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現代引起人類死亡的「頭號殺手」,我們一直提倡大家低鹽低脂飲食,健康生活,早些年「抗氧化」食物也曾風靡網絡。今天要來給大家介紹一種新的「抗炎飲食」路線,幫助大家從飲食層面更好地認識和預防心血管疾病。
哈佛大學研究指出,抗炎飲食可降低中風、冠心病等疾病風險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院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飲食中促炎食物比較多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而抗炎飲食有助於降低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
研究對21萬餘名身體健康的參與者進行了長達32年的隨訪,通過經驗性膳食炎症模式(EDIP)得分,根據食物增加或降低三種炎症生物標誌物循環水平的能力,計算出單個食物的炎症潛力。
跟蹤研究發現,與食用抗炎食物的受試者相比,食用促炎飲食的受試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38%,發生中風的風險增加28%,發生冠心病風險增加46%。
什麼是促炎飲食和抗炎飲食呢?
炎症這個詞大部分人不陌生,就是指身體內出現感染或者受傷時,免疫系統會將大量白細胞送到受傷區域,起到吞噬致病菌、保護身體的作用。
一般的炎症通過合理治療,短期內就能恢復,對身體不會造成長久影響。但是一些慢性炎症,比如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關節炎等,則會長期存在,使免疫系統過度運動,攻擊健康組織。
而食物中的反應性分子抗氧化劑可以起到減少自由基數量的作用,自由基在體內可能損害細胞、增加某些疾病風險。
抗炎飲食可以幫助減少炎症反應,促炎飲食則會促進身體的炎症反應,使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哮喘、糖尿病、肥胖、克羅恩病等慢性炎症疾病發病率增加。
促炎飲食多為「垃圾食品」
1. 加工肉和紅肉
紅肉包括牛肉、羊肉、豬肉等,加工肉是指經過煙燻、醃漬或防腐處理製成的肉製品,比如火腿、臘腸、燻肉、牛肉乾等。少吃這類食物,可以幫助控制體重,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建議每人每天攝入紅肉200g(生肉)以下,加工肉類偶爾少吃可以,不要長期大量攝入。
2. 精製糖和穀物
一次性攝入過多精製碳水化合物,容易使人體炎症因子升高,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所以不要過量攝入白糖、冰糖、白米飯、白面、蛋糕等食物。
3. 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屬於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多吃可導致肥胖,建議限制攝入量。
4. 含糖飲料
汽水、奶茶等熱量很高,要控制攝入量。
抗炎飲食多為 「健康食品」
1. 全穀物
包括雜糧、粗糧和顆粒完整的穀物,升糖指數較低,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其他有湖泊型的膳食成分,有助於抑制炎症因子。常見的全穀物食品有全麥麵包、雜糧粥、燕麥片、蕎麥麵等,雜豆也包括在全穀物中。
2. 水果
水果富含膳食纖維,推薦每天攝入200~300克當季水果,量不需要太多,也不要用果汁來代替。
3. 咖啡和茶
咖啡和茶都有緩解疲勞的作用,平時適當喝一些有益於身體健康,注意不要喝濃茶,不要過量飲用茶和咖啡,最好用咖啡豆自己磨粉、衝泡,儘量不喝三合一咖啡。
4. 綠葉蔬菜和黃色蔬菜
綠葉蔬菜中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等,比如油菜、捲心菜、菠菜、萵苣等;黃色蔬菜中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A和D,對皮膚和骨骼有好處,比如胡蘿蔔、南瓜、黃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