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大家最常用的就是「我」了,不過,在不同的場合,怎麼說「我」,可大有學問。使用不同的自稱,旁人眼中你的形象,可能有天壤之別。下面這些自稱的小知識,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平常你會用哪個字來稱呼自己?是最普通的「我」,還是江湖氣的「哥」、「姐」,或者萌萌噠的「偶」?藝人陳志朋不走尋常路,他用得是「俺」。
臺灣藝人自稱「俺」 為啥讓人覺得奇怪
陳志朋三句不離「俺」,讓大家覺得很迷惑……
陳志朋隨後回應:「俺」,是中國字,為何不可以說?中國人用中國人的文字,有問題嗎?
這話沒毛病,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俺」都是一個常用的自稱,但大家之所以會覺得奇怪,是跟陳志朋本人的身份有關。看到「俺」字,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孫悟空的那句:
野性又霸氣,是齊天大聖無疑了。其實,「俺」這個自稱,在山東、河南及東北等地區的方言裡,是很常見的。所以,《鄉村愛情》裡的趙四光著膀子穿著白背心說:
這些都不會讓人覺得違和。但「俺」字從陳志朋嘴裡說出來,就像東北大哥突然蹦出一句:「你怎麼醬紫!」
一樣的令人猝不及防。為此,熱心網友腦洞大開,幫他給出了各種解釋……
可能因為喜歡看熊出沒:
早期的網絡上,各位「大蝦」是很喜歡自稱,俺,偶,咱……
除了「俺」 還有哪些常用的自稱?
喜歡用什麼自稱,說到底都是個人選擇,沒有誰規定說南方人就不能用「俺」。除了「俺」之外,中文裡還有很多的用以自稱的詞,一天換一個都不帶重樣的,那麼如此多的自稱,在使用上又有什麼不同呢?
「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稱,幾乎適用於任何場合。
「咱」:接地氣程度與「俺」不相上下,多見於方言中。
「偶」:這是一種流行於網絡時代的非正式自稱,多用於線上聊天。
「本人」:較為正式的自稱,多用於一些嚴肅的場合,也常見於書面語。
「人家」:多用於各種撒嬌或打情罵俏的場合。
別看咱們現代人常用自稱五花八門,跟古代人比起來還差得遠呢!
古代人的禮儀講究「尊人」「卑己」並重。所以除了「吾」「餘」「予」,這些常用的人稱代詞,為向他人表示敬意,古人還會用「在下」「區區」「不才」,這些讓人一下子反應不過來的謙稱,來作為自稱。
另外像男子自稱「鄙人」、女子自稱「奴家」、老年人自稱「老朽」、年輕人自稱「晚生」,其實也都是謙稱的一種表現形式。
古人還會根據不同的身份地位,使用不同的專屬自稱。例如帝王自稱「寡人」、官員自稱「微臣」,可比我們現在要講究多了……
清宮劇中經常用錯的稱謂
除此之外,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自稱有時還會因說話場合的不同、說話對象的不同而不斷變換。這也是一些清宮劇經常鬧烏龍的地方中,比如太后自稱「哀家」,在歷史上,是沒有「哀家」這個詞的,古代管丈夫去世的女子叫哀子,所以哀家這個詞不知道是來源於哪位戲曲家的創作。讓後宮裡死了丈夫的太后自稱哀家,有自哀自嘆的意思,然而有些清宮劇全然不顧這些,有的皇帝還在世的皇后也自稱哀家……
其次,「本宮」這個詞也不一定是皇后的專屬,甚至是不分男女,在皇宮裡有住處的,都可以稱自己為本宮。但史書上關於自稱「本宮」的記載很少,要麼直接用「我」,要麼是用比較書面的「餘」,像《如懿傳》和《延禧攻略》裡的高貴妃,動不動就自稱本宮,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花樣百出的自稱背後,折射了什麼?
現代也不全好,還要看在哪,要是在日本,他們的自稱簡直能煩死人。
在日語裡面有很多指我的說法 :
除俺、私、僕之外,還有很多說法,我查了一下居然有這麼多,應該有四十個左右吧.
別急著驚掉下巴,其實這裡很多詞在很多日常生活當中完全不用,它們只是在小說裡或是動漫裡才出現。男生的話,只要說、俺、僕、 私就可以了。
在中國,幾乎一個「我」字就能走遍天下,靈活運用於各種場合,簡直不要太方便!
但自從網絡得到普及,創造力滿分的網友們,卻不再滿足於以往這些普通的自稱。在創造新詞同時,力求放飛自我,發明出各種標榜個性的新型自稱……
想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嗎?看我用什麼類型的自稱就知道了!
賣萌型,一般愛用「偶」、「寶寶」、「倫家」
寶寶這個詞從對小孩子的愛稱,變成帶有賣萌、撒嬌功效的自稱。
霸氣型,一般用「哥」「姐」「姑奶奶」。用哥或姐指代別人,通常是因為對方比自己年齡大。而用哥或姐自稱,則是下意識地把自己擺在了較高的位置,給人一種霸氣外露的感覺。
自謙型,一般自稱「單身狗」「考研狗」「加班狗」。用「狗」作為自稱,說到底只是在用幽默的方式進行自我調侃。但要注意的是,「狗」這種說法只能用於高情商的自黑,如果用來黑別人,怕是分分鐘會落得個沒朋友的下場。
歸根到底,「自稱」只是稱呼自己的代號,在各位的腦洞下,「自稱」的家族裡,以後說不定還會誕生更多的成員。但只要對自己、對他人都保持最基本的尊重,相信不管用什麼自稱,大家都是能夠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