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讀過一首很有趣的詩「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該詩屬於打油詩,饒有興趣,用俗語入詩,語俗理不俗。雖然該詩沒有華麗的詞藻,入不了詩歌的高雅殿堂,但我覺得該詩並不屬於「下裡巴人」。
該詩描寫了一條道路上的三種人,富貴的人「騎大馬」,中等的人「跨驢子」,下等的人「擔柴走」。「騎大馬」與「擔柴漢」形成了貧富的兩極,一個有豪華的代步工具,一個只能靠雙腿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對比中自我陶醉。
人皆是如此,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假如一個人是千萬富翁,他就會羨慕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而會鄙視那些百萬富翁。同樣的,一個開瑪莎拉蒂的人,會羨慕開蘭博基尼的人,而鄙視開寶馬的人。同樣的,一個貸款買房的人會羨慕那些住別墅的,而鄙視那些租房子住的人。
作為人來說,只要生存在社會之中,就會有比較。當你自我滿足、不思進取的時候,要和那些比自己強的人做比較,別人的房子比我的大,車比我的好,薪金比我高。我不能就此沉淪,我要努力奮鬥,爭取趕上或者超越他。這是一種自我激勵,是一種正確的比較。
當人在極端痛苦、想不開的時候,要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想一想自己是一個健全的人,別人缺胳膊少腿的都能夠活下去,我比他們強多了。我雖然沒有多少錢,但和那些得癌症的大款比起來強多了,他們花錢又受罪,而我擁有健全的生命,是多麼可貴!
世人皆愛比較,無非是想獲得一種自尊。這是一種心理的安慰效應,說有用也有用,說沒用也沒用。人生一世,免不了比較,面對比較,要想得開,該吃吃,該喝喝,有事不往心裡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