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哪張畫最能展現古人的「派對」樣貌,那一定是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韓熙載夜宴圖》。
畫中的核心人物韓熙載,出現在各個場景中,或站或臥,或坐或舞,一直眉頭緊鎖的他和紙醉金迷的宴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這幅畫,不僅僅是我們研究韓熙載這個人物和五代十國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更是一幅當時家具的百科圖譜。
古人在描述這事兒上特別嚴謹,比如有靠背的是「椅」,沒有靠背的是「凳」,更高一級的叫做「座」:
這種橫梁長出兩柱,又微向上翹稱之為「燈掛椅」,便於覆蓋椅披,這是古代椅具的標準用法,一直延續到清代比如腿足齊在四角的為「桌」,內縮的為「案」:
而供正式睡覺的,叫做「床」,小睡一會兒的,叫做「榻」:
古代中國人睡覺有大睡和小睡兩種,榻和羅漢床僅用於小睡,主要功用不是睡臥,而是待客;架子床和拔步床用於大睡,不能用來待客。
夜宴圖中的這兩幅畫面中的羅漢床,尤其顯眼,韓熙載坐臥其上,作為宴會的主人,甚至還有點要被這床搶了風頭的意思。
傳說這種羅漢床以前主要是出現在廟堂之中,並且是方丈或者是住持一類的人物才能使用的。
他們白天在上面打坐,而到了晚上就在上面睡一覺。
並且有身份的大和尚又被稱之為羅漢,因此他們睡的床也就稱為「羅漢床」了。
羅漢床因實用備受文人歡迎,在名門世家能經常見到,成為經濟財富、社會地位、身份價值的象徵。
不僅待客時體現出戶主的極高格調,亦可閒來無事小憩一番。
王世襄先生就曾經說過「羅漢床是最理想的臥具」。
《晉書·王羲之傳》中有一個故事,當時,太尉郗鑑想要在王導家找一個女婿,於是派人到王家去看看。
等來人到了王家,看到有一個子弟竟敞胸露懷地躺在東廂的床上吃東西,這個人就是王羲之。
回報之後,太尉非常滿意,說自己的女兒一定要嫁給他!這就是「東床快婿」的典故。
可見,在古代,羅漢床承擔了很多功能,可以會客,可以小睡,還可以在上面吃東西,甚至,如果長得帥,說不定還能招來一個賢惠的妻子呢!
到了晚清,羅漢床又多了一種功能:變成了大煙床。
鴉片最初進入中國時,人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危害,反而為了表達對客人的尊重,主人會請客人在羅漢床上抽最好的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