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明:案件糾錯需要勇氣,要敢於向社會公開承認發生了錯誤

2020-12-18 澎湃新聞

曹建明:案件糾錯需要勇氣,要敢於向社會公開承認發生了錯誤

盧義傑/中青在線

2018-03-10 17:48

「無論是法院還是檢察院,糾正一起冤錯案件是不容易的。」3月10日上午在四川代表團審議「兩高」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坦言,案件糾錯需要勇氣,其實,糾錯不止是糾法院的錯,也包括檢察院的錯、公安的錯。他表示,要敢於向社會公開承認發生了錯誤。

他說,過去5年,一批冤錯案件得到糾正,人民群眾為之叫好,這方面人民法院做了大量工作。檢察院與法院之間也形成了合力,既包括檢察院發現冤錯案件,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抗訴,也包括法院發現了冤錯案件,向檢察院通報。

「這是要有一定勇氣的,要敢於向社會坦承我們發生了錯誤。」曹建明說,檢察院向法院提出的檢察建議或者抗訴,首先是糾自己的錯,「當時自己批捕、起訴錯了」;法院糾錯,則說明當年判錯了。

近年與人大代表一起審議「兩高」工作報告時,「糾正冤錯案件」常是曹建明的關鍵詞之一。2015年審議「兩高」工作報告時,曹建明說,政法機關要敢於擔當、敢於糾錯,而且要敢於追責、深刻檢討,從長遠上建立起糾正冤假錯案的機制,一定不能為了自己的面子就不糾錯。

曹建明當時還表示,沉痛的、血的教訓對檢察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是如何堅持把好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如何堅持疑罪從無的原則,堅決防止刑訊逼供,同時也要高度重視當事人、律師的意見。

(原標題為《 曹建明:案件糾錯需要勇氣 敢於公開承認錯誤》)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案件糾錯

相關推薦

評論(175)

相關焦點

  • 要有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
    聖賢之所以為聖賢,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事情之後會承認錯誤,並且能夠改正錯誤。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這就說明他知道自己也可能會犯錯誤,於是每天反省自己,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有這麼一個故事:廬江王李瑗看到一位美女,就想娶她。這位美女本有丈夫,李瑗派人把他殺了,將她強娶回家。
  • 糾正冤假錯案 中國最高法稱要「敢於糾錯、及時糾錯、全面糾錯」
    &nbsp&nbsp&nbsp&nbsp中新社北京10月22日電 (記者 張素)「要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正確處理依法糾錯和維護裁判權威的關係。」22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法院審判監督工作會議上,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談及冤假錯案,稱要「敢於糾錯、及時糾錯、全面糾錯,對錯案發現一起、查實一起、糾正一起」。&nbsp&nbsp&nbsp&nbsp會議指出,審判監督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依法糾錯、維護裁判權威的重要制度設計。
  • 敢於承認錯誤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有做錯事情的時候,作為父母也不例外。而敢於承認錯誤的父母,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是榜樣的力量,更是一種幸運。在所有我交往的好友中,青青就是這樣一個敢於承認錯誤的家長。一天,我閒著無事,和她一起接她學鋼琴的女兒。
  • 容錯寬以待人 糾錯嚴以律己
    提出,新聞發布工作也需要容錯機制,要給新聞發言人創造寬鬆的環境,使他們敢於說話、願意說話。(中國文明網)  容錯機制,是指由某種系統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的一種允許或包容犯錯誤情況的發生。目前,容錯機制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糾錯機制正逐步運用於我國改革發展實踐,筆者以為,劉奇葆部長提出新聞發布工作也需要容錯機制,確實非常必要。
  • 用可擦筆書寫人生,錯了就擦掉重來,要有敢於直面錯誤的勇氣
    但是我們要有擦掉重來的勇氣與決心,在下一場「遊戲」裡讓殘缺趨向完美。考試中一道題錯了,沒有擦掉重考的機會,但我們有機會「擦除」導致錯誤的原因,下次不在原地出錯。戀愛中碰到了錯誤的人,不能時光倒退與其不戀,但我們可以擦掉過往,期待另一個遇見。
  • 炎亞綸敢於承認錯誤,勇於承擔責任,這是一種美德值得學習
    炎亞綸敢於承認錯誤,勇於承擔責任,這是一種美德值得學習12月24日,是一個節日,平安夜,在12月24晚炎亞綸抵到北京機場,當時呢有好多炎亞綸的粉絲在維炎亞綸接機,明星抵達機場有好多粉絲接機很正常呀,明星們都很受歡迎,如今的追星族也越來越多,這種事都是很平常的
  • 曹建明: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工作面臨3大不足和困難
    新華網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鄒聲文、隋笑飛)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加強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工作、維護司法公正的情況時表示,我國檢察機關在加強刑事審判法律監督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面臨3大不足和困難。
  • 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 激勵幹部踴躍幹事創業
    馬克思辯證法和認識論中關於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等也明確告訴我們----人的發展離不開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實踐是難免發生錯誤的,當我們無法實現我們預期目標的時候,便為我們新的認識的產生提供了需要,這樣就會用以往的認識加工改造以解決問題,糾正前進中產生的錯誤。
  • 於正發文向瓊瑤道歉: 缺乏足夠的勇氣,我知道錯了
    於正發文向瓊瑤道歉:用了六年正視這個錯誤新京報訊12月31日,於正發文就《宮鎖連城》侵犯《梅花烙》版權一事正式向瓊瑤道歉。於正表示:「這份道歉現在才來,並非我不願意承認錯誤,而是我缺乏足夠的勇氣。」
  • 政解|有重大冤錯可能申訴案件擬異地辦理 最高檢有何深意?
    記者注意到,尹伊君在談及糾防冤假錯案時表示,由於各地工作發展不平衡,特別是重大刑事申訴案件在本地監督糾正中面臨阻力等因素,單純依靠原案所在地檢察機關的力量糾正案件,存在諸多無法解決的障礙。為此,最高檢研究起草了《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案件異地審查規定》,明確提出對有重大冤錯可能的申訴案件交由異地進行辦理,以消除阻力和幹擾,切實發揮檢察監督的職能作用。
  • 心理學:只有敢於承認錯誤,才能獲得進步
    當我們和別人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很難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審視彼此的對錯,而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是好人,而和自己對立的都是壞人。其實對方可能也是這樣看你的。當別人指出你的問題時,你一般不是承認,而是狡辯。先來證明這不是我的錯,就怕承擔責任和後果。對於自己的行為,自己的過失,人們總能找到解釋的理由。而這理由往往又和他人有關,也就是說人們慣常於推卸責任而不是承擔責任。有些人,讓他認個錯,比殺了他還難。這是自尊心太強的緣故,他不容許自己犯錯。對自己要求比較高的人,都不會輕易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這樣會有損他的形象。
  • 起訴書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
    推行檢務公開,一個有爭議的重要問題是,起訴書何時向社會公開。筆者認為,起訴書公開是檢務公開的關鍵性環節,只有及時公開,才具有實質意義,從而體現檢務公開的價值。     起訴書公開是檢務公開的核心標誌。
  • 「叔侄冤案」:糾錯過程為何這麼難
    但正是當地公檢法機關的層層失守,最終導致冤案的發生。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一旦冤案形成,即使出現了足以推翻判決的新證據,糾錯竟也是阻力重重。張高平在服刑地不斷申訴,甚至感動了石河子市檢察院駐監檢察官張飈。石河子市檢察院調閱材料後,也發現了幾個疑點,隨後多次向浙江發函,但多年石沉海底。2008年,河南馬廷新案全國轟動,牽出了「獄偵耳目」袁連芳。
  • 知名作家周國平談新作:敢於獨孤需要巨大的勇氣
    周國平與讀者分享創作心得 董柴玲 攝中新網廣州8月18日電(索有為 董柴玲)知名作家周國平8月18日攜新作《敢於孤獨的勇氣》亮相2019南國書香節。與讀者交流新作時周國平稱,敢於孤獨需要巨大的勇氣,但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時間,活出自我。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守好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
    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汙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汙染了水源。即使發生萬分之一的錯案,對當事人來說也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沉冤得以昭雪固然是件好事,但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防止冤假錯案,確保司法公正。
  • 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
    但也有好處,自己主動承認,自己主動打自己的臉,比讓別人揭開醜惡來的還是要舒服一點。做了錯事,自己的形象已經有或大或小的破損,只有通過承認錯誤才能修補,自己不承認永遠不能修補,讓別人扒出來真相只會讓破損更大。新聞報導了這樣一件事,在吉林高速上,交警攔下一輛轎車,對其進行檢查。交警詢問司機,問其有證沒證?
  • 於正承認抄襲向瓊瑤道歉:我知道錯了,用了六年正視了這個錯誤
    12月31日,於正在個人微博上發《道歉函》稱,我知道錯了,用了六年正視了這個錯誤。原文如下:尊敬的瓊瑤老師:關於《宮鎖連城》侵犯《梅花烙》版權一事,我誠摯地向您道歉!這份道歉現在才來,並非我不願意承認錯誤,而是我缺乏足夠的勇氣。
  • 趙作海案70年平冤糾錯不懈努力 詮釋司法公平正義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機關拿出了巨大的勇氣,實事求是,糾正一批重大冤錯案。與此同時,不斷建章立制、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紮緊制度的藩籬,防範冤錯案再發生。  70年來,一份份嚴肅公正的判決,一件件冤錯案件的糾正,最終讓法治和正義成為每個案件的突出亮點,增強著人民群眾對法治信仰。
  • 勇於承認錯誤的人,精神層次都很高
    作者:傻大姐(富書籤約作者)錯了就是錯了,承認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敢於承認錯誤,才能獲得進步。01昨天晚上逛知乎,被一個網友講述的故事吸引了:網友叫了份外賣,結果外賣送到的時候,其中一份湯明顯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