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臺辦贈送臺灣媒體代表「兩岸一家親」題字(張琪 攝)
海外網7月25日電一路向北,領略草原風光,探秘廣袤星空,尋跡古都遺址。兩岸網絡媒體人歷時8天,橫跨北京、河北、內蒙古自治區三地,用相機捕捉美景,用文字表達心聲,無不感嘆「這是一場難得的體驗。」
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於7月18日至25日舉行,吸引了兩岸十餘家主流媒體記者和島內自媒體人士。該活動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
24日,兩岸媒體人來到了河北張家口。「這是值得期待和推薦的地方。」臺灣多位媒體記者在實地參觀冬奧會臨時展館後由衷感嘆。TVBS記者高嘉甫表示,最期待的行程就是冬奧館,這是大陸第一次舉辦冬季奧運會,很希望能參與報導這一世界級體育賽事。
地處晉冀蒙交界的塞外明珠張家口,在2015年成功拿下了2022年世界冬奧會的舉辦權。以雪為媒,張家口一步進入「國際名城」行列,推動城市建設進入快車道。
據張家口奧體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茂亭介紹,2022年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共有8個場館,其中競賽場館有4個。在這裡將進行滑雪和冬季2個大項、51個小項的比賽。
「目前,張家口冬奧場館建設進展順利,各項建設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場館在設計和後期管理過程中,運用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手段。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冬奧秉承節儉和廉潔原則,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設備和施工都運用了科學手段進行精細管理,將施工成本降至最低。比如有些建築已從混凝土機構改為鋼筋結構,不但降低了成本,還有利於空間的合理利用。」賈茂亭補充說。
聯合新聞網編輯林怡君對冬奧場館佔地面積如此之大感到震撼:「來之前也做了很多功課,但比較意外就是,實際面積看起來更大。為舉辦冬奧會,大陸建設了一座高鐵站是蠻厲害的。而且在幾年內就能建成這麼大規模的場館和配套設施,效率真的是很高。」
臺灣Yam番薯藤記者許湘宜稱:「有機會來看冬奧場館還是蠻期待和高興的,想看下國際賽事的場地到底有多大。我們將會以圖文形式來介紹張家口冬奧會籌備工作,臺灣民眾很關注體育賽事,覺得他們會很喜歡這裡。」
20日至23日,兩岸網絡媒體人遊覽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感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多元文化;行走普陀宗乘之廟,欣賞最美「小布達拉宮」的文化美景;暢遊草原天路,遊覽多倫湖風景區;參觀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探秘太陽與星空奧秘。
明安圖觀測基地夜空照 (張順傑 攝)
臺灣自媒體人郭人榮告訴海外網:「在臺灣會講一句話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很多景色很好看,但呈現的方式卻很無聊。所以我們做視頻的時候,會想用年輕人的語言,比如航拍和短視頻方式,讓臺灣年輕人更了解這個地方,所以會加入一些創作元素。
「看到這麼美的地方,自然而然就想來。對臺灣人來說,目前來中國旅遊還是偏年長者居多,希望我可以儘自己的力量,將更多臺灣年輕人拉來大陸旅遊,看看這邊的好山好水。」郭人榮說。
22日,兩岸網絡媒體人來到了本次活動的重要一站——察哈爾抗戰紀念館,紀念館裡陳列了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期間的史實資料和部分文物,記錄了從抗日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段時間內,內蒙古多倫地區的重要歷史事件。
多倫縣文聯主席、內蒙古大學客座教授任月海陪同參觀並全程講解。他說,臺灣與大陸之間大家受到的歷史文化教育存在差異,所以兩岸需要交往、交流,互相了解。
臺灣Yam番薯藤攝影記者黃君平在參觀後表示,臺灣歷史教得沒有那麼詳細,「九一八事變」只是點到為止,沒有講得那麼細,經由察哈爾抗戰紀念館老師講解後,就明白為什麼要把這個景點安排進去,這對中國近代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蠻有教育意義的。
兩岸媒體參觀察哈爾抗戰紀念館 (張琪 攝)
另外一個令臺灣媒體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元上都遺址。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正藍旗草原,曾是世界歷史上最大帝國元王朝的首都。元上都南臨上都河,北依龍崗山,周圍是廣闊的金蓮川草原。
黃君平告訴海外網:「原以為元上都就是圖片上所展示的一座雕塑,殊不知它的腹地非常廣闊,能參觀的東西雖然只有幾樣,但卻也可以藉此遙想當年盛大的模樣。這邊風景真得蠻美的,是我想像中的蒙古草原的樣子。」
在ETtoday新聞雲執行副總編輯譚志東看來,元上都展現的一種包容精神。如果有一種比較進步和開明的心態,這個國家就能更強大,元朝相當重視科學。「我覺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二十年,科研領域的經費不斷增加,科技、軍事取得飛躍式進展,包括民生領域,這也惠及了我們,讓全體中國人一起受益。」(海外網 張琪)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