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兒仔仔學詩,經歷了「從學到玩到樂」的過程。
「六一」節,幼兒園要求每位小朋友在線表演一個才藝節目。小兒仔仔說,那我就背古詩吧,一口氣背誦了《詠柳》《小池》《秋夕》《江雪》等四首,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仔仔學詩,經歷了「從學到玩到樂」的過程。他對古詩的興趣,發端於一套笑背古詩的動漫書。書上的李白、杜甫、李賀、王維等詩人個個形態可掬,配圖也走的是搞笑風。隨手翻開一頁,他便眼前一亮,津津有味地翻閱起來,日日纏著我問這問那。我便因勢利導、投其所好,講詩的時候儘量旁徵博引,歷史、人文、典故悉數登場。
其間,還用了一款兒童學習播放器來輔助「磨耳朵」,定時定點播放。聽了一段時間後,我開始逐一講解,逐篇背誦。學著學著,我驚奇地發現,有許多他竟然已經會背了。聽得久了、熟了,雖然不識字,卻牢牢記住了讀音。此時再對個別字詞稍加校正,便基本成形。為了有儀式感,每篇考核過關後,我們都蓋上卡通圖章,標明日期。
一本接著一本,四本書,100首,大約四個多月就背完了。加上之前所學,積累下一定數量後,我便和他玩起「抽籤遊戲」。我把他學過的所有詩名寫在一張張小紙條上,讓他隨機抽,抽中哪首背哪首,會的留下,不會的再放回去。如此反覆,加深印象。有時,父子倆也會「賽詩」,我說上句你說下句,比比誰背得多、背得全;有時,也會比同一位詩人的詩作,看誰會的多。當然,一般都是仔仔「完勝」。有一天,仔仔竟然說,他昨晚夢見了身著長袍、對酒當歌的李白,這讓學中文出身的為父汗顏不已。
為了學以致用,我和他玩起簡易版「飛花令」。比如蓮,既有「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也有「弄篙莫濺水,畏溼紅蓮衣」,還有「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比如月,既有「小時不識月」,也有「舉頭望明月」,還有「開簾見新月」。還有常見的「雲」「春」「山」「夜」等字,皆在詩裡探尋。我想,學詩,至少可以提高他的「審美」,給他的童年以另一種精神給養。
突然有一天,仔仔搖頭晃腦地背誦了一首七言絕句,竟然聞所未聞,我和妻子面面相覷,以為他是從播放器中聽會的,只怨自己才疏學淺。幾次三番後,才發現其實根本禁不住細品,不僅有點東拼西湊,甚至還出現了「公交車」三個字。難道現代交通工具穿越到了唐朝?
伎倆敗露後,仔仔捧腹大笑。原來,他把自己會的古詩打散了,胡亂編在一起濫竽充數,音似而神不似。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果真如是。雖是「假吟」,卻也其樂融融。(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