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成「表情包」,藝術創作還是譁眾取寵

2020-12-10 騰訊網

近日,一場藝術展在網絡上引發了爭議。展覽展出的是青年藝術家褚秉超的影作品,拍對象是其在甘肅、陝西、寧夏三地尋找到的殘損的50尊佛像在他修復前後的對比,他將自己的個人形象和對佛像的理解融入造像之中。此舉引起網友的強烈質疑:這樣的創作並非藝術,可能對文物造成破壞。舉辦展覽的重慶十方藝術中心回應媒體稱,褚秉超表示這些造像並非被相關部門保護起來的文物,而是在山野間人跡罕至的地方的一些造像,周圍都沒有標誌。

作品。本圖來自於artlinkart網站相關頁面

這些山野間的殘損造像,能不能進行擅自「修復」?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網上引發強烈熱議。眾所周知,文物修復需要系統專門的知識和技術,否則會對文物造成永久性的損害,或改變文物的文化含義。遇到文物損害的現象,應該先通知各地文物保護部門,由專業人員進行修復。

對於網友的關切,首先要分辨這些佛像是否為古代遺留下的文物,如果確證是古代文物,即使沒有被文物部門列入保護,也是國家所有的文化遺產,非文物管理部門的個人是不能擅自進行修復的。若證實佛像屬古代文物,褚秉超或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按照策展方的說法,似乎山野間沒有被相關部門保護起來的佛像就是無主的,佛像周圍沒有標誌就不應該算文物,可以隨意進行處置?這種回應實在有點輕描淡寫,對公眾來說有些不負責任。這些看上去歷經滄桑的佛像,或許還沒有被相關文物部門所收藏所管轄,但作為古代遺存視同於國家所有的文化遺存,這就像專家所說「歷史遺存應當屬於文物的範疇。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有一些文化遺存,還沒有列入相關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管轄範圍內,但這並不代表沒有被列入的就不是文物。」

扯遠一點,文物修復一直是個熱點話題,在業界多年來讓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修復並不少,像國家博物館裡的司(後)母戊大方鼎,曾遭損壞,被修復後完好如初;被炸成20多片的四羊方尊,修復後根本看不出任何痕跡;秦始皇陵銅車馬,考古人員清理出3000多塊殘骸,經過三年的修復,成為我國考古史上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震驚考古界;而馬王堆帛書,則是文物修復史上的奇蹟。當初被發現的時候,水浸黴蝕相互粘連,幾乎變成了一坨,然而文物工作者卻讓她恢復了原貌;在青州龍興寺出土的北朝佛像,有些幾乎碎成渣渣,但修復後卻精彩絕倫,神採熠熠,它們走過幾千年的歲月,如今穿越塵世煥然一新,可以說是修復文物的經典成功案例。

然而,有些文物卻遭遇了「毀容」式的修復,前一陣有網友爆出,甘肅省西和縣法鏡寺石窟內的幾尊佛像前些年被修繕後,變成了滑稽可笑的「表情包」;四川安嶽峰門寺的南宋摩崖造像雖然滄桑斑駁,但依然有著獨屬於歲月的古樸之美和極高的歷史和研究價值,可經過一番「野蠻修復」後,卻成了一副畫著柳葉眉、衣著豔俗、富麗堂皇的樣子;

四川省安嶽峰門寺的摩崖造像修復前後(資料片)

廣安金鳳山水月觀音也經歷了相似的修復過程,這尊「濃妝豔抹」的水月觀音不但被重新上色,還接了一個極不協調的胳膊,讓人看了「辣眼睛」。這些毀容式修復讓文物失去了它本身特有的美感,破壞了應有的文化價值,成了「好心辦壞事」。

回到前頭的話題,展覽方曾回應稱褚秉超沒有採用顏料等其他修復工具,都是用水和泥進行修復的,都是可逆的,外面的泥塑是可以弄掉的。對此,專家認為,如果文物本身也是泥做的,或者上面有彩繪,再用泥塑去修復也會對文物本身造成損害,因為泥塑會用到水等介質,這樣的修復便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目前文物保護界進行文物修復時所共同遵循的原則,一是修舊如舊,第二儘量少幹預。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文物修復師王武勝所說,修復不是搞創作為而是重現原貌的美好,最避諱就是創造性修復。所以,千萬別做「給維納斯裝上雙臂」這樣的傻事。

據悉,此次展覽已經撤展,但相關調查還不能結束,相信有關部門能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覆。同時我們也期望,一個藝術工作者既是美的傳播者也是美的守護者,更應該遵紀守法,秉持一顆愛護文物、守護古物之心,以敬畏之心傳承文明。

相關焦點

  • 又一件文物慘遭「毒手」,西班牙修復技術把文物修成了表情包?
    從雕塑、畫像甚至古建築無一倖免,修復結果不是備受爭議就是頻頻翻車,甚至被網友做成了表情包……讓我們順著時光的腳步,看看這些可憐的文物到底遭受了什麼?嘲諷之餘,腦洞大開的網友們還貢獻了各種表情包和惡搞圖:Ecce Homo之媽媽我不想吃這個
  • 佛像被修繕成「表情包」,是噱頭還是無奈?
    但無論如何,在佛文化裡,佛的笑容都是蠻有深意的,絕不僅僅是「表情包」這麼膚淺這麼淺薄。大家看看上圖,佛像之佛吐著舌頭,翻著白眼,擠門弄眼,一幅小鬼的做派,這打破了我們對佛的認知。 如果按照當地文化站的說話,當地村民為了保護佛像,請工匠進行修繕。試想下,20年前的工匠能夠把佛像修繕成「表情包」,這得需要多大的前瞻性。
  • 佛像被修繕成「表情包」,是噱頭還是無奈?
    但無論如何,在佛文化裡,佛的笑容都是蠻有深意的,絕不僅僅是「表情包」這麼膚淺這麼淺薄。大家看看上圖,佛像之佛吐著舌頭,翻著白眼,擠門弄眼,一幅小鬼的作派,這打破了我們對佛的認知。如果按照當地文化站的說話,當地村民為了保護佛像,請工匠進行修繕。試想下,20年前的工匠能夠把佛像修繕成「表情包」,這得需要多大的前瞻性。畢竟20世紀末期,網絡世界還沒繁榮。
  • 北魏年間石窟,佛像竟被修復成表情包!村民:這鍋我不想背
    我國曆朝歷代都留存了很多文物,其中有些經歷了多年時間後已經化為飛灰,有些則破損嚴重。而文物修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專家在這方面都十分小心翼翼,因為一旦出錯就有可能將多年瑰寶毀於一旦。然而在甘肅的法鏡寺,就有這麼幾個佛像,被迫成為了表情包。
  • 美術老師製作文物表情包走紅:想讓更多的人關注文物
    、青銅器等文物形象為藍本繪製的表情包在網上引發網友熱議。形態各異的文物在一位美術老師的筆下紛紛化身為或是騎著「皮皮怪」、或是跳著「海草舞」的卡通形象,不少網友將這組形象稱為「1000歲的文物表情包」。而創作這組表情包的是來自浙江溫嶺的美術老師王驄穎。她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一直對文物有濃厚的興趣,暑假期間去南京博物院參觀時關注到神態有趣的文物,後來進行了二次創作並配上了文字,完全沒想到這組表情包會受到關注。
  • 文物表情包—創新是文化傳承的源泉
    今天看到熱點話題「聽文物在說話」,讓我想起了文物表情包的事情。2018年8月一組以陶俑、青銅器等文物形象為藍本繪製的表情包深受網友追捧,表情包的製作者是來自浙江溫嶺的美術老師王驄穎。王驄穎一直對文物有濃厚的興趣,因參觀南京博物院時發現一些文物神態有趣,便進行了二次創作。
  • 惡搞,究竟是藝術創作?還是譁眾取寵?
    當下,這種全新的藝術形式與商業娛樂的聯繫愈發緊密。今天,時尚芭莎藝術為你盤點10個「慘遭」藝術家惡搞的品牌,與你一起欣賞藝術家們別出心裁的創作。1星巴克美人魚的「屌絲」日常3芬迪×斐樂一隻包=兩個品牌?
  • 西班牙文物慘遭「毀容式」修復,盤點那些西班牙文物修復的騷操作
    修復後這已經不是西班牙第一次的文物遭到「毀容式」修復了。2012年,西班牙一名老太太看到一幅名畫被風雨侵蝕,感到十分痛心,於是她決定親自動手「修復」畫中的男子。老太太大筆一揮,一隻用「深邃」的眼光打量著這個世界的「毛猴子」出爐了,老太太也被外國媒體稱為「歷史上最糟糕的文物修復師」。
  • 歐洲版的「表情包笑佛」
    近日,甘肅法鏡寺石窟內的幾尊佛像,被村民修繕後成了「表情包」,引發網絡熱議。但事發當地的石堡鎮文化站站長堅稱:佛像原貌沒有大的改變,這些屬於「笑佛」,「笑」也是其特徵。  近年來,中國各地掀起了一股文化復古熱潮,但文物修繕中「事故頻出」。
  • 文物表情包製作 娛而不能愚
    近日,一組由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文物表情包走紅網絡,或許製作者自己也未曾料到,這些用心之作這麼快就登上「網紅表情包」的寶座,走在了文物泛娛樂化的前列。如今的網絡時代,作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表情包已經融入網友們的交流之中,各種表情包層出不窮,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雖說是虛擬的空間,但空間的起點和終點,卻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和現實的世界。
  • 一件文物的自我修養:如何成為行走的表情包?
    在科技發達、網絡盛行的現在沒有一些表情包庫存,都不敢5G衝浪而生動靈活的「文物」表情包們用自身的眉眼與輪廓或天真無邪或呆萌可愛拉近著現代文明與古老歷史之間的距離尤其那些新石器時代的「表情包」更是完美地將史前文明的厚重
  • 甘肅法鏡寺石窟佛像被修復成「表情包」,怎麼回事
    乍一看被修成皮笑肉不笑的表情的這些佛像確實挺辣眼睛,但是我們來看一下這些佛像的修繕歷史,就會發現背後其實還反映出許多問題。根據當地文化站的回應,他們表示早在1998年的時候,當地村民們發現了這些佛像的頭部存在損壞,於是就自發地請了工匠來做修復。
  • 千年文物成「網紅」 浙江台州插畫師手繪超萌表情包
    千年文物成「網紅」 浙江台州插畫師手繪超萌表情包 2018-08-來自南京博物院的形態各異的陶俑文物,在浙江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美術老師王驄穎的筆下,化身「寶寶不困」「剁手俑」「海草舞」等卡通形象。經藝術加工的文物形象被賦予流行元素,增加了新魅力,引發網友們點讚。
  • 博物館新添16款文物表情包走紅網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線上藝術品市場遍地開花,雲展覽、雲拍賣、雲直播、文物網絡表情包爆火,慢慢激發了人們對於藝術的熱情。就在近日,甘肅省博物館推出了一批「文物表情包」,在表情包內,原本嚴肅的文物「動」了起來,並配上網絡流行語,看起來十分形象。
  • 川博85後文物修復師曹元元 每天畫只小動物成「網紅」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房井思印象中的文物修復師,應該是守著殘破的書畫、瓷器,日復一日重複著枯燥的動作,直到破損不堪的文物重新煥發生機。直到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橫空出世,讓人們知道,文物修復師不僅有一雙巧手,還能在工作之餘逗貓打杏彈吉他,文物修復師也突然成為網友們熱捧的「網紅」。
  • 這一波表情包大戰,是在下輸了!
    9月2日,一向不怎么正經的@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曬出一組圖,並配文說:「今天路過文物修復室,看到一個身中劇毒的馬頭」。隨後,這組圖立馬走紅。三星堆修復漢代馬頭文物這清奇的畫風,這不羈放縱愛自由的表情,簡直是古代傅園慧,文物界的泥石流!
  • 佛像修繕後變「表情包」,但真笑不出來
    這些修繕後表情「詼諧幽默」的佛像是不是「笑佛」,還需要專業人士進一步研究確認。但是,修繕後的佛像變成了「表情包」,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說,著實是一件讓人「笑不起來」的事。近些年,隨著一些文物保護常識和紀錄片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明白,「不改變文物原狀」 和 「最小幹預」 原則,是國際上通行的文化遺產保護、維修原則。但與此同時,一些「破壞性修復」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次「表情包」佛像引發關注,就離不開這一大背景。
  • 最新文物表情包上線,你最愛哪一組?
    全國各大博物館相繼出爐了一系列表情包,鬥圖大賽現在開始。南京市博物館發布的一組文物表情包系列——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微信表情包,刷新了網友們對青花瓷溫文爾雅的傳統印象,這一波網絡騷氣回復語,簡直太好用了!不多說了,先保存~
  • 農家樂審美、藝術家再創作挨批,文物修復為何爭議不休?
    近年來,社會公眾對於文化遺產的熱愛和關注有目共睹,除了像故宮、長城這樣重量級的IP,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民間文物也開始受到關注。 不久前,藝術家褚秉超的一場展覽引發了爭議。他在陝西、甘肅、寧夏等地山野對50多尊年久殘破的造像進行了修繕和藝術再創作,以此作為展覽的內容。
  • 當文物遇上「表情包」 傳統文化萌起來
    原標題:當文物遇上「表情包」 傳統文化萌起來 資料圖片   最近,在北京某大學上學的小薛和朋友們在微信中聊天約飯時,有一位朋友突然發出一個表情:一個文物揮動著手臂,下面配的文字是「不約不約」。小薛頓時被這個表情吸引,經過搜索發現了一組表情包:彩陶瓶上,「伸出」舌頭,「略略略」,調皮可愛;銅博戲俑「搖晃」著頭,「我就是個吃瓜群眾」……靜態的文物配上動態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這組表情包也迅速成為「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