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楚國跟苗族有這麼深厚的歷史淵源

2020-12-09 島哥說貴州

苗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但苗族的歷史發展十分緩慢,在現代苗族的文化和習俗中仍保留了許多十分古老甚至原始的成分。在研究古代苗族的文化時,必然要聯繫到楚族文化的關係,並進而追溯苗、楚的淵源關係。對於古史傳說時代南方的各氏族或部落之間的淵源關係,歷來爭論不休,史籍記載也撲朔迷離,不易分辨。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這些氏族或部落的活動範圍大體相同,主要在殷周之世的荊蠻之地。荊蠻,乃以荊州的地名而得名,泛稱居其地之各部落的民族。共同的生活環境,使他們產生共同的文化特徵是不足為奇的。因此,荊蠻地區的楚民與長期生活在這一地區的苗族先民,在文化上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特別是楚建國之後,成為我國南方各族融合中心,強盛時曾統轄南方綿亙千裡的疆土,群蠻、百濮、粵、群舒、庸、糜以及夜郎。滇、吳、越等古代諸族,皆受其統治。在風俗習慣以及文化上相互影響。因此,我國南方的現代民族,特別是苗族中,尚有不少楚文化的特色遺留下來。

上古中華部落集團

在中國,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夏商周三代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生和發展時期。這三代的文明,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傳統。正當夏商周三代文明在黃河流域發生和發展時,長江中下遊也發展起了農業文化,它同黃河流城一南一北,同時發展著我國的原始文化。而苗族的先民都是創造這一地區文化的始祖。

從考古學類型來說,楚文化與大溪文化、屈家嶺文以及相當於龍山文化階段的青龍泉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據考古發現長江中下遊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類型繁多,極其複雜,它表明在這一地區多民族居住的特點。同時也表現了文化上的創造和交流十分興旺以及在各古代民族形成自身的燦爛文化過程中互相滲透的現象。

開天闢地

苗族與楚國的文化遺蹟

苗族與楚族先民的古代分布,主要在長江中下遊廣袤地區。據考古資料證明,長江流域存在不少農業部落遺址,如湖北鄖縣青龍泉、京山屈家嶺、巫山大溪等遺址,有大量的生產工具和稻種等出土,另外還石斧、石錛、石鑿、網墜、魚鉤、箭鏃、紡輪等漁獵工具。此外,新石器文化的湖南澧縣和常德西部白馬湖以及四川眷井溝和湖北宜昌楊家灣等地遺址,文化上與之有著密切關係。屈家嶺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祖」是一種對男性生殖器崇拜習俗的反映。屈家嶺文化與龍山文化相近,同屬父系氏族社會時代的遺址。與荊楚地區湖熟文化中用穿孔的龜甲保護男性生殖器的葬制,以及在苗族祖先崇拜的祭典中所表現的對男性生殖器崇拜的一系列活動等,都具有相同的文化特點。楚族、苗族的葬制多為土葬,但在山區亦有利用崖洞作墓葬的習慣。如1980年在江西貴溪縣滬溪河畔發現了一批戰國崖葬的楚墓。墓裡有37具棺木和大批文物。崖葬墓在苗族居住的黔西北、黔東南,黔北等地也有發現。懸棺葬,多葬生前有影響的苗人。黔西北兩種葬式都有發現。有一座崖墓葬曾發現過十多具棺木的苗族墓,與瀘溪河畔戰國崖墓葬有類同之處。

苗族懸棺

苗族與楚國的兵器比較

苗族先民「不畏猛毒,出入持刀,負弩,農隙即以漁獵為事」。苗族的刀和弩是生產工具又是武器,很早就已自製。相傳,苗族人民當男嬰出世後三天,即稱其體重,並按重量將親友饋贈或早已儲備的生鐵冶煉後埋於土中。每年生辰之日取出再煉,年復一年,直到十五六歲時才將鐵打成佩刀帶在身上,謂之「苗刀」。因久煉成鋼,質地堅固。這種刀的外形與楚國出土的刀相似。苗族使用的弩,與楚國的弩也極相似。弩的產生,原出於楚。據說是出自孤父,後來傳至楚琴氏,再向外傳。在長沙發現很多弩機,可證楚地乃生產弩的基地。

貴陽地區苗族弓弩

苗族與楚國的鳳鳥圖騰崇拜

鳥圖騰崇拜,是楚與苗族先民的共同特徵。楚人崇敬鳳、鸞。有人認為鳳凰就是祝融的化身;《白虎通·五行》記載:祝融者……其精為鳥,離為鸞。也有人認為:驩兜也為鳥名,驩兜即驩頭,又作驩兜,也稱丹朱,古文作鴅熠。《尚書》注云:鴅應為鵬。人面鳥喙而有翼」就已說明驩兜的鳥圖騰崇拜。圖騰的產生,一般與其始祖有關。原始人深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植物或無生物有親緣或其他特殊關係。該物即成為該氏族的圖騰或者是保護者的象徵,並受到全氏族的崇拜。苗族人民認為自己的始祖是洪水泛濫時兄妹婚配而繁衍的後代,其中又提出了卵生的始祖傳說。特別是在黔東南地區流行的《十二個蛋》、《楓香樹》、《妹榜妹留》或《蝴蝶媽媽》等古歌裡,提到了巨鳥「科啼」、「樂啼」卵生天地和「繼尾」、 鵲宇」,或「基宇」孵卵繁衍苗民的經過。至今苗族在衣服,裝飾(頭飾、首飾)以及刺繡花紋等工藝造型上仍多以鳥為主題。

苗族錦雞舞

黔東南婦女盛裝戴各種頭飾或者其他飾物,其中有一種類似展開的孔雀式的銀角或鳥形頭飾,每根角端還綴上一束羽毛。男子多以羽為頭飾插在頭上。六枝的苗族男子用錦雞尾羽一束二三尺長插在頭上,一般用一根白色雞毛。現在,男子多短髮,不戴頭帕對也將羽毛插在蘆笙上作為裝飾。鳥圖騰崇拜在服裝上也有不少跡象可尋,如黔中地區苗族婦女的飾物一一背牌,就有表示「雀鳥眼」和「鳥翅膀」的挑花圖紋,「鳥翅膀」正好在雙肩部位。黔東南和大苗山有用白色羽毛飾邊的「鳥衣」,以及各地苗族婦女的白褶裙,展開後就象孔雀開屏。苗族鳥圖騰崇拜在口耳相傳的古歌或民間故事中更是屢見不鮮,此處不再贅述。至於楚族的鳥圖騰崇拜,不少出土文物有所反映。

楚國服飾

江陵縣望山一號墓(戰國時代的楚墓)出土了彩繪木雕小座屏和木雕彩漆雙鳳虎座鼓,就有明顯的反映。小座屏全器長51.8釐米,高15釐米,厚僅3釐米,卻雕有蛇、蛙、鹿、雀(或鳳)等五十五個動物,構成一幅互相爭鬥的畫面。圖象布局對稱,若從中間分開,兩側為相同畫面。圖象以背身向下俯衝呈啄蛇狀的鳥(或雀、鳳)為中心,下面有兩條蟠結成一團的蛇,蛇頭伸向兩面,咬住兩隻奔武梅花鹿的前肢。兩邊各有兩復鳳,咀唧蛇,爪攫蛇。兩側匯合的雙風共唧一蛇,雙爪攫二蛇。座屏底座和兩側邊框上都有動物(主要是蛇)浮雕。有的蛇正伸頭咬住欲逃的蛙。整個圖象以鳥(或鳳或雀)為中心,它是唯一的勝利者。雙風虎座鼓是形象對稱的一對鳳凰足踏虎背。雙鳳的身上繫著一個雙面鼓。雙鳳踩在虎背上仰首高嗚。得意非常,而猛虎卻馴服地臥在下面,任鳥在背上踩踏.從圖騰角度分析,兩件文物構成了鳥圖騰與蛇與虎圖騰爭鬥的勝利。這是楚國強盛歷史的真實寫照。原始社會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很多,但在同一地區居住的氏族,同為鳥圖騰崇拜,其關係非同一般。

楚國鳳鳥鼓

苗族與楚國的巫文化

楚文化,一般指楚建國後之文化。但是,楚國的巫官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它繼承了九黎與三苗的巫教。古史傳說時代的顓頊可能是蚩尤部落的一個大巫或宗教主,在蚩尤戰敗後曾歸附於黃帝部落。當時,被黃帝徵服的九黎族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於是,黃帝便命顓頊逼令其原九黎部落順從黃帝的教化。嗣後,三苗延續了九黎的巫教。據《呂刑》載: 「三苗昏亂,相尚聽於神」。楚人繼承了巫教,盛行巫風,祭祀鬼神。巫師行術,必用巫歌、唱禁咒辭。古藉上對荊楚地區祭鬼活動的記載甚多。在《楚辭》中也有不少記述。王逸《楚辭章句》:「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漢書·地理志》載:「楚地……信巫鬼,重淫祠」。《隋書·地理志》記載: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顧炎武也說:「湘楚之俗尚鬼,自古為然」。後來居住這一地區的苗族也是如此,據湘西《永綏廳志》記載:統計苗族祭鬼活動有七十堂之多。另記載:苗族在農暇時漁獵所得,也要先祭鬼而後食。苗族有謂36神,72鬼之說,但實際上認為鬼神無處不在,無所不有,信奉萬物皆有靈都可附有鬼神。更由於無力對抗疾病和災難,只有祈求於鬼神。苗族覡辭連巫師也不甚了了.可見覡神辭門類甚繁,多達百餘種,用對偶句唱述。與《楚辭》用於祭祀的《九歌》有相似之處。楚國的《九歌》是屈原把楚國民間祭祀時由主祭和巫師所唱的迎神和送神等祭歌加工改編而成的。苗族的一些覡辭可能就是屈原所作《九歌》的一部分原型。苗族覡神辭的內容有用於祭祀祖先的,如接龍、椎牛、椎豬、吃牯髒(鼓社)。有驅邪祛病的敕水咒以及盟誓洗心、早魃求雨、擇吉佔卜、相命等。 《楚辭·招魂》與苗族的招魂巫辭也有相似之處。

楚國壁畫

苗人與楚人的尚武精神

楚人與苗族同有尚武精神。楚人認為五年不出兵算是莫大的恥辱,死後見不得祖先。因此有楚好戰之說。這與古代蚩尤「尚利好殺」嗣後被人們視為「戰神』』的傳說不無關係。與苗族的「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也有些相象。苗族尚武,一是傳統文化影響,一是出於自衛。歷史上千百次的徵討和反抗,促使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習武之術,其中不乏楚之遺風。武術,又稱國術,是中華民族健身護體之術。歷史上各民族間的爭鬥,加強了武術之發展。現在很難區分那些套術創始於哪個民族。但現今苗族的武術,仍具有自己的特點。

芭莎苗族

苗人與楚人的神話傳說

楚國奉女媧為開天闢地之神。苗族則傳說伏羲女媧是兄妹,為洪水泛濫後僅有的倖存者,人類就是由他們兄妹繁衍而來。有關女媧的事,殷周時尚不多聞。到了戰國時期,也就是楚國強大時期,廣為流傳,大概是由於楚國的擴張而廣泛傳播,成為後來漢族和其他許鄉少數民族的人類起源故事。有關伏羲的傳說最早載於《易繫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包犧氏即伏羲。名字的稱呼形式與苗族相同。苗族稱男人時前面常常加一個「p044」(黔東南舟溪話),或「p035」(養蒿話,音譯為「包」或「膊」,意為兄或哥)。苗族至今還存有祭祀祖先時使用的始祖兄妹的木雕像,雖然各地苗族對兄妹的名字稱呼有伏哥伏妹、伏羲女媧、姜央兄妹、央公央婆、兩相兩芒(葫蘆兄妹)、儺公儺母等各有不同,但皆指同一始祖先。

伏羲女媧圖

苗族文學與楚國文學

楚人的文學與苗族的民間文學也有共同之處,特別是格式上有共同點。楚辭《離騷》用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屈原的《離騷》是「述已之始生,以至壯卜大,迄於將終……稱古帝、懷神山、呼龍虯」,放言遐想。有人說,屈原在沅湘之間九年,行吟澤畔,《離騷》之作是篇千古奇文,是他的代表作。楚辭體的詩歌,傳統稱為「騷體」,其特點是喜用古代神話和傳說,創作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時常用楚國方言並運用了楚語的雙聲疊韻和重疊字。騷體詩較多地運用「兮」字來調節詩句的節奏或用作語助詞。運些風格特點與苗族口耳相傳的古歌幾乎完全相同。苗族韻《加》(最古老的一種詩歌),是苗族神話、史歌和故事匯集的結晶。《加》長達一萬多行,詩句中常有提問或回答,從開天闢地開始,人類起源,各種種自然現象的產生,民族遷徙和發展……內容豐富,活潑動人。在其內容方面,則與楚辭《天問》有相似之處。《加》的開頭便提出「哪個生來最早啊?」慢慢追間到苗族傳說的姜央、修紐、火耐、剖帕、府方等,一直唱到「霧罩生白泥,白泥變成天,霧罩生黑泥,黑泥變成地」。「天和地相粘,地和天相連。兩塊厚東東啊,相連在一起 ….

楚國服飾

《天問》全篇長三百七十四句。主要內容是針對宇宙未形成以前和形成以後天地之間的各種自然現象,神話傳說、歷史事實等提出一百七十二個疑問。先從宇宙問起,然後就天上的日、月、星、辰發問,再就地理知識發問。從古代的傳說和歷史一直問到楚國。全篇層次、條理非常清楚。苗族的《加》與之有相似之處,可能是其原始素材之一。楚辭的《九章》,屈原被放逐時的作品,也有不同認識,若按舊的排列則為《惜誦》、 《涉江》、 《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迴風》,其中《涉江》一說為屈原被放逐,過長江、洞庭湖到漵浦路上所作。從鄂渚(武昌)到漵浦時,而舍舟陸行,從枉渚到辰陽,叉復東至漵浦。一路之上,除重敘詩人的政治理想,還描寫了一些景物,用楚國方言、地名,如鄂渚、沅、湘、方林,枉渚、辰陽、漵浦等。楚方言如「運」即轉, 「長鋏』』即長劍, 「辛夷」即木筆,「壇」即中庭等。其中還有些楚方言,如「亂曰」苗語意為』「論」或「論是非」,《離騷》與《九章·涉江》等篇都有「亂曰」 作詩句的結語,譯成白話文時一般譯成「尾聲」,可能不妥。按苗語的含意應譯成「論日」、「按道 理說」較妥。

屈原

又如《懷沙》的「沙」用漢語解很難通,但用苗語譯成「歌」 (湘西苗語「沙』』為「歌」),《懷沙》即 抒發心中索掛懷念之歌。除此之外,楚辭的《九歌》,應 該是楚國的民間宗教舞歌,王逸在楚辭章句裡說: 「九歌 者,屈原之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佶鬼而 好祀,其祀必作歌樂鼓舞以乘諸神。屈原放逐,懷憂苦毒,愁思沸鬱。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此作九歌之曲」。朱熹在楚辭集注中說: 「原既放逐,見而感 之,故頗為更定其詞,去其泰甚」。王逸或朱熹的注釋,都說明《九歌》是集民間祭祀歌之精華。苗族先民的祭祀歌中,除祭祀祖先和對世界萬物溯源外,有一些內容是表示人 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嚮往,或對愛情的追求,戀愛中的歡樂與痛營等等與生活結合緊密的事物。在祭典或歡宴時,多由巫師主唱,有的稱為「酒歌」,邊喝酒邊唱歌,或者邊舞邊歌。《尚書·伊訓》稱九歌「恆舞於歌,酣歌於室」。《詩經》載: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九歌雖是巫歌,但其內容不全是歌頌神明的,還有不少人世間的故事,既和祭神有關,又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與神之間,由既歌且舞的巫覡來溝通。這些都與現今仍盛行於苗誒地區的祭祀活動相同。

百鳥衣

苗語與楚語的異同點

在楚辭與楚方言中,我們可以找到與苗語音義相似的詞彙。在《方言》一書中,揚雄對楚國荊揚之鄙稱呼兄為「膊」的原因未詳。其實,苗語對兄的稱呼就是「膊」或「包」「荊揚之鄙」乃苗族先民曾居住過的地區,此稱謂乃苗語無疑。此外,還有不少意義相同或相似的詞彙,如楚方言的「革「、」耆」 (音垢,意為老者),「孀」(音遊)「惕」(音羊,意為遊玩),「戾」(音雷,意為到達), 」洩、戲」 (意為休息)「陂」 (音比,意為山), 「繳」(意為多)等,與苗語的音義皆相同。

苗族鳥形步搖

諸民族節日各不相同,有的經過互相影響逐漸統一,但有的則仍是某一民族固有的傳統節日。五月初五的端陽節,本來是荊楚人的浴蘭節. 《大戴禮記》日:「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沐蘭湯兮沐芳華」,故謂之沐蘭節。又謂之端午,四民踏百草,採艾草懸於門上以解毒氣。這一天,競渡和競採雜藥。後來,成為紀念屈原投汨羅江,並以投粽子祭祀。苗族至今以五月五日為節,舉行儀式,喝酒踩鼓舞,龍舟競賽,向江水中投食等活動。現在幾乎全國都過端午節,有的以龍舟競賽作為主題了。此外,荊楚人於四月八為節,此日諸寺設齋,以五包香湯浴佛,有的迎八字之佛於金城,設幡幢鼓吹,以為法樂。是日,有求子者向寺閣供奉薄餅以祈子。苗族亦以四月八日為一大的節日,據說是紀念一位民族英雄,但也有其他說法。以湘西與黔中地區的活動最為隆重,有唱歌、跳蘆笙,鼓舞、體育活動等。四月八作為節日,古有荊楚,今有苗人慶之,只是度節原因各說不一。

苗族龍舟節

根據以上的論述,可以推想苗族先民不「楚族先民是遠時代同一部落聯盟的兩個部落。由於長期的共同生,產生了彼此相似的始祖傳說、圖騰崇拜和文化、習俗。後來楚族日益強盛,尤其在建國以後,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出輝煌的楚文化,其中不少是中華古代文化中的精華。近年出土的楚文物甚至使今人都讚嘆不絕。但是,苗族先民卻經歷了極大的歷史坎坷,不斷遷徙,對苗族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影響很大,居住地區極其分散,不能形成統一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由於苗族社會發展極為緩慢,至今尚保存著不少原始文化的殘跡。使我們得以藉此與楚族文化比較,探尋數千年前楚、苗先民歷史文化發展的軌跡。

相關焦點

  • 苗族和《楚國》的關係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歷史上沒有「苗族」和「漢族」,上一篇文章已經解說了這個問題。楚國這個在春秋和戰國都扮演著及其重要角色的國家,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卻只留下隻字片言,默默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加之其獨特的文化給楚國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 都知道楚國歷史800年,但你知道楚國創業之艱辛嗎
    800年的楚國和周朝的歷史幾乎差不多,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可是絕對的強國,然而楚國初期創業之艱辛你絕對很難想像。據傳楚國人的祖先是火神祝融,楚國人最初還是生活在中原地區,和秦國人的祖先善於養馬所不同的是,楚國人祖先的強項是生火和保留火種。這怎麼就算是強項了?
  • 端午節與水有多大淵源?你還知道與水有關的傳統節日嗎?
    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端午節又被後世賦予一層新的含義,端午節成了後人紀念屈原的節日。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 江西老表的稱呼原來是這麼來的,很多人都不知道
    江西人在全國有一個通用的稱呼,江西老表。那這一個稱呼是怎麼流傳起來的呢?有很多人說是這跟湖南有關,小編也是湖南人,家鄉的絕大部分人的族譜上也確實有提到祖籍都是江西,所以這種說法還是有可能的。接下來小編就具體給大家說一下流傳的比較多的版本。
  • 原來苗族同胞是蚩尤的後裔,是蚩尤創造了苗族古老的歷史文化
    以前的我孤陋寡聞,以為我們大家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自來到苗寨才知道,苗族同胞的祖先是與炎黃二帝同時期的蚩尤。蚩尤是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有兄弟81人,他們個個本領非凡,驍勇善戰。苗族同胞自稱是蚩尤的後裔,是蚩尤創造了苗族古老的歷史。
  • 湖北跟韓國相距千裡,為啥兩地的地名、河流都相似甚多?
    很多了解過韓國文化的國人都知道,韓國是一個極為重視祭祀的國家,從我們經常能看到的韓劇中都能看到這種祭祀風俗的存在。在韓國的節日裡的頭等大事就是祭祀了,可謂家家戶戶都有祭祀風俗,通過祭祀儀式追憶祖先,傳承禮儀。
  • 苗族有很多禁忌,女孩子有特殊的「定情信物」,男孩子別隨便亂拿
    苗族有很多禁忌,女孩子有特殊的「定情信物」,男孩子別隨便亂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等方面都有了飛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人已經不再滿足於物質的保障,更多的去追求精神的享受,旅行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苗族的銀飾漂亮便宜,為何很多人都不建議買?這些原因很關鍵
    苗族人民都能歌善舞,擁有感染力很強的「飛歌」,擁有賞心悅目的蘆笙舞和銅鼓舞,再加上獨特的刺繡和獨特的民族節日,所以苗族的文化特別豐富,在這個旅遊業旺盛的年代中自然受到了很多追捧,目前很多苗寨都因為這股旅遊熱度改造成了旅遊景區,包括西江苗寨,卡拉苗寨,格多苗寨和南花苗寨都吸引了很多國人前往旅遊。
  • 古代苗族的文字為何失傳?失傳文字後靠什麼傳承歷史文化?
    苗族是跨國境民族,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湖南、貴州、雲南、四川、廣西等地;以及越南、寮國、泰國、美國等國。 一、苗族的文字 苗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說和苗族古歌裡都說苗族有文字。但可惜的是已經失傳,只是在部分地方發現石刻等保存古苗文,證明確實存在過古苗文。
  • 中華武術之中華武術歷史淵源 原來武術是這麼來的靠譜嗎
    中華武術之中華武術歷史淵源 原來武術是這麼來的靠譜嗎 2020-12-13 00:
  • 苗族姑娘願意跟漢族的小夥通婚嗎?苗族姑娘的答案讓人深思
    中國也是因為有多個民族,所以中國的文化才會是豐富多彩的,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風俗,所以很多人也很喜歡去這些少數民族旅遊,想去體體驗一下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我們今天就來說說苗族。苗族這個民族其實是我們也是很熟悉的,苗族的服飾也是非常漂亮的,當然了苗族的人更加的漂亮,尤其是這裡的姑娘,長得都是水靈靈的。
  • 楚國八百年的歷史原來這麼簡單(三)——浴火重生
    他在位有三件事讓人印象深刻:有一次楚惠王命魯國人公輸般(魯班,發明家,被建築工匠尊為祖師)製造雲梯,準備攻滅宋國,墨子(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聽說後,急忙趕到楚國去勸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郢都立刻找到公輸般一同去見楚惠王。為免生靈塗炭,墨子竭力說服楚王不要攻打宋國,楚王不同意,說雲梯都造好了,一定要打下宋國!
  • 四川為什麼人口這麼多民族也不少 歷史文化深厚的結果
    四川省的人口不少,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四川為什麼人口這麼多?這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而縱觀歷史,我們就會明白,原來都是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和過去。   四川有多少人口?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曆法。農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   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語和嘉戎語,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漢語。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語,其中約60%的人兼通漢語。
  • 韓國跟湖北到底有何淵源?國旗、首都和地名都十分相似!
    中華文化能生生不息,保持強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便是因為中華文化有強大的包容性和獨特性。華夏有五十六個民族,各個區域都有其鮮明的文化特點,又有一定的融合性。許多國家的文化都受到中國的影響。楚國也是道教的發源地,當地流行道家思想,也可以間接說明楚文化在韓國的影響力。韓國的首都叫做首爾,首爾過去叫漢城,而漢城的前身叫做漢陽,是李成桂在1392年定都漢陽之後才改名的。無獨有偶,漢陽是湖北武漢三鎮之一。除此之外,湖北有個襄陽市,韓國則有個襄陽郡;湖北有個江陵縣,韓國則有個江陵市;湖北有個利川市,韓國也有個利川市。
  • 山東的百萬人大縣,文化底蘊深厚,有聖地的寓意,很多人慕名而來
    山東的百萬人大縣,文化底蘊深厚,有聖地的寓意,很多人慕名而來文/愚人就像每一個人的過往和經歷都是不同的,每一個地方也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都曾哺育過在時代和社會發展大潮中叱吒風雲的傑出人才。山東蘭陵縣也不例外,地處有著厚重歷史的齊魯大地,歷史可向上追溯近千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你知道蘭陵縣是怎樣獲此雅名的嗎?這片叫蘭陵的土地與傳說中的蘭陵王有什麼關係嗎?現如今的蘭陵縣又是怎樣一番景況呢?本文通過梳理蘭陵縣千年的發展遺蹟,向你介紹一下山東省臨沂市下屬轄縣蘭陵縣的過去和現在。蘭陵縣,位於山東省南部,是臨沂市下屬的一個縣。
  • 常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有何歷史淵源?跟皇帝有關係
    常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有何歷史淵源?跟皇帝有關係文/北舊對於每一個省份和當地的人們,總是會有相關的一些評價或者是趣味稱呼,但是有的人就不喜歡外人對於本省份的人的稱呼,甚至說是討厭,就比如說是湖北人。
  • 你是否知道感恩節與基督教信仰的歷史淵源?
    不過,作為基督徒,你是否知道感恩節最初的源頭呢?它與基督教信仰有何關係呢?讓我們一起回到感恩節的源頭,探索其與基督教信仰的歷史淵源吧。五旬節又稱為聖靈降臨節,本是猶太民族歷史悠久的三大節日之一,無論從迎接聖靈降臨的角度,還是從猶太民族這一傳統節日的意義來講,感恩都是五旬節的重要主題。
  • 苗族有2個字非常忌諱,90%的漢族人不知道,引發了不必要的誤會!
    苗族有2個字非常忌諱,90%的漢族人不知道,引發了不必要的誤會!苗族作為我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早在炎帝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融合與轉變才成為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苗族。苗族有著獨特的文化,在古代苗族部落甚至還有自己的文字,不過隨著民族交融的逐漸加深,苗族的古文字已經很少有人能夠讀懂。由於苗族豐富而獨特的民族風情與自然風光,很多人都喜歡去苗寨旅遊,苗族人們熱情好客的態度以及苗族姑娘們曼妙的歌舞表演都令人流連忘返。
  • 苗族歷史源於何時?作為九黎氏族部落的後裔,有哪些獨特的習俗?
    別具一格的苗族習俗,到底起源於哪個時代?有什麼文化背景在很多歷史文獻以及民間傳聞中,都在不遺餘力的大肆宣揚,聚居於黔、湘、鄂等地的苗族人。不僅擁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且所有苗女也都精通「苗蠱」。事實上這只是一種沒有歷史根據的推測和臆想而已。
  • 東臺跟海門有深厚的淵源,主要因為他!
    6月8日,市委書記陳衛紅到海門考察期間提到,東臺與海門有著深厚的淵源,清末狀元張謇先生出生在海門常樂,張謇在東臺興辦實業,為發展民族工業貢獻了畢生之力。一天之內,市委書記陳衛紅率團跑了兩市、考察10多個現場!東臺、海門、如皋到底親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