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新春佳節將至,走在回家路上的遊子們是不是已經列好菜譜了呢?詩人美周公而曰『籩豆有踐』,惡凡伯而有『彼疏斯稗』。自古民以食為天,味覺這種東西,就是在語言無從表達時,最能體查情感的輸入端。
『吃』可以說是人們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行為,就像iwanami老師在文章中寫道:『敢於將最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搬進作品的作者,一般都是對作品有自己充分的想法。……對於漫畫這種始終是有相當強的非現實性的體裁來說,一開始便這樣選材的作者,本身就已經不普通。』
——摘自『地道的和風生活物語,巷子裡的《深夜食堂》』(點擊進入文章)
食物應該是帶給他人幸福的,所以當《中華一番》中芝琳拿出摻有罌粟的面時,眾人才會那麼氣憤,說她褻瀆了廚師這份職業。不少人吐槽《食戟之靈》的所謂『下藥』情節,然而其實『好吃到爆衣』與其說是一種噱頭,倒不如說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就和《中華一番!》中每次不管吃點兒什麼,後面都有『一群人敲鑼打鼓地出來逛一圈』是一個意思。
『吃』是一種精神,周星馳的電影《食神》中一份蛋炒飯吃得淚流滿面。在食神流落街頭時,火雞端上的那一份叉燒飯,就是天下最令人幸福的美味。手法上的誇張,也並沒有讓觀眾跳戲,反而貫徹了『吃』的精神。
專注於『吃』本身並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如果說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有不如前作之處,那麼大概就是第二部過於關注人和人背後的故事——《舌尖1》的大熱讓製作方延續了美食+故事的模式,卻在第二部忘記了美食的成分,《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二字就無從談起了。其實專注於吃,『吃』背後的故事會自然而然從作品的流淌出來。比如《孤獨的美食家》,看完漫畫就一直認定『孤獨』才是美食家的最高境界,專注於吃,執著又自由地尋找心中的美食。吃飯應是一種不需要顧忌他人、不受時間和社會規範限制、享受自由自在的幸福時光的果腹行為。當然,更妙的是作品中的餐館都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原型。《孤獨的美食家》之旅,讓我們一起實際體驗《孤獨的美食家》中井之頭五郎去過的那些店吧!
《孤獨的美食家》之旅(上)
吃無疑是一種享受,做飯這種創造美味的過程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