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藝術展在網絡上引發了爭議。展覽展出的是青年藝術家褚秉超的影作品,拍對象是其在甘肅、陝西、寧夏三地尋找到的殘損的50尊佛像在他修復前後的對比,他將自己的個人形象和對佛像的理解融入造像之中。此舉引起網友的強烈質疑:這樣的創作並非藝術,可能對文物造成破壞。舉辦展覽的重慶十方藝術中心回應媒體稱,褚秉超表示這些造像並非被相關部門保護起來的文物,而是在山野間人跡罕至的地方的一些造像,周圍都沒有標誌。
作品。本圖來自於artlinkart網站相關頁面
這些山野間的殘損造像,能不能進行擅自「修復」?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網上引發強烈熱議。眾所周知,文物修復需要系統專門的知識和技術,否則會對文物造成永久性的損害,或改變文物的文化含義。遇到文物損害的現象,應該先通知各地文物保護部門,由專業人員進行修復。
對於網友的關切,首先要分辨這些佛像是否為古代遺留下的文物,如果確證是古代文物,即使沒有被文物部門列入保護,也是國家所有的文化遺產,非文物管理部門的個人是不能擅自進行修復的。若證實佛像屬古代文物,褚秉超或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按照策展方的說法,似乎山野間沒有被相關部門保護起來的佛像就是無主的,佛像周圍沒有標誌就不應該算文物,可以隨意進行處置?這種回應實在有點輕描淡寫,對公眾來說有些不負責任。這些看上去歷經滄桑的佛像,或許還沒有被相關文物部門所收藏所管轄,但作為古代遺存視同於國家所有的文化遺存,這就像專家所說「歷史遺存應當屬於文物的範疇。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有一些文化遺存,還沒有列入相關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管轄範圍內,但這並不代表沒有被列入的就不是文物。」
扯遠一點,文物修復一直是個熱點話題,在業界多年來讓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修復並不少,像國家博物館裡的司(後)母戊大方鼎,曾遭損壞,被修復後完好如初;被炸成20多片的四羊方尊,修復後根本看不出任何痕跡;秦始皇陵銅車馬,考古人員清理出3000多塊殘骸,經過三年的修復,成為我國考古史上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震驚考古界;而馬王堆帛書,則是文物修復史上的奇蹟。當初被發現的時候,水浸黴蝕相互粘連,幾乎變成了一坨,然而文物工作者卻讓她恢復了原貌;在青州龍興寺出土的北朝佛像,有些幾乎碎成渣渣,但修復後卻精彩絕倫,神採熠熠,它們走過幾千年的歲月,如今穿越塵世煥然一新,可以說是修復文物的經典成功案例。
然而,有些文物卻遭遇了「毀容」式的修復,前一陣有網友爆出,甘肅省西和縣法鏡寺石窟內的幾尊佛像前些年被修繕後,變成了滑稽可笑的「表情包」;四川安嶽峰門寺的南宋摩崖造像雖然滄桑斑駁,但依然有著獨屬於歲月的古樸之美和極高的歷史和研究價值,可經過一番「野蠻修復」後,卻成了一副畫著柳葉眉、衣著豔俗、富麗堂皇的樣子;
四川省安嶽峰門寺的摩崖造像修復前後(資料片)
廣安金鳳山水月觀音也經歷了相似的修復過程,這尊「濃妝豔抹」的水月觀音不但被重新上色,還接了一個極不協調的胳膊,讓人看了「辣眼睛」。這些毀容式修復讓文物失去了它本身特有的美感,破壞了應有的文化價值,成了「好心辦壞事」。
回到前頭的話題,展覽方曾回應稱褚秉超沒有採用顏料等其他修復工具,都是用水和泥進行修復的,都是可逆的,外面的泥塑是可以弄掉的。對此,專家認為,如果文物本身也是泥做的,或者上面有彩繪,再用泥塑去修復也會對文物本身造成損害,因為泥塑會用到水等介質,這樣的修復便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目前文物保護界進行文物修復時所共同遵循的原則,一是修舊如舊,第二儘量少幹預。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文物修復師王武勝所說,修復不是搞創作為而是重現原貌的美好,最避諱就是創造性修復。所以,千萬別做「給維納斯裝上雙臂」這樣的傻事。
據悉,此次展覽已經撤展,但相關調查還不能結束,相信有關部門能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覆。同時我們也期望,一個藝術工作者既是美的傳播者也是美的守護者,更應該遵紀守法,秉持一顆愛護文物、守護古物之心,以敬畏之心傳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