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民族主義憤青調查:愛國還是誤國3

2020-12-15 東方網

我要發言

  極端民族主義:愛國還是誤國 

  在提到民族主義的時候,許多人都會提示,要把「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加以區分。事實上,這兩個概念在很多情況下是容易混淆的,也致使許多憤青披上「愛國主義外衣」而變得刀槍不入。這與美國在「9·11」之後將批評政府的聲音視為「不愛國」有異曲同工之妙。

  極端民族主義愛國嗎?

  著名政治學者甘陽先生曾經在一篇文章裡引用英國政治學家米訥格(Kenneth Minogue)在其《民族主義》中的觀點來解釋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不同。

  米訥格認為二者的區別在於,愛國主義是熱愛本國的現實狀況(loving one's country as it is),因此主要表現為抵抗外來侵略以捍衛現實存在的祖國;反之,民族主義則是致力於實現祖國尚未達到的理想目標(ideal of one's country that is yet to be realized)。如上所述,民族主義本身無可厚非。但在全球化時代,如何引導並建構一種健康的民族主義則已經成為一個嚴肅的課題。而民族主義憤青所代表的謾罵式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則恰恰是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警惕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排外式的憤青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社會學家李明水對本報記者說。

  民族主義憤青遮蔽真理談論

  李明水分析說:「中國最開始的極端民族主義是從《中國可以說不》這本書開始的,此後中國的一批極端民族主義者就紛紛出書立說,對西方說不。當這種排外情緒廣泛瀰漫開後,往往伴隨著高漲的愛國主義,讓人無法對他們進行批評。而任何反對它的人都會被吞噬。」

  這些例子裡最著名的莫過於「對日新思維」。在一些專家提出「對日新思維」後,立即被指斥為「漢奸」,網絡上群情激昂。以至於事件過去了這麼久,當記者想就一個選題採訪日本問題專家時,許多人還是戰戰兢兢,一位中國社科院的日本問題專家對本報記者說:「現在說話要小心,否則反彈太大了。」

  當正常的學術探討被冠以更多的政治意味,已經沒有多少人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之相反,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的憤青則容易被人們奉為英雄。北京的學生程廣至今回憶起中學時期看《中國可以說不》的場景,仍然熱血沸騰,「覺得這些作者真給中國人長臉。」

  事實上,魯迅先生早在許多年前,就提出要警惕在愛國主義外衣包裹下的民族主義。先生稱他們為打著愛國旗號的「愛國賊」。「『愛國賊』對中華民族的危害一點也不亞於『賣國賊』,對中華民族的負面影響也更為深遠。『愛國賊』因為披著愛國外衣的緣故,對國民有很大的欺騙性,經常被國民誤認為是『民族英雄』。

  學者認為極端民族主義其害有四

  政治學者蕭公秦對這種民族主義的態度是要加以反對。他分析說,首先,中國近代以來的民族危機形成一種深層的「受害意識」,這種「受害意識」固然是激發我們民族奮力爭取富強的精神資源,另一方面,基於受害的歷史記憶而產生的高度敏感心理,任何現實的溫和冷靜的態度,將在這種非理性的情緒狀態中被解讀為「對外軟弱」,解讀為委曲求全的「綏靖主義」。到頭來,連務實的主政者也會被逼得要「順應」從極端民族主義的潘多拉盒子釋放出來的「民意」,被迫以剛性對抗來作為解決複雜國際關係的基本選擇。

  其次,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這種激憤民族主義將有可能走向「閉關鎖國論」。實際上,自明清以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就存在著閉關鎖國的價值傾向,近代以來的民族生存危機的壓力又者進一步加強了這種傾向。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以唯我獨尊的左派原則來解讀不同文化的價值衝突。文化大革命高倡「反帝反修」的極左派就是如此。

  第三,「閉關鎖國論」又必然與極左思潮的死灰復燃相聯繫。在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以後,海外新左派電子雜誌《中國與世界》,甚至把1963年陳伯達主持撰寫的「反修」文章《六評》祭出來,反對當今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非理性的民族主義對人們心理的控制,反過來又會激起大洋彼岸另一方某些別有用心的保守派政治家的非理性態度的反彈,並使該方中的理性現實的聲音同樣受到壓抑。

  第四,在極端民族主義支配的精神氛圍下,最大的得益者是機會主義者。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利用民眾的情緒,轉移人們對經濟改革與社會問題的注意力。前蘇聯國家就出現過這樣一種趨勢。當然,這種情況目前還沒有在中國出現。

我要發言

[上一頁][1] [2] [3]

相關焦點

  • 中國當代民族主義憤青調查:愛國還是誤國
    國際先驅導報    當民族主義憤青以一種愛國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時候,也對中國社會提出了一道「愛國還是誤國」的難題。  曾經有人分析憤青文化:「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加深,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處處受制,經濟利益、國際聲譽不斷受到損害,這是憤青文化興起的根源。以強硬的手段來爭取中國國家利益,是憤青文化的核心思想。」  而在西方媒體看來,憤青則已經完全變成了極端民族主義的代名詞。
  • 極端民族主義:愛國還是誤國?機會主義者得益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記者林西齊報導 在提到民族主義的時候,許多人都會提示,要把「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加以區分。事實上,這兩個概念在很多情況下是容易混淆的,也致使許多憤青披上「愛國主義外衣」而變得刀槍不入。這與美國在「9·11」之後將批評政府的聲音視為「不愛國」有異曲同工之妙。
  • 警惕狹隘的民族主義
    ■ 鄧聿文 外交學院黨委書記袁南生在其《中國外交「憤青」現象為何千年不絕》一文中分析了自宋以來的「憤青」現象在中國外交史上不絕原因,他歸納了五點:一是對宋朝重文輕武、主和厭戰政策反思和反彈的結果;二是中國封建社會從興盛到衰落的歷史趨勢的產物;三是夷夏之「防」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四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妥協文化;五是清談誤國歷史遺風的影響。
  • 升溫還是降溫?透視中國大學生民族主義思潮 | 文化縱橫
    ✪ 桂勇、付宇、易新 |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導讀】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政治心態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據「中國大學生社會心態調查」數據顯示,當代青年大學生以溫和民族主義者為主,但是民族主義思潮呈現出升溫趨勢。本文作者認為,國家高速發展的時代因素,以個人主義為起點、以集體主義為終點的世代因素,是大學生民族主義思潮升溫的兩個主要原因。
  • 巴黎聖母院大火,「愛國」憤青們可以消停一會兒嗎?
    報導傳到中國,巴黎聖母院大火的消息迅速佔領了微博熱搜,不少網友紛紛感慨:可惜可惜,之前沒能去巴黎聖母院看看。在一片惋惜聲中,卻傳出其他「愛國」憤青們幸災樂禍的聲音,並稱: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盟火燒圓明園,所以法國巴黎聖母院大火也是活該。
  • 王小東:回顧與展望當代中國民族主義
    一.簡要回顧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發展的幾個階段中國民族主義在一個世紀以前的發軔已經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人們耳熟能詳的的一段,不必在此重複了。在這裡有必要回顧的,198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的的當代中國民族主義,因為它的出現,標誌著自"文革"不光彩地結束之後,中國思想界一以貫之的洪流首次出現了轉折,或者說是分流。
  • 中國崛起"新愛國主義" 絕不等同"極端民族主義"
    2008年「3·14」拉薩嚴重暴力事件和奧運聖火傳遞受阻事件發生時,中國人民空前廣泛地團結起來,空前有力地行動起來,揭露謊言,表達支持奧運、期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意願。今年烏魯木齊「7·5」事件發生後,中國各族人民在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方面所表現出的高度自覺和責任意識,都標誌著中華民族愛國意識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 《南風窗》:近看中國正在掀起的網絡民族主義
    此前的9月29日,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在一審判決中,亦指責日本政府在對待遺留在中國國土的化學武器處理問題上態度怠慢,並判處日本政府向13名中國原告作出約1.9億日元的賠償。孔泉要求日本政府認真對待這一嚴肅和公正的判決。同樣在10月3日,日本政府表示對東京地方法院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並於當天下午著手向東京高等法院提起上訴。
  • 美學者長期研究:中國民族主義並未抬頭
    現在,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那些堅持毛澤東主義的人、憤青,以及最新出現的現象:「小粉紅」——那些翻牆到社交媒體平臺臉書和推特上宣揚自己民族主義言論的年輕女性。西方媒體通常認為,民族主義會給中國政府在處理諸如南海爭端、中日關係等問題上帶來壓力。
  • 【文藝理論與批評】愛國動漫《那兔》粉絲群像與「二次元民族主義」
    然而,已有研究認為,「小粉紅」這一概念含義複雜而多變,最早與「民族主義」這一政治表達也毫無關係,後又成為對網絡民族主義持有衝突看法的網絡群體之間在各自重塑「民族主義」的想像中貼上的性別標籤。6此概念不足以區分各網絡趣緣群體之下的民族主義話語及行為特徵,這一主觀的標籤也無助於我們客觀概括當代中國網絡民族主義參與者的全貌。已有對「帝吧出徵FB」的研究觀察到,其主要參與者並非女性,而是男性青年群體。
  • 理性看待「網絡民族主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網際網路的普及,獲得了意見渠道的網民在網絡上集中表達集團化的民族情緒並由此形成了一定的勢力,這就構成了網絡民族主義,它具有愛國情懷、大眾化、體制外、情緒化等特徵。   近些年來,網絡傳播為公眾表達話語權、提高政治參與意識、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權利、介入經濟社會事務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輿論平臺。
  • 閒看楚辭讀《離騷》古人都說屈原是憤青,他到底是憤青還是愛國?
    這說明《離騷》在中國文學領域詩賦方面難以企及的地位,屈原作為《離騷》的作者,其文採此處不再贅述。明代詩人袁宏道於《敘小修詩》中駁斥道:《離騷》「忿懟之極」,對「黨人」和楚王都「明示唾罵」,「安在所謂怨而不傷者乎?」並指出:「勁質而多懟,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風」的特點。
  • 中國「糞青」在幹什麼?
    今天最能代表中國形象的不是毛澤東、雷鋒;也不是姚明、劉翔,而是中國憤青民族主義新一代,就像約旦河西岸擲石的巴勒斯坦青年,代表了整個巴勒斯坦新一代的形象。中國憤青近年十分忙碌,一時忙於反日,抵制日本貨;一時又忙於反法,抵制家樂福超級市場。2007年11月「憤青」一詞正式收錄於日本新語辭典,憤青在內地又稱「糞青」及FQ(漢語拼音頭兩個字母),近幾年引起內地及國際媒體關注。
  • 任何時候都堅持反對極端民族主義立場毫不動搖
    但筆者還是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在任何時期,任何條件下,筆者都堅決反對民族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這個立場毫不動搖。關於民族主義的論述很多,在筆者看來,民族主義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運動。一定範圍內的民族主義,是一種正當合理和必然存在的社會意識和群體情感,但超出了一定範圍的非理性的民族主義,也就是常說的極端民族主義,不但不能體現為愛國,反而可能誤國。而這二者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可跨越的鴻溝,他們的界限極其模糊可疑,非常容易「越界」,甚至完全可以等同置換使用。
  • 解析憤青雙重人格:一邊看日本AV 一邊大罵日本人
    果真如此,這種愛國也愛得太勢利、太不純粹了吧。要做一個純粹的愛國者,哪怕家樂福白送也不要才好,那才算正宗的愛國者咧!如此分析,普通老百姓真的讓憤青們失望不已了,一張購物券就把他們給"收買"了,而且還是首善之區的老百姓!憤青們除了連普通老百姓也不放過地罵北京人為"漢奸",一定還會心生起老調:"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兩種民族主義的網絡激蕩 可怕的是只有兩種聲音
    這一出人意料的事件,成為一個轉折點——自拉薩「3·14事件」以來,中國首次佔據了道德制高點,在世界公眾輿論審判中,由被告變成了原告。   這一突變,顯然讓某些「逢中必反」的中國人氣急敗壞。在國內某一著名的極右翼論壇網站上,在第一時間轉貼的國外有關新聞報導之後,全是網友們對於造成這一局面的金晶(當時還誤譯為「金京」)的切齒痛罵之聲。
  • 是什麼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2016年,中國在國際上連續遭遇了一系列風波,將近年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推向了一個頂峰,2017年的民族主義動向與趨勢在影響範圍和波及程度方面呈現一個平穩與回落態勢。在發生場域方面:線下行動減少,網絡空間居多,「網絡民族主義」是當前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
  • 觀察篇-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民族主義
    海內外許多媒體都把這次活動視為中國民族主義再度高漲的表象之一,同時,也有相當多言論指斥此次籤名為「非理性」、「偏激」的民族主義表現。那麼,現今的「網絡民族主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中國的民族主義?究竟什麼是中國的民族主義?我們要什麼樣的民族主義?
  • 博雅觀點|當代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多維理解:源起、發展與形態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漫長歷史流變,當代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所呈現的面貌似乎與我們討論的歐洲右翼民族主義並不處於同一語義場,它消磨了共性,呈現出與俄羅斯「跨歐亞」的地理特徵類似的「兼性」特徵。它並未掙脫和威脅到整體國家權力架構,甚至被期待在社會結構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總體而言,當代俄羅斯民族主義是在自上而下的權力安排中誕生的,是動物園的籠中獸,這與當前廣泛意義上討論的民粹和民族主義思潮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 雷希穎:對「極端民族主義」等大帽子的回應
    近日,一部名為《想讓中國變成這樣,請從我們的身上踏過》的視頻火遍全球,受到了包括美國《紐約時報》、英國BBC、德國之聲、澳大利亞《時代報》等西方主流媒體的關注,《坎培拉時報》、《雪梨先驅晨報》等澳大利亞媒體甚至拿出頭版頭條進行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