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喜馬拉雅》中的藏傳佛教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電影《喜馬拉雅》

法國人艾瑞克·威力導演的藏族題材電影《喜馬拉雅》,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藏族人的生活:艱苦寒冷的青藏高原上,生活著一群勇敢而淳樸的人,他們的物質條件很匱乏,為了生活,必須付出所有的努力和智慧,頑強地尋找著自己生存的希望;然而他們的精神世界卻是富裕的,宗教給了他們精神上的依靠。宗教作為觀念層面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像酥油融入糌粑一樣,滲透到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從生到死,從經濟到精神,從裡到外,無不和宗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佛教從7世紀傳入藏族地區,到現在已經與藏族人民的生活水乳相融。在此之前,藏族有原始宗教和苯教,佛教傳入之後,兩者有所整合,包括原始宗教中一些儀式性的東西等等,融入到佛教中,形成了有別於佛教和藏族原始宗教的藏傳佛教。藏族全民性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對藏族人民的影響可謂是極其深刻而久遠。

電影《喜馬拉雅》中處處可以看到藏傳佛教的印跡。比如拉帕死後,對於屍體的處理,用了天葬的形式。天葬表現了藏傳佛教布施的觀念。藏傳佛教提倡布施,大乘佛教還將布施列為「六度之一」。布施包括「財施」,即把自己身體的某一部位或全部施捨給他人;「無畏施」,即解除他人的恐懼,得到身心的安全;「法施」,即將至高佛法教給他人,消除愚昧。而天葬體現的是財施的觀念,即到死的時候,把自己的身體施捨給禿鷲,完成最後的布施願望。

影片中拉帕的屍體是以天葬的形式獻給了代表著神鳥的禿鷲和其他生靈;而對於靈魂,包括拉帕的兒子帕桑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生命是有輪迴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他相信「爸爸會在天國得到重生」,會以下一個生命的形式繼續。就像影片中天尼所說:「所有的生命最後都會死亡,重生,然後再死亡。」 也正因為如此,藏族人對於死的態度會與其他民族不同,他們更加注重生前積功累德。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為了來世,他注重因果,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果,因此孝順父母、施捨弱者、禁止殺生、懂得無常、努力做好善業。而到了死亡的時候,也不會不知所措,不會無法接受,而是坦然地接受死亡的來臨。影片中拉帕的死,包括最後天尼的死,都死得很平靜,周圍的親戚朋友,把悲痛化做力量,靜靜地念經,靜靜地送走亡靈。

藏傳佛教中,從來沒有提倡盲目地信仰、盲目地接受佛陀所云的一切,反而提倡追根究底,提倡先用自己的智慧去考究一切,最後才決定是否信仰。影片中卡瑪是一個年輕氣盛、具有反叛精神的頭人。他在用佔卜決定賣鹽啟程日的時候說:「正是你們的佔卜把我們引入了危險之中。再者,暴風雪是不會等著你們佔完卜的,所以,早點出發吧」。在路途中休息與否的問題上,他說:「我們不能因為一把鹽的決定就拿生命冒險」,他堅持休息兩天,而沒有相信佔卜得來的結果。不過,在電影的結尾部分,他還是相信了一切,相信並欽佩佔卜師天尼的話,認為天尼在晴空中也能見到暴風雪的存在。

同樣,對於宗教深信不疑的天尼,在他年輕的時候,也具有與卡瑪一樣的反叛精神,他說:「一個真正的頭人,應該有反叛精神」。用智慧去考究之後再決定信仰,而不是迷信,這正是藏傳佛教的活力所在。佛陀也曾經說,所有的格西和智者,對我所云的,要像提鍊金子時除雜質而獲取精華部分一樣追根究底,而不是盲目崇拜。

影片始終貫穿著藏傳佛教的內容。收割青稞的日程安排是通過佔卜決定的;提瑟因的名字更換為帕桑,那樣才不會被妖魔惡靈嫉妒仇恨;天尼他們為了跟上卡馬的步伐,決定走險路時,僧俗一起念種種經,祈求逃過危險;帕桑相信爺爺的去世是去佛的天堂。藏族人的生活被宗教儀式深深影響著。

相關焦點

  • 北京8號藝術館展出藏傳佛教藝術精品
    圖為展覽現場  中國西藏網訊 位於北京朝陽區朝陽公園路8號院內的北京8號藝術館,近日公開展出《緣起——喜馬拉雅藝術展》。展覽遴選了100多件各個時期的佛造像、唐卡和法器,每件展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獨特的地域風格,反映出藏傳佛教藝術在不同地區的精髓和獨特之處。
  • 佛教:少數民族中的藏傳佛教傳播
    藏傳佛教除了在藏民族中傳播,在藏滇川交界部分,還流傳於納西族(含摩梭人)和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當中。藏傳佛教對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也吸收當地的民間宗教,產生了各自的民族特色。楊學政所著「雲南宗教文化研究—藏族納西族普米族的藏傳佛教」對這一地區的藏傳佛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藏傳佛教已成為西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佛教是具有全世界影響的信徒最多,最大的宗教之一,起源於印度。而藏傳佛教是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後產生的一個支流。大約在7世紀的松藏幹布時期,流傳吐蕃的佛法被以政權的世俗擁戴得以推廣,印度僧侶也來到此地傳經布道,大昭寺和小昭寺就興建於同一時期。
  • 天珠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天珠與藏傳佛教的關係,據說,3000多年前,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正經歷著一場空前的大瘟疫。瘟疫橫掃高原,病痛折磨著眾生。文殊菩薩的前身曼殊室利佛正好經過喜馬拉雅山脈上空,眼見這世間疾苦不甚悲憫,於是向凡間撒下「天華」。
  • 藏傳佛教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
    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歐美各國紛紛出現了許多藏傳佛教寺廟、修習中心、佛教大學和專門的出版機構,許多大學開始設立藏傳佛教研究所,開設藏傳佛教心理學課程。反映藏傳佛教文化和教義的出版物、歌曲、電影等不斷湧現。概括地說,藏傳佛教對心理學的影響主要通過三個途徑展開。一是藏學研究者對藏文佛教經論的翻譯影響了一批心理學家,例如《西藏度亡經》曾經對榮格等人產生了深刻影響。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法器
    它們大多借鑑了印度佛教法器的形式,並加入了自身的特色。藏傳佛教的法器大多用於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修持佛法等。今天小編主要介紹藏傳佛教中比較常見的八大法器。八大藏傳佛教法器之一——法鈴在藏密中,法鈴具有深刻的內涵意義。鈴象徵著般若智,多與金剛杵合用,承負它的金剛杵代表著通過金剛乘而變成五種無上智慧的心之五種煩惱或擾亂之感受。法鈴上部相當於佛身,下部相當於佛語,金剛於其心中。法鈴的含義是驚覺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八大藏傳佛教法器之二——金剛杵
  • 藏傳佛教像上的硃砂紅
    近年來,藏傳佛教造像在文化領域非常受重視,在國際的重大展覽中,藏傳造像也佔據著很大比重,往往不是併入「中國藝術」,而是單獨有「喜馬拉雅藝術」這個門類。比起我們熟悉的漢傳佛教,藏傳有諸多不同:擁有數量龐大的神靈系統;有大量威武乃至嚇人的護法神;有好不含蓄的與性相關的表達。產生這些區別的根源,還得從西藏的歷史和印度的古老文化中找尋。藏傳造像在哪些情況下有硃砂紅呢?一是裝藏。
  • 峨眉山與藏傳佛教:普賢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尕藏加
    它不僅從一個側面形象而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內地佛教文化、建築和藝術的發展過程,而且還記錄了漢族同各兄弟民族以及海外人士的友好往來。因此,峨眉山蜚聲海內外,成為人們嚮往的佛教聖地。它在藏傳佛教中亦有一定影響。
  • 藏傳佛教中的八吉祥
    眾所周知,西藏是佛教興盛地且全民信教,所以八寶吉祥物標誌當然與佛陀和佛法息息相關。當然印度是原始佛教發源地,已形成自己特色的藏傳佛教也是從印度傳受而來,所以在西藏只要與佛教有所聯繫的都會追溯到古印度國,更何況像八吉祥物這樣的具有典型佛教哲理的繪畫藝術。據相關書籍記載八吉祥物是大梵天等神敬獻給佛陀的八種吉祥之物。它們分別為寶傘、金魚、蓮花、寶瓶、白海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修法神器|法器|法鈴|念珠|嘎巴拉|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法器的種類繁多,各種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各不相同,如轉經筒、念珠、海螺、金剛杵等。它們大多借鑑了印度佛教法器的形式,並加入了自身的特色。藏傳佛教的法器大多用於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修持佛法等。今天小編主要介紹藏傳佛教中比較常見的八大法器。八大藏傳佛教法器之一——法鈴法鈴是喇嘛、僧人誦經作法時手中離不開的法器之一。
  • 藏傳佛教中的「四臂文殊」
    四臂文殊是藏傳佛教「五部文殊」之一。相對於「四臂觀音」而言,這種造型的文殊菩薩像不是很常見。五部文殊是指文殊菩薩的五種化相法身,分別為黃文殊、四臂文殊、白文殊、黑文殊、紅黃文殊。藏傳佛教尤其重視文殊菩薩的法門。五部文殊造型即出自藏傳佛教。藏傳佛教認為,修持文殊菩薩法門可以快速得到加持,而擁有世間及出世間的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擁有般若智慧,是佛教所有修行人的追求。也就此可見文殊菩薩在佛門中的地位。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作為藏傳佛教傳播的核心區域,藏區為什麼會出現道家文化特色的「九宮八卦」圖案,並以此作為護身符?而且從佛教理論而言,佔卜、算卦等是佛經明文禁止出家比丘不許從事的活動,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這要從兩方面說起。
  • 佛教基礎 | 什麼是藏傳佛教?
    、學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 地理、歷史環境中形成的具有濃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從公元7 世紀初引進到現在,藏傳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傳佛教在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初傳、中興、 鼎盛、 走向世界四個階段。從公元7世紀初松贊幹布主持譯經、建立佛教 法規到公元9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為藏傳佛教的初期傳播階段。
  • 藏傳佛教中的「象鼻財神」
    在藏傳佛教中,除了之前介紹過的「五姓財神」和「多寶天王」以及兼有掌管財務的「白拉姆」之外,還有一尊女性財神,這就是象鼻財神。象鼻財神源自印度教,據說在佛教創立之前,就被印度民眾廣泛崇拜,同時也是印度教的歡樂神。
  • 藏傳佛教中的四皈依法
    皈依,即「依靠」、「寄託」、「投靠」所信仰的對象,在藏傳佛教裡面,皈依者身心依靠於上師、佛、法、僧,而求取其加持與護佑,繼而度脫苦海,其中信仰者依止金剛上師、佛、法、僧即所謂的四皈依。(本圖片來自網絡)歷代藏傳佛教高僧大德在經續的開示中,反覆提到要「視師如佛
  • 西藏藏傳佛教僧人的現代化融入
    西藏藏傳佛教四大主寺之一——扎什倫布寺迎來短暫的熱鬧。扎什倫布寺學經班200多名僧人結束了一上午的學習,開始短暫的午間活動。學經僧人仁青用完午膳回到宿舍,準備將上午的學習內容再複習一遍。來自西藏日喀則地區昂仁縣的他今年25歲,已擁有近10年的學經生涯。仁青盤腿坐於書桌前,攤開厚厚的經書,開始專注的學習。
  • 什麼是藏傳佛教
    10—14世紀越南進入佛教興盛的時期。13世紀泰國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為國教。佛教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三大地理體系: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藏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的藏族聚居區以及內蒙古、蒙古國、尼泊爾、不丹等地;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南亞的斯裡蘭卡。
  • 故宮佛像展聚焦藏傳佛教藝術源流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白瀛)「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23日在故宮齋宮開幕。112件展品以銅合金造像為主,分別來自從6世紀到15世紀的古代西北印度、中印度、東北印度、尼泊爾、中國西藏地區,展示了藏傳佛教藝術的源與流及其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
  • 藏傳佛教中的四臂觀音
    在藏傳佛教中,最為廣泛的信仰當屬觀音菩薩。在整個藏區,男女老幼無人不會誦念觀音心咒:唵嘛呢叭咪吽。除此之外,在藏族人民當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藏族先民,是神猴和羅剎女結合而生。當神猴猶豫不決的時候,正是觀音菩薩明確指示,在雪域繁衍人類是莫大的功德。
  • 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
    念誦是藏傳佛教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方式,信仰者可通過念誦不同內容的經文、禮讚和祈願文等來實現個人的現實訴求,以表白自己的信仰和願望,藉此亦可修養個人的佛學素養和提高佛學知識水平。因此,念誦在藏傳佛教修行中十分重要,且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尤其在藏傳佛教生命關懷中,念誦與祛病可謂信仰的一種生命價值體現,普遍流行於藏傳佛教和藏區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