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後世讚譽的禪讓制,是春秋時宋國內亂的根源?

2020-12-13 寫乎

作者:齊雲軻

春秋時期宋武公十八年(前748),宋武公崩殂,公子力繼位,是為宋宣公。宋宣公有一個弟弟公子和,二人的關係非常好。宋宣公臨死前,執意傳位公子和,公子和繼位為宋穆公,宋穆公後來傳位宋宣公兒子與夷,是為宋殤公。如此兄終弟及、叔死侄繼的傳位方式,初看起來很好,卻不知為後世埋下了禍亂的根源。

一、美譽:兄長傳位弟弟,叔叔傳位侄子

宋宣公、宋穆公二人在父親健在的時候,兄弟關係就比較好。據說,當時還是公子力的宋宣公,曾對弟弟公子和說:「待我即位後,當與你共掌天下,大去之後(死後)還要傳位於你。」公子和很高興,連連說:「謝謝哥哥,我一定會再傳位給你的兒子,我們的子孫會永遠團結的。」

宋宣公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父親死後,宋宣公繼位,與公子和共同執掌國家權力,弟弟成為他治國理政的得力助手。

按說,宋宣公與弟弟共同執掌國家權力已經夠大方了,對弟弟也算夠意思了,可是他好不該將君位也傳給弟弟。當時,宋宣公已經冊立了兒子與夷為太子。太子與夷是國家儲君,又是君主的兒子,繼承大位天經地義、名正言順。

縱然如此,在宋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29),宋宣公病重,還是執意以弟弟公子和為後繼之君。公子和雖然掌握了國家大權,但也知道放著太子在那,硬讓自己繼位,難免會造成國家動亂,於是就辭讓。可是,公子和愈是辭讓,宋宣公愈是覺得弟弟謙虛,硬是要他繼位。最後,辭讓多次後,公子和「被逼無奈」,答應了。

宋宣公死後,公子和順利繼位,是為宋穆公。

宋穆公在位九年之後,也病倒了。自知大去之期不遠矣,他招來了親信大臣、大司馬孔父嘉說:「先君宣公捨去太子與夷而執意以我為君位繼承人,哥哥如此大德,孤家何敢忘記?待我死後,一定要擁立與夷繼位。」

孔父嘉卻說:「現在國內上下都想以君上的兒子公子馮為君位繼承人。」

宋穆公果斷地說:「不要立公子馮,必須立與夷。」說完,他害怕兒子公子馮在國內會阻撓與夷的繼位,就下令將公子馮派駐到鄭國去。

二、蕭牆交惡:兄弟情義蕩然無存

宋穆公將兒子公子馮趕出宋國到鄭國去之後不久,到這年(宋穆公九年,公元前720年)八月,他就崩殂了。隨後,宋宣公時的太子與夷繼位,是為宋殤公。

如此一來,宋國算是初步實現了宋宣公、宋穆公兄弟倆的美好設想:哥哥傳位弟弟、叔叔傳位侄子,而且還是和平傳位,沒發生什麼流血事件和動亂。

表面上看,是如此,實際上卻未必。

從宋宣公太子、宋殤公與夷這邊來看,叔叔宋穆公雖然沒有食言,終究還是將君位傳給自己了,但是,叔叔實際上已經霸佔了大位九年了。也就是說,這本該屬於自己的大位,讓叔叔佔位九年,這讓人怎麼想心裡都不舒服。而且,在這九年裡,宋殤公與夷時時刻刻提心弔膽,生怕誰把自己怎麼著了,尤其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堂兄弟公子馮。公子馮是叔叔宋穆公的兒子,在其父在位的九年裡肯定積累了不少威望,也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對於大位定有覬覦之心。這讓與夷無法安心,既不滿叔父,擔心堂兄弟,又恨父親的荒唐:君位本該傳給你的兒子我與夷,為什麼偏要傳給你弟弟?

從公子馮這邊看,他也是一肚子的委屈。父親宋穆公乃是宋國的君主,父死子繼是天經地義的傳位方式,當年伯父宋宣公傳位弟弟已經是錯誤,現在怎麼可以繼續錯下去、搞什么叔叔傳位侄子呢?君主有兒子,怎可越過兒子去傳位侄子呢?這簡直是胡鬧!同時,他當然也恨自己的堂兄弟與夷,當年是你父親不傳位給你,現在你又來爭我的君位,叫我如何不恨你?

所以,宋穆公、宋殤公權力交接之際,表面上風平浪靜的宋國朝野,實際上已經是暗流湧動了。公子馮雖然身在外國,但是國內的耳目也很多,支持他的大臣也不少。與夷雖然繼位了,但是君臣關係並不和諧。

宋殤公元年(前719),發生了一件事兒,將與夷、公子馮兄弟倆的臉面撕破了:衛國公子州籲(衛莊公少子)發動政變,弒其君衛桓公(衛莊公長子,州籲之兄),自立為衛君。州籲奪位心虛,為了得到諸侯們的承認,就遣使到宋國,對宋殤公說:「公子馮在鄭國必為禍患,請與我一道伐之。」

州籲之言,說到了宋殤公的心坎裡,正想除掉這個心腹之患呢,機會來了。於是,宋殤公派兵和衛軍一道伐鄭,殺到鄭國都城東門外,不得入而返。

此次,宋殤公雖然未能殺掉公子馮,卻將二者勢不兩立的態度和關係公開了,算是徹底撕破了臉皮。

三、結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宋殤公本想著趁機與衛國一道殺到鄭國,宰殺了堂兄弟公子馮,卻不料無功而返,而且還得罪了鄭國。第二年(前718),鄭國派軍隊伐宋,兩國之間又打起仗來。此後數年,戰火不熄。

戰爭,讓宋國朝野上下十分不滿,尤其是宋殤公為了一己私利、見不得人的目的發動的針對避難鄭國的公子馮的戰爭,讓國人憋了一肚子的火氣。宋國內部,還有公子馮的一批死黨,他們急迫想要發動政變,推翻宋殤公,迎回公子馮回國繼位。

正在此時,宋國發生了內亂。太宰華督因為看中了大司馬孔父嘉的妻子,出兵殺了孔父嘉,強娶了孔父嘉美貌的妻子。而華督殺孔父嘉,打出的幌子就是:國君與夷繼位不到十年,國家屢年戰亂,民眾苦不堪命,原因在孔父嘉,孔父嘉該死,而且死有餘辜。

宋殤公十年(前710),華督殺了大司馬孔父嘉。孔父嘉是宋穆公、宋殤公最為信任依賴的大臣,為國操勞多年,突然間被殺了,宋殤公惱了,揚言要為其報仇。華督殺了孔父嘉,宋殤公要為孔父嘉報仇找誰呢?只有找華督了。華督不是傻子,為了活命,只好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率軍直接殺進宮裡,結果了宋殤公。

宋殤公死後,華督實際上掌握了國家大權,雖說他是宋戴公之孫,與宋宣公、宋穆公同輩,但畢竟不是宋公族嫡親公子,沒資格繼位。加上華督為一個女人攻殺大司馬孔父嘉,奪人妻子,臭名昭著,他也不敢公然自立為君。

正在此時,有人勸說華督迎立在鄭國避難的公子馮回國繼位。華督權衡利弊後,認為可以:一是公子馮是宋穆公之子,早就被國人視為國家儲君,很有威望,繼位為君順理成章;二是公子馮與宋殤公的仇恨眾所周知,他即位後不會為宋殤公復仇找自己的麻煩;三是公子馮避難國外多年,自己迎立他回國繼位,無異於送他一個天大的人情,他一定會對自己感恩戴德的,自己目前的權勢一定會有增無減的。

於是,這一年公子馮回國繼位,是為宋莊公,華督為相。為了抹殺宋殤公的功勞,也為了掩飾華督的不臣行為,宋莊公繼位當年便改元,改宋殤公十年為宋莊公元年。此後,華督獨攬大權,相勸壓過君權,宋莊公雖然心有不滿,卻無可奈何。

宋殤公、宋莊公兄弟倆明爭暗鬥多年,沒想到最後便宜了一個外人。造成這種結果的罪魁禍首不是他們倆,而是宋宣公、宋穆公當初的異想天開。堯舜禹禪讓傳位之事到宋宣公時已經過去了千餘年,他還想去做,豈不知「父傳子,家天下」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欲成美譽,卻成悲劇,止增笑耳!

【作者簡介】齊雲軻,男,教育工作者。近年來,陸續在各級媒體發表作品90餘萬字。系河南省作協會員。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文學創作經驗談:文學創作中如何給人物起名字?

春秋戰國時期輔佐兩代君王的美男子龍陽君去向之謎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宋國的誕生跟滅亡
    宋國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在春秋時期,宋襄公還幫助齊孝公結束齊國內亂,也成就了宋襄公「仁義之士」的美名,春秋時期的宋國經濟發達,並且宋國人很會做生意,那時候宋國的都城商丘,還有重要城市陶丘、彭城都是那個時代最繁華的城市,宋國佔地十萬平方公裡,並且土地肥沃,這使得宋國農業也非常發達,宋國也因此成為僅次於戰國七雄的「第八號」國家。
  • 為什麼弱小的宋襄公能成春秋五霸之一,原來只是恰逢其時
    春秋五霸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春秋時期歷史人物。老實說小編並不怎麼相信春秋五霸這種說話了。首先春秋時代不只有五個霸主;其次,所謂春秋五霸這種說法不過是後世儒家學者根據他們自己的政治信條創造出來的歷史術語。依照儒家學者的想法劃分春秋五霸的首要依據就是看這個君主是否忠於周王室,其次才看這個諸侯國的國力。所以連被楚國揍的不行的宋襄公也可以被評為五霸之一。說白了依照司馬遷說法,只要政治正確 就算這個諸侯國很弱,也可能被評為五霸之一。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名茲甫,《史記》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時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於公元前650年至前637年。
  • 春秋圖霸:假仁假義還是真性情?且看宋襄公用生命演繹
    那麼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他到底又有著怎樣的故事。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所謂的假仁假義宋襄公。齊桓公在世的時候,宋襄公一直以齊桓公馬首是瞻,兩國也是交好;但是齊桓公死後,宋襄公看見齊國發生內亂,於是他的野心也就隨之爆發,想起了當時稱霸諸侯時是何等的顯赫,而現在正是自己樹立微信的大好時機。
  • 有「五千乘之勁宋」之稱的宋國在春秋戰國時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春秋時宋國地圖宋國的歷史要追溯到周武王滅商的時候,當時周武王並沒有對商朝遺民趕盡殺絕,他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於商朝故都殷。到了春秋時期,以「仁義」著稱宋襄公曾經有過曇花一現,因為春秋首霸的齊桓公曾經把太子交付給他,讓他日後予以照應。齊桓公死後,齊國五公子爭位發生內亂,太子昭被迫流亡到宋國。宋襄公為了不負齊桓公囑託,通知各路諸侯一起發兵送公子昭回國即位,雖然後來只有三個小國響應號召,但是宋襄公還是成功的率領這四國聯軍殺到齊國,順利了扶立了太子昭(齊孝公)。
  • 墨子到底是宋國的大夫還是囚徒?
    《元和姓纂》載:「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而葛洪《神仙傳》載:「墨子者名翟,宋人也。」皆有各自說法。最為後世所認同的是,墨子作為春秋戰國時代推崇「兼愛」、「非攻」的主要人物,與宋國崇尚「仁義之師」的初心頗有淵源。
  • 春秋時代,受盡嘲笑的「仁義」之君子宋襄公,真的是愚蠢至極嗎?
    周王室改封商紂的庶兄微子,封國在宋(今河南省商丘市附近),享公爵待遇。宋國比較奇特,大爭之世,天下人都紛紛將務實做為首選,但宋國卻堅守著奴隸社會的貴族精神。茲甫是宋桓公的嫡長子,他有一位庶出的兄長,名喚目夷。
  • 作為實力弱小的宋國國君,宋襄公為何會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混戰時期,周初分封的諸侯,到春秋時期,趁著天子勢微之時,逐漸擺脫周王室的控制,成為名副其實的獨立國家,周代制定的禮樂制度走向崩潰。周天子成為時代的配角,春秋啊舞臺上,一個個崛起的諸侯國競相展現自己的實力,追求霸主地位。
  • 春秋戰國時期位於今河南省境內的諸侯國列表及最後歸宿(3)
    宋國地圖春秋時期,宋襄公在齊國內亂時,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時實行不切實際的「仁義」,結果被楚軍擊敗。戰國時期,宋國末代國君宋康王「行王政」,即實行政治改革,宋國強盛起來。
  • 身為春秋五霸的宋襄公,為何備受爭議
    但其中,宋襄公的地位是最為尷尬,最受爭議的,甚至後來的很多人都覺得他根本配不上諸侯霸主的稱號,而這一切都因他一直信奉「仁義」的結果。宋襄公,名茲甫,他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目夷,屬庶出。宋襄公是嫡長子,在傳位上曾對他父親說:目夷仁義,把國位傳給哥哥吧。 這話把目夷嚇得趕緊逃到衛國躲避。宋襄公「讓國美名」(雖然沒讓出去)由此傳開。
  • 宋國賢臣故事:華元到底是不是宋國的功臣?
    宋國歷史上有名的富二代和官二代華元這個人是宋國歷史上有名的富二代和官二代,屬於宋國公族子弟中的高層貴族,追溯其直系祖父,即是宋戴公。宋國文公的奪位,某種程度上來看,可以說是內亂。周邊國家對宋國的覬覦,自然相當猛烈,尤其是宋國的世仇鄭國。也就是在宋文公繼位四年後,鄭國就在楚國支持下帶兵攻打宋國,華元當時已貴為右師,率兵進行抵禦。不過華元似乎並非是作戰的好將軍,宋軍在此戰中遭受大敗,華元還被生擒活捉,成為鄭國俘虜。華元的待遇和當年南宮長萬的待遇類似,宋文公也帶著大量的戰車寶馬,想要把華元贖回。
  •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太子茲父得以繼承國君之位,是為宋襄公。因為敬重目夷,宋襄公將庶兄任命為左師,成為宋國六卿之一。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突然著了魔,妄圖稱霸東周,這讓宋國遭遇了不少的挫折。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在盂地(今河南睢縣東南)舉行盟會,想藉機讓諸侯承認自己的霸主之位。不想在盟會時,楚成王卻動用武力劫持了宋襄公。
  • 《竹書紀年》裡的「禪讓制」,顛覆了傳統,充滿了殘酷
    《竹書紀年》的出現,讓禪讓制這種本來就被懷疑的制度變得更加值得懷疑。 被後世推崇的禪讓制是否真的存在,這是一個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問題。但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對禪讓制是存在懷疑的態度。
  • 晉國趙氏內亂是因為先祖的謀劃,範氏、中行氏之亂的根源在哪裡
    春秋晚期,晉國的三軍六卿制已經運轉了多年,論資排輩的趙鞅終於熬死自己的政敵士鞅,進一步提升地位,成為最重要地位最高的中軍將。趙氏內亂有一年,晉國的附庸衛國獻給了趙國卿大夫趙午一批人口,趙鞅給趙午下令將這批人口遷到趙氏的大本營晉陽,趙午答應了,但趙午回到邯鄲準備遷移這批移民時,遭到了自己族人的反對,趙午考慮之下告訴趙鞅希望延後再搬遷,趙鞅大怒,認為趙午背叛趙氏,將趙午召到身邊並囚禁,很快就處死了趙午,趙午的兒子就起兵反叛了趙鞅。
  • 五霸有它、七雄沒它,你如何看待宋國這個「和事老」諸侯國?
    當然關於春秋五霸,還有把吳、越都加進去的非主流說法,之前我們專門聊過春秋五霸包括哪些國家的話題,這裡不再贅述)。第二個點是宋國在東周扮演了其他列國都沒有扮演過的「和事佬」角色。接下來我們就站在上帝視角,宏觀的審視宋國歷史,用最簡潔的表述聊一聊這兩大差異。其實宋國的特殊之處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已經註定。
  •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之仁」所謂何來?
    引言宋襄公,春秋時期宋國第20位國君,在不同的春秋五霸版本中,其中有一版將其歸為五霸之一,但他最著名的不是被歸入春秋五霸,而是在與楚國的泓之戰中堅持「不鼓不成列」,被楚軍大敗,遭到國人埋怨和後世之人的嘲笑。
  • 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在衛國內亂中,卻被剁了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從大數據角度來說,這種說法是站得住腳的,根據《史記》裡面的《孔子世家》記載,春秋時代,衛國發生內亂,孔子的愛徒子路,當時在衛國工作。孔子知道衛國內亂的消息以後,哀嘆:子路命不久矣!南子在做衛國的君後之前,是宋國的公主,算得上有眼界的女子,對於孔子的態度,男子當然知道。因此南子對孔子逐漸也有了不歡迎態度,於是孔子只好離開衛國。不過,孔子的門徒子路卻選擇留下:因為子路和衛國的大臣孔悝關係不錯,比較投緣,於是子路留在孔悝家裡,做了家臣。子路之死衛國那樣的局勢,明眼人都知道,只要衛靈公一死,衛國必然陷入動亂。
  • 固守王道放過齊國,實行禪讓制,咬住趙國不放
    在後來人的研究當中,對於燕國這個國家可以說是批判不斷,不過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燕國在一直以來的發展過程當中,確實是出現了太多的矛盾和漏洞。 也正是這些漏洞,讓燕國在整個戰國時代裡沒有吞併任何一個小諸侯國,雖然位居戰國七雄之列,但是地位甚至都不如宋國、衛國這樣的小諸侯國來的重要,即使與中山國這樣的中等諸侯國進行對抗,都沒有獲勝的把握。
  • 宋襄公躋身「春秋五霸」,被專家認為是「湊字數」,果真如此嗎?
    宋國的開國之君是殷商王族微子啟,地位尊崇,宋襄公的爵位在諸侯之中是最高等級,而且是名正言順的周王室分封的,不是後來趁著禮崩樂壞之際自己封的,來歷十分"正統"。然而這個地位高的國家實力卻非常脆弱,按照史書記載大國應有"三軍",然宋國的軍事實力僅有"一軍",可宋國的地理位置又非常糟糕,夾在中原的戰略要塞之地,強敵環伺,這樣的地理位置給它帶來了兩個後果,第一宋國的經濟非常發達,貿易往來興盛,第二它經常被鄰國劫掠,而地處平原的它無險可守,只能高築城牆以自保。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換而言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芮國,就在春秋時期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在春秋時期,芮國這一個小國夾在秦國、晉國這兩個大國之間,可以說是苦苦支撐了。最終,在公元前640年,秦穆公正式消滅了芮國。不過,在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擊敗了秦國,從而佔據了芮國的疆域。
  • 「春秋三小霸」之最早的連橫之術!
    春秋是中華歷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時期,隨著周王室的衰微,100多個諸侯國在中原大地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誰掌握了最佳時機,發展壯大,誰就可以稱霸諸侯。而在這群諸侯中,下手最快的就是鄭莊公,他依靠周平王近親的關係,控制了周王室的話語權,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迅速提升了鄭國的影響力,使鄭國成為春秋的小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