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這次旅行
第一次來無錫是2013年夏天我的偶像周杰倫自導自演的歌舞片《天台愛情》在無錫舉辦首映禮,我因為追星帶著媽媽第一次來到無錫。參加完首映禮之後,帶著媽媽遊玩了無錫。但是那兩天無錫的天氣非常的糟糕,天公非常的不作美,和媽媽在無錫遊玩的兩天行程全是雷陣雨的天氣,讓我和母親都沒有把無錫好好的轉轉。今年終於又有了一次機會來到無錫,這一次可以不用太焦慮,也不用擔心下雨,是一個可以放下手機,放下公司文案,只要好好感受旅行帶來的快樂就行。
行程安排
1、行程安排
2018年7月14日 合肥南——無錫站站——梅園——拈花灣——入住如願文化主題客棧2018年7月15日 靈山景區——返程
2、交通
我是怎麼到達無錫的:合肥 乘坐高鐵到達無錫站火車站,高鐵車次很方便,可以根據自己的行程安排選擇任意車次。無錫站到景區的公交線路:無錫站——梅園 乘坐310、2路公交車無錫站——拈花灣 乘坐樂遊2號線 無錫站——靈山景區 乘坐89、88路公交車
圖文遊記【第一天】夢回大唐盛世
2018年7月14日 合肥南——無錫站站——梅園——拈花灣——入住如願文化主題客棧
合肥到無錫的高鐵真的很方便,不僅車次多,而且車程也就兩個小時。這次的時間剛好是兩天,選擇乘坐早上07:00 從合肥南站 乘坐G9242 到達無錫站的時間09:13。時間剛剛好,可以直接前往梅園景區,時間一點都沒有浪費,都可以充分的利用上。第一站選擇前往梅園景區,從無錫站乘坐310公交車直達梅園景區。
每年的2月份,無錫人氣最旺的地方要數位於城市西郊的東山和滸山南坡的梅園了。梅園距離無錫市中心僅7公裡,距離太湖不過2公裡,園內遍植梅樹,植梅數量達4000多株,盆梅2000多盆,品種超40餘種,是江南著名的賞梅勝地之一。
在梅園的一處老大門,門前有「梅園」二字刻石,是1916年榮德生先生親筆題寫的,刻石旁長廊爬滿的紫藤,也是當年榮德生先生親手種植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寓意「紫氣東來」,也象徵富貴吉祥。紫藤的根系龐大,生命裡旺盛,爬滿整個長廊,炎炎夏日,梅園這裡獨享一份天然的「綠色屏障」。
梅園這裡的虯枝倒懸、枯樹老乾的古梅樹承載著歷史的變遷。從最初無錫首富宋氏家族的「私人花園」,到1955年宋德生之子榮毅仁將梅園無償捐贈給政府,後來七十多年梅園的栽培史,這裡的梅樹見證著梅園100多年的歷史變遷。
一走進梅園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也是梅園的標註性建築——念劬塔。該塔建造於1930年,是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為母親石太夫人而建的紀念性建築,以此懷念和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
念劬塔為八角三層,塔高18米,梅花盛開的季節,登上念劬塔,舉目遠眺,遠處波光粼粼的太湖,近處漫山遍野的梅花,構成一幅「香雪海」的自然畫卷。
梅園的梅花遠近聞名,這裡的梅花已經有近百年的栽培歷史,現有超40個品種。但是梅花是季節性的,如果來到這裡不是梅花盛開的季節,也不用覺得可惜。
梅園以梅文化為主題的打造的不同景觀還有這裡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僅有洗心泉、天心臺、念劬塔、誦豳堂、讀書處等為代表的眾多「榮氏家族」人文古蹟;還有集天下古梅與奇石於一體,結合中式園林建築的古梅奇石圃,內有中國唯一的梅文化博物館、歲寒草堂、冷豔亭等建築。
從梅園出來之後,直接乘坐89路公交車,在勝子嶺後公交車站下車之後,到入住的酒店如願文化主題客棧辦理入住,稍微休息片刻,在四點半的時候乘車前往拈花灣景區。從勝子嶺公交車站乘坐89路公交車,雪雲路下車,然後轉乘馬山耿灣線前往拈花灣景區。
到達拈花灣的時間剛好是不到六點鐘,這樣的時間剛剛好,既可以感受到拈花灣半天的禪意生活,又可以感受拈花灣如夢回大唐盛世般的夜景。
位於江蘇太湖之濱的無錫市濱湖區馬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山水之間有一座佛系小鎮——靈山小鎮·拈花灣。拈花灣是靈山集團歷時5年,打造出的一座整體建築風格與日本奈良十分相似,又融入了中國江南小鎮特有的水系風格的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的小鎮。
拈花灣背靠著靈山,面朝著太湖,與無錫的標誌性建築——靈山大佛為鄰,生態環境極其優美,盡顯天地之靈氣,是一處難得的人間仙境。
拈花灣的命名,一方面源於佛經中「佛祖拈花,伽葉微笑」的典故,同時也緣於它所在的地塊形似五葉蓮花的神奇山水。拈花灣的總體布局是通過三條主要交通道路和水系的組織,規劃了「五穀」、「一街」、「一堂」的主體功能布局,並且配以禪意的名字,讓整個小鎮都沉浸在盡善盡美的意境之中。
其中,「五穀」分別為雲門谷、竹溪谷、銀杏谷、禪心谷、鹿鳴谷,形似五瓣蓮花花瓣,主體功能涵蓋了會議、酒店、度假房產;「一街」即香月花街,位於蓮花花心,也是拈花灣最為繁華的核心商業街區;「一堂」即胥山大禪堂,位於花幹,既是大型禪修體驗場所,是拈花灣的大型景區標誌物。
拈花灣的禪意是現實生活中的禪,當步入拈花灣的那一刻,無論是依著雕欄發呆,還是品茗一壺清茶,亦或者漫步行走於小鎮,即使在夜色降臨走在四季花常開的花海,都能感受到這裡「懶度庸人意,且拂明鏡臺。我自拈花笑,清風徐徐來」的佛系生活。
拈花灣自從對外開放以來就成為了無錫旅遊景點新的「網紅」打卡景點。無論是小鎮內獨居熱色的木質建構的亭臺樓閣,還是小鎮每個角落的裝飾和擺件,無一不精良,各具特色,處處隱喻東方美學的質樸,與禪意生活渾然一體,每一處、每一個細節都是打卡的絕佳之處。
拈花灣的水幕電影是值得推薦的,每天都是準時演出,很正酣。每一個細節都是與佛系文化有關,值得你誠心觀賞。
靈山小鎮拈花灣雖然沒有唐朝的千百年歷史痕跡,也沒有千年寺院加持,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太湖之濱城市無錫能夠存在是極其不易的。它打造的是一個自然、人文、生活方式相融合的旅遊度假目的地,追求一種身、心、靈獨特體驗的禪意,讓人們體驗無處不在的佛系生活。說不定,幾百年後,靈山小鎮也成了「百年佛系」古蹟呢?
結束了拈花灣的行程之後,今天的行程也就告一段落,這一天感受到了無錫的禪意生活,心也跟著慢慢的平靜下來,今晚一定是個好夢。
【第二天】祈福靈山勝境
2018年7月15日 靈山景區——返程
從如願文化主題客棧步行約五分鐘到達勝子嶺公交車站乘坐89路公交車前往靈山大佛景區。今天的行程不著急,稍晚的高鐵,時間不用太著急,今天的行程也可以放鬆一點。
無錫市靈山景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太湖之濱,佔地面積約30公頃,由小靈山、祥符禪寺、靈山大佛、天下第一掌、百子戲彌勒、佛教文化博覽館、萬佛殿等景點組成。集湖光山色、園林廣場、佛教文化、歷史知識於一體,是中國最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釋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題園區。
靈山大佛坐落在美麗的無錫太湖之濱,景區一面臨湖,三面環山,是一塊極其難得的風水寶地,也是佛國寶地。靈山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傳玄奘西天取經歸來,遊歷東南到了此地,見「層巒叢翠」,景色非凡,大為讚賞,曰「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於是就給此山起名「小靈山」,並派大弟子在此地開宗建廟。 從古至今,靈山的香火旺盛,每年前來敬香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
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蓮花銅雕矗立在在九龍灌浴廣場上,巨大的荷花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託起,底部襯託著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飛龍和八個形態各異的供養人環繞著巨大的水池。靈山勝境大型音樂動態群雕「九龍灌浴,花開見佛」,再現了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發生的故事。
當《佛之誕》音樂奏響時,巨大的六片蓮花瓣徐徐綻開,一尊高達7.2米全身鎏金的金身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從蓮花中緩緩升起,這時,九龍口中一齊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為太子佛像沐浴。
太子佛像在巨幅水幕中順時針環繞一周,象徵著「花開見佛」、「佛光普照」。隨著樂聲漸弱,蓮花花瓣包裹著太子佛像緩緩合攏。噴泉周圍八組鳳凰的口中流出的是淨水,供遊客飲用。依照佛教的說法,此淨水是「八功德水」,即佛教「聖水」。
鑄造靈山大佛是一項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單從幾個數據就知道鑄造靈山大佛需要耗費多大的工程。靈山大佛通高88米,佛體79米,蓮花瓣9米;靈山大佛佛體(不含蓮花瓣)由1560塊6-8毫米厚的銅壁板構成,焊縫長達30餘公裡;更厲害的是靈山大佛鑄銅約725噸,銅板面積達9000多平方米,鑄銅融化之後鋪平在店面,足足有一個半足球場那麼大;也正是這些高科技的運用,以及真材實料的建築材料,靈山大佛完全可以抵禦14級的颱風侵襲和8級強烈的地震。
在無錫人的心中,靈山是一處風水寶地,無錫的靈性根基就是在這裡。靈山大佛,不僅僅是無錫的城市標誌之一,更是無錫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和信仰。
靈山梵宮是集旅遊、會議、展覽和文化體驗多功能於一體的文化建築,整個建築依山而建,糅合了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及傳統佛教建築元素,建築面寬150米,進深180米,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
梵宮聖壇每天定時舉行的《靈山吉祥頌》表演,採用了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盛宴。
靈山梵宮的對面便是五印壇城。五印壇城高31.55米,共計六層。壇城內供奉五方五佛,即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東方阿閦佛、中央的毗盧遮那佛。
在靈山景區,通往靈山大佛的腳下的長階梯,總共有216級,共分七個平臺,從下往上看,只能看見臺階,看不見平臺;從上往下看,只能看見平臺,看不見臺階,這也是寓意著「救一生命,勝造七級浮屠」。其中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在佛教中認為人生共有108種煩惱和108鍾願望,登上這通往靈山大佛的216級臺階,寓意煩惱統統消除,美好的願望都能夠得以實現。
靈山景區的行程結束,這次的活動也就告一段落了。對於無錫有太多的不捨得,這般能夠靜下來的旅行已經很久沒有了。在無錫,感受了禪意的生活,也更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繼續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