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捫村在中國貴州黔東南的大山深處,被群山環抱著,是很大的一個侗寨,被譽為「時光邊緣的村落」。
地捫在依山傍水之中,建有花橋(風雨橋)3座。寨中建有3座鼓樓,2座戲臺,2004年建成一個中心表演戲臺,侗族生態博物館建築群,是侗族地區民族風情文化保存較為古老而完整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侗族村寨。
「地捫」是從侗語音譯而來的地名,意思是「源源不斷的山泉」,這個侗寨位於貴州黎平縣茅貢鄉的清水江支流源頭。
在黔東南重重的山谷中,這個偏遠的村落一直延續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時光在這裡似乎有意放慢了腳步,讓這片近乎與世隔絕的世外田園完好地保存著侗族建築和民俗,成為侗族原生態文化的「活化石」。
似乎都因大山的阻隔,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對地捫的影響微乎其微。
雖然許多商品和思想早已來到了地捫,給侗族人帶來了便利,但那些傳統的生活習慣、節慶風俗和樸素的道德觀念,依然根植於每個侗族家庭的記憶裡。
還有一些古老的手藝,如傳統手工造紙、手工織布、藍靛植物染布和手工刺繡等等,也在緩慢而又堅定地傳承。
這裡並沒有太多令人驚嘆的絕美風光,也沒有經受太多文人騷客的詩歌詠嘆,但地理環境的被動隔絕,以及人們對傳統的主動堅守,讓樸素的生活之美得以保存。
地捫村裡,孩子們放學後坐在臺階上吃零食。
地捫村,村民們坐在小賣店門口閒聊。
地捫的百年禾倉群有400多座,其中不乏大量建於清朝嘉慶、光緒年間的古倉,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最大的百年禾倉群。
對於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侗族,糧食的貯藏尤為重要。禾倉一般建在水上,還未走近禾倉群,就會聽到潺潺的流水聲。
百年禾倉的建築構造奇特。
千百年來,侗家人保持著勤勞、淡然的心態,彼此和睦相處、熱情好客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