出出地忙碌著,口中幾乎都會提到一個詞:中波·褐石公園,褐石文化來了!新鄉從未有過的東西要有了!
難道是,我一直熱切渴望著的新事物要來了!但是,我明白,必須是具有獨特性的新事物,才有理由誕生在22所這塊獨一無二的土地。他們保留了我,保留了和我同時代的建築和花木。禮堂屋頂的一塊紅瓦告訴我,因為他們覺得這裡每一片磚瓦,每一個樹木,每一次季節變遷,在歷史的輪迴中,更顯得熠熠生輝,這塊土地本身是有生命的,任何有文化底蘊的事物都將經得起歲月的洗禮,終將成為經典、植物、建築,抑或建築裡的人。所以現在形成了新鄉難得一見的原生態公園。更重要的是,公司出於對古建築的保護,將退讓部分建築面積,選擇具有時代特徵的古建築,進行保留。如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俄式「專家俱樂部」建築,將在維修加固以後,作為業主的休閒會所使用。
我欣喜若狂,是的,在22所院內,除了我這個超過100年的古木,具有50年歷史的法桐就有近百棵,20年樹齡的白楊也有好幾百棵,再加上樹型良好的桂花、雪松等其他樹木也非常多,這些大樹都是原生存在,與那些新栽的小樹,甚至移植的大樹,完全不具可比性。他們跟我的理念完全融合,而且據說他們將引進純正的美國褐石風格建築,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褐石風情街區。
快半個多世紀了,我感覺自己的生命馬上要煥發新的活力了!我的等待和守候終於有了新的寄託!但是,褐石究竟是什麼東西,褐石文化又是什麼,她們從哪兒來?為何選擇在22所紮根?我能真的了解她們,喜歡她們,和她們水乳交融、共生共存,繼續為「新」22所的歷史增光添彩、為新鄉人民造福嗎?
這些答案需要我自己去尋找……
(原標題:百年古木見證 22所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