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憶家風:耕讀傳家

2020-12-19 介休365網

作者簡介

宋全勝:男,1974年生,供職於汾西礦業電視臺。晉中市新聞攝影學會會員,介休市文化事業促進會會員,介休市新聞攝影協會會員、介休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介休市作家協會會員。

良好的家風,有如春雨潤物,雖無聲無息,卻指引人生,淨化心靈。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耕讀傳家」的家風貫古通今、聯家系國,它關乎民風、影響國風。重振家風,人人有責。

自古以來,我國的家庭,必有一個祭奉祖宗的神龕,設於堂屋的正中。神龕兩側,必然張貼一幅對聯:

把祖宗一炷清香,必誠必敬;

教子孫兩條正路,宜讀宜耕。

在擁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素有「三賢故裡」之稱的介休也積澱了許多關於家風、家教的故事、傳說。關於家風的註解,在介休老城和鄉村寫有「耕讀」的門匾便是有力的佐證。

我的父親,取「以耕為本,以讀為先」之意,在自家的門額上親自書寫並鐫刻了端莊秀麗的「耕讀」二字。「耕讀」自幼就銘刻在我的記憶深處。少時不知其意,後來隨著知識和閱歷的豐富,逐漸了解了其內涵。「耕」代表生產基業,即自食其力,努力勞作;「讀」代表基本教育,即求知上進。「耕」和「讀」相輔相成,即:耕作、耕種、耕耘,讀好書,做好人,像耕田一樣勤奮讀書,像讀書一樣認真耕田。

「耕讀傳家」,是來自父親由衷地敬重「耕田」「讀書」「孝悌」的純樸信仰。「耕讀傳家」即是我家的家風。站立在我家的門庭前,行走在幽美的鄉村間,田野瀰漫著泥土的芳香,農家飄逸著翰墨的書香。

身教勝於言教。父親常將「耕讀傳家」的家風分解到他率先垂範的嘉言善行中,將優良的家風,溶入到家人的骨血中。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始終勤耕愛讀、以身作則,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忠厚實幹、勤儉持家;尊老愛幼、注重親情;嚴於律己、嚴於教子。

良好的家教讓我終身受益。父親在工作之餘、農閒之時,繪製了一本自己一生成長軌跡的圖本,並配上相關文字,讓我們了解他自強不息的奮鬥經歷。父親是個苦命人,從小沒娘管,他在義棠中學上學時,為了掙錢上學,常常星期天給人家挑水掙錢。成人後,做過土工,當過工人。此後當過鄉村民辦教師,並抽空寫廣播稿掙稿酬。由於他教書有方,得以轉為正式教師。最後由於工作需要又棄教從政。在鄉鎮機關,他更是一人多職,任勞任怨。除此之外,家裡還有十幾畝地需要他精耕細作。因此在星期天裡本來計劃幹點農活,若有人辦事經常是剛到地頭,又需騎自行車返回機關。現在退而不休的父親仍然耕耘于田間地頭,依然老有所為,創造價值。

父親不論從教還是從政,都榮獲過一張又一張獎狀,一本又一本榮譽證。這些榮譽既是對他工作的肯定,又是對他精神的鼓勵。白手起家、自強自立、天道酬勤、實幹興家,這些詞在父親身上得到了最美的詮釋。我們做兒女的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人只要活著,就要勤勞;人只要勤勞,就能過的一天比一天好。「耕讀傳家」這一凝固的家風,對我們立德做人、立業成家起到了學有榜樣,做有目標的作用,為我們今後學習、工作、生活注入了家風的精神正能量。

良好的家風、家教是個人成長的源頭,是我一生的功課。父親的勤與儉、德與善,深刻影響著我們。我兒時,他有意讓我到農田幹活,教我怎樣用钁深翻土地,教我怎樣用耙平整土地。教我怎樣下種子、間幼苗、鋤雜草。那時,他常常培育各種樹苗,教會了我插條、澆水、施肥、修剪、嫁接。他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辛勤勞作中收穫著快樂、希望。父親常把自己培育的樹苗送給左鄰右舍家栽植。他還在自家的院內精心種植了各種蔬菜,到這些蔬菜集中成熟時,他常常讓我把這些蔬菜送給鄰居老人,讓大家分享他的勞動之果。除夕,父親給鄉親們義務寫春聯,忙得顧不上做年夜飯。除夕之夜,他和我們一起放鞭炮,接神。過了初五還要請同事、本家長輩們到我家共進午餐,在推杯換盞中訴說著工作的快樂,享受著濃濃的祥和親情。

父親總是特別強調治學與做人。我小時,他常常手把手教我寫「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日常生活中,他常講「人要自尊、自愛、自強、自立」「吃得苦中苦,活得人上人」等。在待人處事上,他常講「火要虛,人要實」「身正不怕影子歪」「吃虧是福」「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能過河拆橋」……通過父親普普通通的話語,我默默地感悟著這些靈魂上的教誨,精神上的滋養。這些話語作為精神支柱,溶入到我們的血脈當中,最終激發我們奮發向上的道德力量。

父親對子女的家教往往是開放式、啟發性的。現在回想起來,我小時羞愧的一件事,竟成了父親對我「家教」刻骨銘心的記憶。我上小學時喜歡書法,有一次在新華書店看到了一本《鋼筆書法字帖》,那時我兜裡沒有錢,但又愛不釋手,於是僥倖拿起書就一股勁往外走。倒黴的事發生了,我被書店的工作人員截了回來,並要求我交了罰款才能走人。父親來了後,沒有打罵我,他問清了原因,語重心長地說:「愛書是值得肯定的,買書也是正當要求,我會支持買書,但偷書就不對了。任何壞事若讓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一定要汲取教訓。」從此他經常擠出一部分零錢給我,讓我買學習用品,買需要的書籍。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教之有常,自然有效」;學之有心,業必有成。如今,立業成家後的我,由於受父親的身教言傳、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在我的骨子裡有著父親的因子。此時,我心懷對父親的感恩之情,心懷對家風的敬畏之情。我更加敬仰父親,敬重勞動,敬畏家風;此時,我肩負「耕讀傳家」承上啟下的重任,自己唯有以德立家、以學養家、以儉持家,才能把「耕讀傳家」這塊「責任田」耕耘好,傳承好。同時,把父親作為榜樣,讓自己的身上湧動著與父輩一樣愛崗敬業的熱血。

家風是信仰與希望。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一個關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個人成長等方方面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賦予我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隨著我市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我已成為新泰鋼軋廠的一名職工,自己信奉筆耕不輟,鍥而不捨,終有收穫。因此,業餘時間堅持不懈寫作新聞稿件、攝影報導、散文隨筆,時有作品發表於《介休報》、《晉中日報》、《山西日報》、《山西工人報》、《中國冶金報》和中國美術傳媒網等報刊和網站。通過自己知行合一的實際行動,用心構建著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和安泰同心共築安泰夢。如今,通過自己的拼搏、奮鬥,為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在我市北部新城學府區「政和苑」購買了商品房。讓自己農民之身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同時為兒子成長成材成功奠定堅實的教育基礎。「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為了自省自勵,我要把我市書法前輩郭大順老先生為我親筆書寫的「耕讀傳家」懸掛到書房顯眼處。

永遠激勵我和兒子「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攜家人一起把我家「耕讀傳家」的家風發揚光大,世代傳承,在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徵途中,同心同向,同步同行。

學以精神通廣大,家傳耕讀揚美德。「耕讀傳家」貴在精神之傳承!樂在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嘉賓點評

嘉賓簡介

蘇長生:男,畢業於山西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現供職於介休市旅遊局。

本文語言流暢,切合主題,可讀性強。耕讀傳家,一種樸實的家風,彌足珍貴。

更多內容關注 介休365網天天見

相關焦點

  • 詩書傳家遠 耕讀繼世長——中國雜交粳稻開創者李錚友教授家風家教...
    原標題:詩書傳家遠 耕讀繼世長——中國雜交粳稻開創者李錚友教授家風家教故事他秉承「詩書傳家、耕讀繼世」的良好家風,做潛心耕讀、勤儉自強、廉潔治家的典範,為雲南農業和教育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詩書傳家·李錚友教授生於四川宜賓高縣,世代從醫,父輩從軍。李氏家族世代注重讀書明理,即便家境清寒也不忘教育子孫識文斷字。
  • 三分鐘帶你了解什麼是耕讀傳家
    《白鹿原》是前年非常火的一部電視連續劇, 裡面有一集講到,朱先生領著白嘉軒到了祠堂一塊寫著「耕讀傳家」四個字的牌匾底下,叫白嘉軒把牌匾裡他親筆題寫的「耕讀傳家」四個字挖了,或是拿一塊布把它蒙上,說是沒臉見祖宗。為什麼沒臉見祖宗就要把牌匾摘了呢?原來啊,「耕讀傳家」這四個字就是他們白家祖宗的家訓,要求白家子孫後代一定要以耕讀傳家,否則就不是白家子孫。
  • 永泰莊寨:傳「安宅在仁」之理念,播耕讀傳家之家風
    永泰莊寨:傳「安宅在仁」之理念,播耕讀傳家之家風 2020-08-28 11:3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耕讀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耕讀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2018年12月21日 06: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字號 關鍵詞:家訓;文化;儒學;家族;家風;家教;文學;生活;中華民族
  • 餘姚:柿林村沈氏千人傳家風 耕讀傳家忠孝為本
    來到這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這裡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榮譽,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長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是「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風。前不久,記者來到柿林村,傾聽家風故事,感受歷史文化。
  • 齊家有道丨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陰人,字季高,號湘上農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洋務運動代表人物。站在柳莊「耕讀傳家」雕塑前,那個喊出「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湖南人,那個只手撐住國土江山、使之免於割裂殘缺的奇男子,那個「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的大將軍,恍若穿過百年時光隧道,依舊個性鮮明地屹立在眼前,令人肅然起敬。
  • 字裡行間|耕讀傳家: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古以來,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那麼,古人為何如此重視耕讀?今天,我們來說說詞語「耕讀傳家」。
  • 【家風家訓】孝義為本 耕讀傳家 ——四川達州陳氏不忘千年祖訓
    原標題:【家風家訓】孝義為本 耕讀傳家 ——四川達州陳氏不忘千年祖訓 四川達州萬源大竹河胡家沱一帶,生活著不少姓陳的人,他們大多都是「義氏陳門後人」。陳氏家族歷史,可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
  • 「忠厚傳家詩書繼世」的共同家風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千百年來,「耕讀傳家」,一直是中國人最理想的安身立命方式。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安身立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  有心人不難發現,許多古村落的民居、祠堂等建築的匾額上,都有「耕讀傳家」四個字,而那些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人才輩出的家族或者村落幾乎都有這個薪火相傳的共同家風。
  • 朝為田舍郎:為何說是北宋的政策因素,為「耕讀傳家」推波助瀾?
    朝為田舍郎:為何說是北宋的政策因素,為「耕讀傳家」推波助瀾?為「耕讀傳家」觀念推波助瀾,達至成型的是宋仁宗時期頒布的一項影響深遠的勸耕勸讀政策。到了宋代,耕讀文化由於科舉制度的演進,得到改造與加強。但是,結合仁宗規定士農子弟,方可參加科舉的幾條政策,及當時的民眾安居樂業、統治者對良好風氣進一步倡導,有利於社會穩定的需要,不難發現,首次明確提出耕讀傳家且家風良好的前朝章仔鈞及其家族非常適合表彰為好家風的典型。
  • 【家庭助廉】家規家訓、家風故事展覽③ | 讀書傳家濟世長
    讀書傳家濟世長文 | 畢傳高我出生在蘄北山區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我的家庭有著世代相傳的純樸善良的家風,更有「耕讀傳家,詩書濟世」的祖訓。爺爺一輩子務農,但他少年時勤奮好學,博學多才。他常說:「吃不窮,喝不窮,沒有知識一世窮。」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月裡,爺爺勤扒苦做,硬是把父親培養成了村裡為數不多的高中生。
  • 字裡行間丨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古以來,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那麼,古人為何如此重視耕讀?今天,我們來說說詞語「耕讀傳家」。關於耕,《說文解字》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 耕讀傳家:一種經典觀念的民間傳統
    耕讀傳家:一種經典觀念的民間傳統「耕讀傳家」,曾經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小康農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種理想生活圖景,如著名學者馮友蘭(生於1895年)曾回憶道:(父親)不希望子孫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孫代代有一個秀才。因為代代出翰林,這是不可能的事。至於子孫中代代有個秀才,則不但可能,而且必要。
  • 從曾國藩父親的一副對聯,看「耕讀文化」的意義
    這是與他家教中,堅持的耕讀為本的觀念有著密切關係。曾氏家族出身農家,奉行耕讀傳家。曾國藩父親,曾麟書還頗為自得地寫過一副對聯: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
  • 家譜尋根風範丨瓊瑤家風(2):崇文興教,勤苦耕讀
    筆者認為,也不盡然,一個家族或一個家庭,如果有好的家風傳承,就可能福澤延綿,代代出人才。瓊瑤與她祖父、父親能夠在文學、歷史方面取得比較突出的人生成就,與她們崇文興教、勤苦耕讀、不學為恥的家訓、家風密不可分,而瓊瑤的祖父陳墨西則是她們家風的傳承光大者。
  • 家譜尋根·風範︱張谷英村:耕讀傳家世代長
    家譜尋根 ·風範︱張谷英村:耕讀傳家世代長——張谷英村傳統家訓家風故事之一特約通訊員 李桂龍筆架山下的張谷英村。張谷英是元末明初人,飽讀詩書,精通風水,於 「明洪武年間,由吳入楚」,遷居渭洞筆架山下,傳下了「耕讀繼世,孝友傳家,和睦有道,修身立德」的古樸家風,後人把它懸掛在古村的當大門上,時刻警醒著族人。 三字家訓十六條張氏六修族譜上記載的家訓 。
  • 耕讀傳家詩書繼世 2018長沙耕讀文化節舉行
    當天,為期兩天的2018長沙(青竹湖·金霞)耕讀文化節舉行。本屆耕讀文化節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明辦、開福區委區政府指導,開福區委宣傳部、開福區文明辦、青竹湖街道工委、辦事處、紀工委主辦,由星辰在線和青竹湖街道金霞新村社區承辦,開福區自安小學協辦,以「品耕讀文化 樹文明鄉風」為主題,在耕讀文化節中,一起學習、探討、傳承金霞新村的耕讀文化,一起領略耕讀文化帶給美麗鄉村的精神內涵。
  • 耕讀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平湖的這個學塾有點不一樣
    6月1日上午,「耕讀傳家久
  • 耕讀傳家 —— 兼答謝馮為民先生
    諸多家族都把「耕讀傳家」作為祖訓,上寨袁氏亦不例外。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聖賢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竊以為,既學做人,又學謀生,這就是「耕讀傳家」的要義吧。答案只有四個字:耕讀傳家。「耕讀傳家」,影響了上寨袁氏一代又一代人。此番修葺祖屋,「老牛識途」倡議製作一塊石匾,刻上祖訓,懸於門頭,激勵後代。於是,「老牛識途」向馮為民先生討來墨寶(下圖)。
  • 渭北「耕讀第」
    人生路上,家風尤為重要。良好的家風,有如春雨潤物,雖無聲無息,卻指引人生,淨化心靈。  我的家鄉地處渭北,人多地少,十年九旱。「半年莊稼半年跑,半年不跑吃不飽」,是我童年時期故鄉生活的真實寫照。然而,在家鄉,不管生活多麼貧窮,經濟多麼困難,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刻著字,最常見的是「耕讀第」三個字,好像院落的徽章,鑲嵌在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