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流程的設計能力和流程的應用能力。流程的設計能力,決定了流程的可行性;流程的應用能力,決定了流程的可行度。流程的應用能力又取決於流程操作者的技能;同樣的流程,不同技能的操作人員,流程的結果是不同的;這也是不同的企業,相同的流程,效用不同的原因之一。
知識管理的導入,有助於流程能力的提升。能力是知識的應用和轉化,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存在內化與外化兩種方式。知識管理可以通過內化與外化著兩種方式,提升流程能力。
內化,是指將知識轉化為個人技能。
個人技能,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經驗積累(隱性知識),一是學習訓練(顯性知識)。背後都是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轉化。
流程化程度不高的企業,流程的有效性大多依賴於個體的工作經驗,而非組織能力。知識管理就是降低流程對個人的依賴,提高組織能力。兩個途徑:一是將隱性知識顯性化;二是將顯性知識轉化為組織技能。
隱性知識顯性化,就是將個人的工作經驗總結提取,形成支撐流程的規範、標準、模板、表單等;顯性知識轉化為組織技能,就是對規範、標準、模板、表單等進行培訓與應用。這些本來也是流程管理的工作內容,知識管理的導入將使這些工作更具有系統性。
外化,是指將知識轉化為流程能力。
流程能力,是指流程效果不依賴於個人技能的能力。通俗的說,一項工作流程,剛畢業的學生與工作幾十年的人員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外化的兩項核心內容是:不斷將隱性知識顯性化,不斷將顯性知識簡單化。通過顯性的作業方法與工具,降低對人員技能的要求。如果說,內化是對流程的支撐,外化就是對流程的嵌入。
外化最有效的方式是IT化。將知識通過IT技術嵌入到流程是降低人員技能要求的最有效方式。
舉個例子,比如合同評審。如果企業關於合同評審工作建立了標準、規範、模板等,還是需要人員掌握;如果企業將合同的相關標準、規範、模板嵌入到IT系統,系統可以做到自動審核,評審的人員就不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
簡單的歸納一下:內化,是通過知識管理將工作二十年的能力在一年之內完成轉化,縮短技能形成周期,同時弱化經驗;外化,是通過知識管理降低人員的知識儲備需求和技能水平要求。
知識管理中有一個名詞叫「知識地圖」,「流程知識地圖」是「知識地圖」的一種。所謂「流程知識地圖」,自然是圍繞流程建立的知識地圖。流程知識地圖,是知識管理在流程中應用的體現形式之一。通常來講,流程知識地圖需要一個從簡到繁、在從繁到簡的循環過程。太簡,有可能是知識管理匱乏;太煩,說明知識管理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