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影響,今年的好萊塢電影近乎停工,沒什麼新片上映,幸虧還有美國大選可以看。
這一屆2020大選,稱得上有史以來最精彩的宮鬥真人秀。
兩位老人年近八旬,為了登上白宮之巔,鬥得不可開交、分分鐘演技炸裂,讓我們見識了總統級的「嘴炮」功夫,與之相比,三位立體混元勁、閃電五連鞭就剩下耗子餵汁……
馬克·吐溫曾經在小說《競選州長》裡寫道,因為被提名為紐約州長候選人,「你忠實的朋友,過去是正派人,現在卻成了偽證犯、小偷、拐屍犯、酒瘋子、賄賂犯和訛詐犯的馬克·吐溫。」
這篇小說寫於1870年,實際上,政治人物之間互相攻擊詆毀,總統大選不講口德,從美國建國就已經開始,這算得上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通過了《獨立宣言》,這標誌著美國建國;1789年,華盛頓無可爭議地成為美國總統。他連幹兩屆,總共8年。期間,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為華盛頓做了8年副總統。
1797年,華盛頓結束第二個任期,他宣布退休回到弗農山莊(Mount Vernon)養老,約翰·亞當斯接班成為美國第二任總統。
這位亞當斯總統,被譽為「美國獨立的巨人」,可他還有個非常大的特點,嘴特損。
其實,從1776年《獨立宣言》籤署,到1789年華盛頓就任總統,這13年「空窗期」裡,發生了很多權利鬥爭,其慘烈程度,不亞於大陸軍正在進行的獨立戰爭。維吉尼亞貴族豪門和大小農場主之間,圍繞軍權、政權爆發激烈爭奪,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喬治·華盛頓和霍雷肖·蓋茨(Horatio Lloyd Gates)代表各方勢力下場角力,有時間我們再來詳細講這段「美國離奇建國史」,先說這位擅長語言攻擊的亞當斯總統。
亞當斯本職是位律師,邏輯和語言方面一流,他最拿手的段子是罵別人是私生子。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是美國憲法起草人之一,也是亞當斯的密友,向來堅定地和他站在一起。結果,亞當斯和漢密爾頓鬧翻了後,他就罵這位曾經的支持者,是「蘇格蘭小販的乳臭未乾的私生子」,以德雲社倫理哏的最大尺度,也到這兒了。
1800年,約翰·亞當斯幹完一屆總統後,他開始謀求連任。
當時他頭號競爭對手,依舊是《美國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託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
這兩個人是宿敵。四年前,亞當斯以71票比68票擊敗傑斐遜,成為繼華盛頓之後美國第二任總統,沒想到四年過去,他們還要繼續對陣。
亞當斯曾經面對面稱呼傑斐遜,是「混血印第安女人和維吉尼亞黑白混血男人生下的卑鄙無恥的雜種」,可見對其怨念有多深。他還授意媒體刊登文章,宣稱傑斐遜一旦當選「將會公開教導和進行謀殺、搶劫、強X、通X和亂X,空氣將瀰漫著淚水和苦難,土地將滲透鮮血,整個國家充斥著罪行」,如果不介紹前因後果,你肯定覺得這是潑婦罵大街。
不過讓亞當斯無比絕望的是,四年前傑斐遜是絆腳石,四年後他已經是攔路虎。
最後亞當斯敗在傑斐遜手下,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只幹了一屆就被搞下臺的總統,以至於約翰·亞當斯在彌留之際,留下了那句最經典、最著名的遺言,「託馬斯·傑斐遜還活著!」
從約翰·亞當斯和託馬斯·傑斐遜開始,候選人之間互相攻訐詆毀逐漸成為常態。
到了約翰·亞當斯的大兒子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當總統時,這種罵戰得到有效升級,語言攻擊範圍不僅限於對手,連對手家人都牽扯進來。
約翰·昆西·亞當斯參加1824年美國總統選舉,但是,他並沒有贏得足夠選票;對手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在普選票和選舉人票上,都遠遠超過了他,但非常尷尬的是,票數雖然多,但是沒有多過半數。
最後國會眾議院投票,把約翰·昆西·亞當斯投了出來,成為美國第六任總統,這也讓約翰·昆西·亞當斯,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非選舉」手段而成功上崗的總統。
幹完一屆總統後,約翰·昆西·亞當斯當然也謀求連任。
這次他的對手還是安德魯·傑克遜,四年前被國會淘汰的「得票最多候選人」。
1828年美國總統大選,剛開始就充滿火藥味。
謀求連任的約翰·昆西·亞當斯,利用華盛頓的《每日全國日報》,對安德魯·傑克遜以及他的夫人蕾切爾·傑克遜(Rachel Jackson)展開攻擊。媒體說蕾切爾是安德魯·傑克遜搶來的,他跟別人決鬥勝利,順便霸佔了對手的老婆,當他們結婚時,蕾切爾在法律上還是別人的妻子。
這個說法對安德魯·傑克遜影響很大,他要求成立特別委員會,就自己婚姻的合法性展開調查。
最終,安德魯·傑克遜贏下了這場充滿狗血劇情的選舉,約翰·昆西·亞當斯和他爹老亞當斯一樣,只幹了一屆總統,就被競爭對手趕下臺。
1829年3月4日,安德魯·傑克遜就職美國第七任總統,兩個月後,第一夫人蕾切爾·傑克遜死於嚴重心臟病。傑克遜將蕾切爾之死歸罪於約翰·昆西·亞當斯,他認為亞當斯無恥構陷,損害了蕾切爾的生命。
傑克遜終生沒有原諒亞當斯。
1960年美國大選,這種黨派間互相競爭、候選人針鋒相對的情況再次升級,因為媒體得到長足發展,兩位總統候選人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和理察·尼克森(Richard Nixon)
,藉助「新媒體」展開美國歷史上首次電視辯論。
那一屆美國大選也非常詭異,甘迺迪得票率是49.9%,尼克森49.8%。尼克森勝出的州比甘迺迪多,但選舉人團票數比甘迺迪少。
在最終時刻,伊利諾州和德克薩斯州作為決勝力量,齊齊倒向甘迺迪,成功把他送進白宮。
現在美國大選,無論是老總統衛冕,還是新人發起衝擊,雙方交鋒戰場,除了報紙雜誌、電視廣播,又加上了網際網路和智能app。
未來這種「語言會戰」會打到什麼程度,我們不知道,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形式怎麼變,主旨從未改變——嘴硬到底,不服就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