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對外宣傳語全國徵上聯 目前已收到應徵對聯兩萬多條
□朱虹 本報記者 孔芒
「這個『五一』我們初審組評委都沒休息,抓緊時間對應徵對聯進行評選。100條較為優秀的對聯作品將很快初評出來。」5月2日,瀘州詩詞學會副會長靳朝濟告訴記者。
是什麼對聯如此引人關注?
在一個多月前召開的瀘州市酒類產業發展大會上,瀘州市委書記劉國強以「風過瀘州帶酒香」為出句,誠徵最佳對句,合璧成為一副對聯,擬作為瀘州對外宣傳的廣告語。
一時間,半副對聯「風過瀘州帶酒香」在瀘州迅速躥紅,引發該市市民 「對聯熱」。「對聯熱」還通過媒體宣傳迅速輻射全國,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湖南、河北、安徽、江西、山東、深圳等地的各界人士參與,截至目前,已收到應徵對聯20000多條。
民意:問政於民謀佳篇
時刻關注「絕對」新聞的瀘州市楹聯學會主席易國璋說,這次「對聯熱」,不僅體現了瀘州市委、市政府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積極態度,也體現了瀘州市民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
其實,早在去年,瀘州市文化系統就嘗試通過民眾獲取智慧。對該市城北交通路口新增一塊長江石的命名,瀘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就通過媒體發布信息,向廣大市民徵集。
緊接著,瀘州市在制定文化興市發展規划過程中廣發「英雄帖」,出臺《關於加快文化建設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在網絡上徵集「金點子」。本土網友建議以「一壺一天地,兩江兩相宜——中國酒城·生態瀘州」作為城市名片,大力宣傳明代狀元楊升庵在瀘州寫下《臨江仙》詞的典故等。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龍頭中學的陳芳配合瀘州市「酒+N」提出「廿個一」工程建議,受到市政府的重視並予以採納。
市委書記發對聯「徵集令」催發的全民「對聯熱」,包括前面的種種嘗試,不僅是城市管理現代概念下的官民互動模式,更是市民、網民對城市的一種認同感,以及參政議政意識的覺醒。
立意:七字點題大文化
「風過瀘州帶酒香」,是濃縮酒城文化的佳句。
1983年,一位領導同志到瀘州考察,聞到城內酒香撲鼻,贊道:「酒城瀘州,果然名不虛傳,風過瀘州帶酒香呀。」此後,「風過瀘州帶酒香」這形象的句子成為最好詮釋酒城歷史和酒文化的佳句。
不過,「風過瀘州帶酒香」,雖有盛名卻已「置頂」,難免有曲高和寡之憾,一直以來,很少有人想過補齊這副「絕對」。
這一次,瀘州市委書記劉國強發出「絕對」徵集令,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城市管理創新的嘗試——
3月9日,《瀘州晚報》和瀘州新聞網率先發布徵集消息的第一天,便有上百名市民參與。今年只有12歲、讀小學六年級的喻瀟通過簡訊的方式,將「好客酒城人醉美,風過瀘州帶酒香」、「水出龍泉成佳釀,風過瀘州帶酒香」兩副對聯投到了《瀘州晚報》。
得知徵聯活動後,市民劉永貴每天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登錄徵聯活動專題頁面構思對聯,他陸續發表了200餘個應徵對句。
四川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瀘州籍知名作家何開四寫就「水流東海連天碧,風過瀘州帶酒香」等四副作品;天津楹聯學會常務理事,有「津門十大聯家」稱號的溫戰勇發來了「糧豐天府盈倉足,風過瀘州帶酒香」等五副對聯;中國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荊門市楹聯學會常務副會長強世明發表 「雲蒸赤水含羞色,風過瀘州帶酒香」……
四川文史研究員、《周太師尹吉甫故裡》、《瀘州地名史話》作者陳鑫明認為,瀘州以「風過瀘州帶酒香」為題徵集對聯,體現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和文化效應。「通過社會各界的參與,讓更多人對瀘州、瀘酒有更深層的認識,不僅宣傳了瀘州深厚的酒文化,也擴大了『醉美瀘州』這個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
眼下,「絕對」即將進入第二個高潮階段:擬先由該市詩詞楹聯專家初選確定入圍作品,再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楹聯專家等組成專家組對入圍作品進行評審,同時開展網絡投票活動。
最終,該市將綜合網絡投票和專家意見,敲定評獎結果。
●趣味小知識
這副對聯為何難對?
瀘州詩詞學會副會長靳朝濟說,對聯除了必須遵守的平仄要求,從結構上講,「風過瀘州帶酒香」的句式稱為連動式主謂句,可以拆解為「風過瀘州」、「風帶酒香」。在對句時,也要按此結構。
易國璋說,「風過瀘州帶酒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對聯格式,「風過瀘州帶酒香」平起平收,不符合平起仄收、仄起平收的傳統習慣。不少市民和網民所對的有些對聯也許只能歸為打油詩、順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