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皆偏愛江南,
前有唐朝詩魔白居易的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後有元代散曲家張養浩的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
就連清朝的乾隆皇帝,寧可耗費巨資,也要六下江南。
上至君王,下至百姓,
無論身份如何,對江南地區的喜愛倒是如出一轍。
自先秦時期就頗具雛形的江南地區,無論是在自然條件還是人文底蘊上,都遠要比其他地區發達得多,正因如此,人們至今依然會用「江南」這個詞語來形容美麗富饒的水鄉景象。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江南鮮明的地域特色也充分地展示在了文化、教育、藝術、建築等各個方面。只要你來,便會深陷於此。
江南園林甲天下
蘇州園林甲江南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建築對於我們來說早已不止是簡簡單單遮風擋雨的場所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承載更多的,是歷史的文化與人民的智慧。江南地區人口密集,缺乏自然風光,在這種社會需求下,蘇州園林順應而生。
宅院合一的設計,可賞、可遊、可居,和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平衡。蘇州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它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
別具一格的建築特色
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的美譽,它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因蘇州地處水鄉,星羅棋布的湖泊對園林的建造十分有利,再加上江南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百姓富庶,造園藝術才能在此長久發展,時至明清,建園之風更是尤為繁盛。
隨著時間和經驗的不斷累積,蘇州園林的建造工藝日益精湛的同時,其建築風格也是充分融入了江南的傳統文化與人文風俗特色。
從外觀來看——
蘇州園林布局靈活多變,層次分明。
同皇家園林建築相比,蘇州園林顯得更小巧玲瓏,具有生活氣息。因為江南氣候溫潤多雨水,所以建築都開敞通透,無閉塞感,就連搭建房屋用的鋪瓦也沒有北方的厚重,所以這樣的屋角看起來也更加舒展飄逸。
蘇州園林的建築布局旨在自由靈活,不強調對稱,園林內的景觀也多以假山、盆栽、花草樹木為主。這些用來裝飾的景觀會根據所在園林的風格相互協調,隨著遊客的移動而逐漸展露在遊客眼中,在視覺上展現出層次分明的效果,收穫更深的審美享受。
這種「移步換景,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理念在蘇州園林裡頗為常見,以拙政園為例,其特點就是臺館分峙、迴廊起伏的狀態。
蘇州園林一向被稱為「文人園林」,其實從蘇州園林的建築風格就可以感受到它所追求的那股中國古典文學中特有的雋永宛致的意境。
古人重視考取功名,這種思想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戶外的假山池塘、草木盆栽、粉牆明窗,到室內的書畫雕刻、匾額楹聯、陳設擺件,無一處不融合著古代的文化情趣與哲理觀念。
古代的造園者在造園的同時,也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這種做法讓人在園林中遊賞時,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充分滿足了人們對文人園林的要求。
「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
古代先祖的詩情畫意在蘇州園林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雖由人作,宛若天開」
我想,如此巧奪天工的造園藝術,也是讓蘇州園林聞名天下的因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