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簡介
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廣泛流傳於泉州、廈門一帶閩南語系地區,和臺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華僑集居地。這一古老優美的大樂種,薈集盛唐以來中原雅樂之精華,後來又吸收了元曲、弋陽腔和崑腔的特長,並與閩南的民間音樂融匯一體而逐漸成為詞曲清麗柔曼、旋律纏綿深沉的美妙樂種。尤其長於抒發戀人思親、遊子懷鄉的真摯情懷。那如怨如慕如絲如縷的聲音,猶如南國夏夜的玉蘭花香,一陣陣沁入人們如痴如醉的心田。由於南曲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具有曲調優美、情韻深沉、雅俗共賞、易學易唱的特點,因而在閩南和海外擁有眾多的知音
南音歷史淵源
「南音」一詞最早應該出現在漢代,張衡《南都賦》云:「齊僮唱兮列趙女,坐南歌兮起鄭舞。」高誘注曰:「南歌,取南音以為歌也。」「南音」文獻有載。《呂氏春秋音初》記:「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實始作南音。」從「侯人兮猗」與《楚辭》體式相類來看,南音主要應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長江下遊的吳音和越音。(楊匡民:《楚聲今昔初探》,《江漢論壇》1980年第5期。) 一般認為南曲起源於唐,形成於宋:(1)據文獻記載: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他們帶去了唐代「大曲」傳播於民間。大曲與當地民間音樂的相互影響和吸收,從而產生了別具一格的「南曲」。(2)南曲的主奏樂器琵琶的演奏姿勢是斜抱著彈奏。所用筒簫嚴格規定為一尺八寸。這兩件樂器的演奏姿勢與形制與唐舊制相符。(3)南曲的曲牌名稱有不少與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稱相同。如《摩訶兜勒》《子夜歌》、《清平樂》、《梁州曲》、《婆羅門》等。(4)宋代「南戲」五大名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和《琵琶記》,南曲也演唱這些劇目。 南音的源流研究資料不少,主要有以下一些論點:1.南音肇始於秦漢的「相和歌」,如「趨」、「亂」、「豔曲」都帶有南音的影子;2.南音起源於唐「大曲」、「雅樂」;3.南音源自元明的「曲」;4.南音形成於明清,北曲南遷形成。
南音代表作品
南音曲詞的內容大致可分為抒情、寫景、敘事三類。,主要取材於唐傳奇、話本和宋元及明代戲劇人物故事,其中《山險峻》、《出漢關》、《共君斷約》、《因送哥嫂》等曲目廣為流傳。
南音相關保護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