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並不是一個單調的、斷面式的文化符號,而是一個有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任何人,只要融入了這個發展的本土化過程,就可以成為臺灣人。
隨著臺灣2008年「總統」選舉迫近,兩黨候選人馬英九和謝長廷相繼拋出對重大政治議題的論述,涵蓋兩岸直航、經濟改革、對外交流、社會關懷等。最引人注目的當然要數族群和本土化的議題。
國民黨在歷屆重大選舉中始終擺脫不掉「外來政權」、「外省人」沉重負擔,被民進黨屢屢操弄民粹,扣上「中國豬」、「賣臺」之類帽子,可說是丟掉選票的重要原因。面對標榜「本土」、「愛臺」的民進黨,對生於香港、接受美式精英民主教育、操著蹩腳閩南語的馬英九而言,如何在本土議題上有效應對謝長廷,力保少失分甚至不失分將是他選戰成敗的關鍵。
近日,為爭取臺灣新世代的認同,馬英九將推出自己的本土論述,重新定義本土的意涵,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為論述主軸,意圖扭轉此前的挨打形象,與向來壟斷本土論述的民進黨抗衡,並與後者的「大閩南沙文主義」相區隔。
七波移民都是臺灣人
在馬英九即將推出的名為《原鄉精神·臺灣典範的故事》一書中,共收錄了16篇馬英九於不同時期所發表的文章,通過人物典範、臺灣歷史與臺灣經驗三個章節,建構馬英九的新臺灣本土論述。
文章的主要思想由馬英九創設,具體論述則由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楊渡操刀。據相關人士透露,在這本書中,馬英九的本土論述將強調,本土,絕不是去中國化。本土是有生命的,是不斷再生、再創造的過程,本土就是包容,更是移民文化的總合。
此書尚未出版,但從已披露的一些章節來看,馬英九的確在本土化論述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創見,也闡述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論述。看得出,經過最近一段時間勤下基層,馬英九的確對本土的概念和論述產生了更深的理解。
該書將臺灣的歷次人口遷入劃分為臺灣歷史的七個移民世代。馬英九認為,臺灣最純粹的本土居民應當是指居住在島上千餘年的原住民,除此之外的歷次人口主要增長,都是透過移民的方式完成。
1945年之前,從明代中晚期到日據時期共有五波移民。第六波移民就是隨著國民黨在1945年後來臺的黨政軍人員以及兩百多萬普通民眾。這批人及其後代就構成了今天被稱為「外省人」的族群。
馬英九既肯定了這批移民對臺灣發展帶來的貢獻,也罕見地坦承國民黨在執政時期錯誤的威權體制與壓制民主。他也認為,正是同批來臺的殷海光、雷震等「外省人」,才有了民主化的最初思潮,更導致了民進黨的壯大與執政。
第七波移民則是指上世紀80年代後,加入臺灣的外籍配偶以及大陸新娘,她們在臺灣結婚生子,也逐漸成為臺灣社會中一個新族群。
本土是充滿生命力的概念
馬英九在書中提出幾個重要的問題,即「什麼是本土」與「什麼叫臺灣人」。兩個問題殊途同歸,詰問民進黨設立「本土」的時間點。馬英九認為「臺灣人」並不應當按照來臺灣的時間,按照祖籍來劃分。「如果『本土』所代表的是『原來的臺灣』,那現在的閩南語、客家話、普通話都是外來語,不管是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國民黨、民進黨,全部都是『外來政權』。
如果『外來政權』應該退出,所有漢族就該退出臺灣,這樣的臺灣,還剩下什麼?」馬英九更進一步指出,民進黨藉以辨識本土化的「臺語」、「閩南籍」其實是「福佬沙文主義」,是一種民粹式的選舉語言,是民進黨操弄第四代移民和第六代移民的衝突,壓迫第七代移民,藉以壟斷權力的方式。
馬英九認為,本土化是一個發展的、變化的、充滿生命力的概念。馬英九在書中涉及的劉銘傳、李友邦、張友軍等人,正是代表了臺灣本土化概念的變遷與發展。他更引述時下島內流行的「臺客」嘻哈搖滾文化、融合了歐美的hiphop、日式音樂,正是本土音樂再生、發展的傑出代表。
馬英九所要體現的理念就是,本土化並不是一個單調的、斷面式的文化符號,而是一個有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任何人,只要融入了這個發展的本土化過程,就可以成為臺灣人。
藉此,馬英九批駁了民進黨關於「本省人才是臺灣人」、「外省人原罪」等論述。「本土不是切割分段的,而是延續如生命,慢慢生長延伸,自己不斷再創造的文化。這就是本土。」
從「新臺灣人」到「新本土論述」
不管是在當下的臺灣,還是早至兩蔣執政時期,國民黨執政的最大罩門就在於作為外來政權的合法性和本土性。特別是在上世紀80年代開放黨禁、實行民主選舉以來,有一段時間,民進黨甚至只需要提及「外省人打壓本省人」和「2.28慘案」就可以換來大把大把的選票。「本土「成了民進黨的一塊神主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1998年馬英九競選臺北市長時,李登輝喊出馬英九是「新臺灣人」的口號。選後,馬英九開始以「新臺灣人」作為自己的政治標籤。這一主張超越了統獨思維和族群省籍問題,強調對臺灣的認同和熱愛,一度成為島內共識。但此後藍綠在「認同中國是不是就不認同臺灣」的問題上產生異議,「新臺灣人」也逐漸消失了光澤。
2000年國民黨失去政權後,黨內痛定思痛,決定在本土問題上有所建樹,臺灣籍主席連戰提出了「建設性本土化路線」,即「堅持民主、理性中道、立足臺灣、深入基層、建設『國家』、厚植實力」方針,提出溫和本土的主張,意圖以「在地化」替換「本土化」概念。
2006年,連戰又指出:「本土化」和「臺灣意識」這些提法,我都同意,不過,「本土化」並不代表「臺獨」,「臺灣意識」也不是分離和分隔的思想。這代表了國民黨在後執政時代對本土化問題的一些反思。
馬英九在競選和就任黨主席之後,在本土化問題上也有一些表述。如其在黨主席就職演說中提出將建立以「臺灣新希望運動」為核心的「本土化論述」,以證明國民黨不是外來政權;試圖確立一種連接本土與大陸的「臺灣本土新論述」,營造「臺灣生命共同體」的概念。
馬英九並在國民黨十七大上提出建立本土論述的4項指標,即「誠信政治」、「公義社會」、「活力經濟」與「雙贏兩岸」。他還在主席任內,頻頻強調國民黨對臺灣歷史的貢獻、與臺灣的淵源,進一步強調國民黨與臺灣的緊密聯繫。國民黨十七屆二中全會修改黨章,大幅加入「臺灣、本土」等字眼,更進一步昭示馬英九建立本土化論述的決心。
以世代超越族群
馬英九的新本土論述,其主要思想內容和脈絡都承續了他此前關於本土的各種論述。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以「世代超越族群」。馬英九將臺灣人劃分為7個世代,而不是像民進黨按族群劃分。
通過這種線性的劃分,馬英九試圖規避所謂的「歷史原罪」問題,鼓勵臺灣人把眼光放在將來。他著眼於年輕一代的臺灣人,意欲在族群意識較為淡薄的這個群體中發展時代觀念,希望藉此爭取到整個世代對國民黨的支持。
馬英九試圖用期許的美好未來擊潰令人厭倦的省籍問題。正如他所說:「現在的三、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一代,見面早已不再問你是本省外省,而是問來自那一個城市、地方。然而政治人物卻脫離現實,還在古老的『偽問題』上糾纏,無非就是要保有既得利益而已。」馬英九著眼於一個世代,這一點要比按照地域和省籍固步自封的民進党進步不少,也高明不少。
然而馬英九仍將面對很多問題。不同於陳水扁,務實開明的謝長廷並不打算重拾過去的狹隘本土路線,也提出了團結一切非馬力量,甚至團結馬英九的口號。可見遠離舊的本土路線,構建新本土論述決不僅僅是馬英九的工作。
未來馬英九將如何應對謝長廷更富彈性、更有包容力的本土論述,仍有待觀察。此外,馬英九當前的本土論述充斥著「全球化」、「歷史高度」等大量精英化的語言論述,如何把這些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給臺南鄉下的農民,屏東下海的漁民,還有彰化賣大丸的小販,這應該是馬英九本土化論述將遇到的「本土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