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臧克家與黃陂

2021-01-18 印象黃陂
文 | 圖:潘安興

文化架起友誼的橋梁,超越人與人之間年齡、地位、地域的界限,留下永恆的記憶,如彩虹飛跨時空,給詩人插上翅膀,聚焦永恆。

詩人臧克家與黃陂,一個彼此陌生,用一份真誠,平視撰寫動人故事,在恆河中滌盡世俗塵沙,卻是人間的舍利,閃光在歲月長河,讓我們讀懂什麼是大家。

一首《有的人》,在我心中經久不衰,推崇備至,成為做人的座右銘。神交由來已久。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伴隨文化初萌,我投身于格律詩詞創作大潮,結識了很多詩詞界老前輩。多次參加湖北省武漢市的詩詞活動,無形中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在人海茫茫中,找到臧克家,純屬一種機遇巧合。省市詩詞學會年會上,相逢武漢電子工業局離休老幹部彭繼良,因為是家鄉人,多了一份親切感。留了通訊地址、聯繫方式,往來也就多了。

臧克家 圖:網絡

一個仲秋的下午,他在回老家塔耳靜山的途中,專門來我這裡,在單位找到我。到了我家近乎破舊的茅舍,談了好半天,晚飯到了,他拉住我,不允到酒店去,堅決要簡單,不然立馬走人,無奈我只得用雞蛋下麵條混了一餐。

晚上,他從包裡拿出一個小本子,上面記錄著全國詩壇大家的詳細住址、電話號碼。徵得他允許,我找了一本小冊子,抄錄下來。最引人注目「臧克家」三個字,竄入眼帘,當作重點對象,又打了一個紅勾,以期重視。

我請他晚上就在我家住宿,只是簡陋,他很爽快地答應了,我們談到凌晨二時方才入睡。一個廳局級幹部,這麼隨意,簡直難料。

就是這本手抄通訊錄,為以後黃陂楹聯詩詞徵集活平添了含金量,也架起了黃陂與臧克家之間聯絡的橋梁。

黃陂縣楹聯學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應運而生,準備辦一個刊物,名曰「古蕾新葩」。請誰題籤,頗費琢磨。我跟林家義提出請臧克家刊名的想法,他問我:「有把握嗎?」我搖搖頭說:「只能試試。」我心裡打鼓,沒底。他說:「你寫封信去吧。」

恐寫信石沉大海,我請彭繼良先生代為說項,他說不用顧慮,臧老很平易近人,說明來意即可。

畢恭畢敬,誠惶誠恐,絞盡腦汁寫了一封信,按通訊地址寄出。一個星期後,即收到來信,「古蕾新葩,臧克家題。」帶著濃鬱墨香,躍然宣紙上。

另外,還附了一封簡信,展開一看,親切和藹:「安興先生,來函收閱,遵囑寫上,書法非我所長,君之誠意、懇切讓人感動,僅為奉命,不盡之處,還望鑑諒。」

我將題鑑與信交給林家義先生,他喜不自禁,臉上堆滿了笑容,叮囑趕快回信致謝。

意想不到,臧克家這樣全國馳名的大詩人,態度是那樣謙虛,做人是多麼低調,幫人是如此熱忱。雖然素昧平生,形象在我心中驟然巍峨挺拔。

臧克家 圖:網絡

有了第一次美好開端,我抓住這種機會,鬥膽向他請教,經常向他探討詩歌創作。他說自己是兩面派,新詩舊詩都喜歡,舊詩是基礎,從舊詩入門,邁向新詩高度。

從臧老回信中,我領悟到,意境是詩歌的靈魂,是作品永葆青春的生命力。思想的高度決定作品的高度,要打造傳世之作,必須站在時空制高點上,才能走向未來。他的信給我很大啟迪,讓我張開思維雙翼,在自由王國中翱翔。

一代大家,對青年詩人關愛有加,對湖北昨夜星空如數家珍。他說,詩創作窮而後工在年輕人身上。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不可抵抗的規律。湖北有屈原、孟浩然、三袁、公安派等閃光在歷史星空。現代又有聞一多、曾卓等著名詩人。鄂東黃岡,江漢平原荊州更是詩歌的故鄉。

對傳統詩詞與現代詩,臧老在來信中,闡發了很多精闢見解。新舊詩如車之雙轍,鳥之雙翼,互不偏廢。新詩從傳統詩中汲取精華,傳統詩從新詩中獲得生命力,創造有中國形式與元素的詩壇。他如是說。

走進大家,聆聽大家的聲音,幾乎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尤其是我這樣的企業小工人,他沒有那種居高臨下,傲氣凌人,使我感到詩人的氣度與胸懷,給我一種自信,一種自尊,看到真文人、真大家的風骨。

臧克家 圖:網絡

更重要的是他鼓勵我,在黃陂舉起詩壇的旗幟,去開創明天,成就一代人的擔當。如同胡秋原先生一樣,給了我砥礪前行的勇氣。

很想讀臧老詩,能窺廬山全貌,就去信索書,不久即給我寄來,並籤名留念,我被作者的胸懷與氣宇所痴迷,尤其是那富有哲理的詩,用筆抄錄在本子上,從中獲得精神源泉。

臧克家,中國現實主義新詩開山人之一。做開山人一直是我的夢寐追求。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很快得到他的支持。在故鄉,建立詩詞組織,蔚起人文風氣,留下一筆,讓人們不能忘記,臧老在鼓勵我,去做一件從未有的事。開拓一個陌生領域,把根扎在農村,讓作品有泥土的芳香。

當時黃陂還有很多詩詞愛好者。我得到了羅向陽、喻大鳴、吳江濤、王超群等人的支持,作為發起者,由我牽頭,在黃陂民政局辦理了相關手續。

詩詞學會成立後,第一件事,就是準備出版一本《木蘭山詩詞集》,做一件前人所未做的事情。

發起木蘭山徵文啟事,我自己動手,寫了徵文啟事,將木蘭山作了介紹,列印好後,附上信,懇請惠賜大作,以為名冊增輝添彩,為名勝留下傳世之作,為《木蘭山詩詞集》題寫書名,兩個鑼鼓一起敲,是我的初衷。

不久,收到預期效果,詩與題籤一併寄來,讓人感動不已,我趕緊寫了回信,表示衷心謝意。

「昔讀木蘭辭,今聞木蘭山,山以人名噪,人以山代傳。」幾乎與明人聞政「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借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並傳,山並木蘭爭萬古」異代異曲同工。飽含對木蘭的深情,對黃陂這塊土地的熱愛,滲透宣紙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神韻之中,詩人雖未至此,卻有黃陂牽腸掛肚的情結。

書付梓後,我即寄呈,請郢正。臧老大加讚賞,稱無論是封面還是版式設計,都達到古色古香的傳統,其中不乏佳篇傑構,期百尺竿頭,更進一尺。鼓勵溢於言表。

1993年,木蘭山準備修門樓,請全國書法家題字,當時木蘭山管理處書記張廣田找我,欲將臧克家列入徵集範圍。臧老同樣有求必應,欣然揮毫應徵,一種大家風範,讓人高山仰止,不擺架子是他最高尚的品質。

後來我下崗在外漂泊。2004年,在報紙上看到臧老去世的消息,五味陳雜,一直想寫一篇紀念文章,不知如何下筆,來了卻這份沉甸甸的人情債。

一晃十四年,物是人非,我覺得再不能等待,不然是永久的遺憾。

斯人已去,大家臧克家之後再沒有臧克家。在市場經濟時代,書法作為一種商品,已普遍按每平方論價,動輒幾萬元,而他分文不取,還貼郵票寄來,已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這種學人詩家已不復存在,這種風骨已成為楷模,高山仰止。

雖未謀面,卻永遠活在我心中,亦如他的詩一樣,死去與活著是人格魅力,道義精神。

行文到此,且將拙作一首,算是以致的祭祀。詩曰:

什麼人能譽大家,栽培新秀絢朝霞。了無高座官僚樣,卻有低身禮義嘉。銅臭不沾真學者,旌高惟重實才華。普通百姓心中坐,美酒一杯談笑奢。

相關焦點

  • 揭秘郎平與詩人臧克家的忘年交
    信息 揭秘郎平與詩人臧克家的忘年交 2016-08-23 11:13:20來源:重慶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近代傑出詩人臧克家
    (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孫荃、何嘉,山東諸城人,中國近代傑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家。由於家庭的不幸,詩人在入私塾之前有機會和貧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從而對農民的悲慘、辛酸的生活有了深入骨髓的認識。又因為他家裡文化氛圍濃鬱,他從小就對文藝感興趣。詩人後來年老了還能清楚地記得他兒時聽到的一些歌謠,如:山老鴰,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溝裡,媳婦背到炕頭上,出啦出啦吃麵湯,吃完麵湯想他娘,他娘變了個屎殼郎,碰了南牆碰北牆。
  • 歷史人物傳記 | 著名詩人臧克家
    年輕的臧克家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詩人詩人後來年老了還能清楚地記得他兒時聽到的一些歌謠,如:山老鴰,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溝裡,媳婦背到炕頭上,出啦出啦吃麵湯,吃完麵湯想他娘,他娘變了個屎殼郎,碰了南牆碰北牆。臧克家的祖父和父親都愛詩。祖父為人嚴肅沉默,令人不敢接近,但一高興朗誦起詩來,聲音裡就飽含情感,進入詩的境界而成了另一個人。他小時候,祖父教他念古詩,當時臧克家雖不了解,但卻能背得滾瓜爛熟。
  • 抒寫農民故事的愛國詩人臧克家
    (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是我國著名詩人, 山東濰坊諸城人, 1905年出生在一個中小地主家庭裡。臧克家在入私塾之前常和貧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從而對農民的悲慘、辛酸的生活有了深入的認識。又因為他家裡文化氛圍濃鬱,他從小就對文藝感興趣。
  • 毛澤東和著名詩人臧克家的故事
    1956年上半年,作家協會為了貫徹落實「雙百」和「二為」方針精神,準備籌辦《詩刊》雜誌,並決定由我國著名詩人臧克家擔任主編。詩刊編輯部的同志此時正好從社會上搜集到流傳的毛澤東的八首詩,他們準備發表在《詩刊》創刊號上,以增加刊物的份量和影響。
  • 詩人柳彩然:再憶詩壇泰鬥臧克家
    詩人柳彩然採訪詩壇泰鬥臧克家(拍攝時間:1991年5月)詩人柳彩然採訪詩壇泰鬥詩人柳彩然(左二)與詩壇泰鬥臧克家合影(拍攝時間:1991年5月)詩人柳彩然(左二)與詩壇泰鬥臧克家合影(拍攝時間:1991年5月)
  • 大詩人臧克家:21字成就「農民詩人」,死後與長工「老哥哥」合葬
    雖然臧克家出生於封建中小地主家庭裡,但是文化氣息很濃厚,他的祖父曾祖父都有過大大小小的功名,他從小就對文藝很感興趣。因早年喪母,幼年父親又因肺病失去生命,所以詩人在入私塾之前有機會和貧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從而對農民的悲慘、辛酸的生活有了深入骨髓的認識。這就對後來的「農民詩人」這個稱號做了鋪墊。
  • 往事歷歷憶詩翁——懷念詩人臧克家
    15號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1905年10月8日出生於山東諸城,2020年是先生誕辰115周年。要知道,當時我在一所真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師專工作,講師也是剛剛評上的,而臧老是大詩人、老前輩,這種平易近人的態度,使我感動,催我奮進。故紙堆裡尋「靜默」1929年,臧克家在經歷「大革命」的失敗後隱姓埋名,開始流亡關外的痛苦生活。他投考籌備中的青島大學補習班,試圖以手中的筆,抒寫胸中的鬱憤。
  • 請看詩人臧克家是怎麼說的?
    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這首詩裡,開篇就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就是辯證地來看待生命的意義,生命以什麼樣的形式走過一程。《有的人》這首詩,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有感而寫的作品,全詩充滿了強大的力量,對比不同的人在對待人民時不同的態度。
  • 臧克家與山東大學(圖)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誕生於山東諸城臧家莊,除了建立臧克家先生紀念館,設立臧克家獎勵基金,山東大學還把10月8日確定為全校的臧克家日。聞一多和臧克家都是山大校友,在臧克家102周年誕辰的時候,山大中文系81級和83級的校友集資在中心校區建造的臧克家和聞一多全身塑像落成。在山大校園漫步,就會看到,這對師生相距咫尺,分別坐在兩條長椅上。一襲長衫的聞一多,依然繫著圍巾,握著菸斗。
  • 《光明日報》上的臧克家足跡
    ● 1982年8月12日,刊發臧克家的文章《寫給誰看》,其中寫道:創新,不是一個人隨心所欲的捏造,創出來的成品,也不是海市蜃樓,而應是根基扎在厚土裡的時代大廈。創新,不是形式怪異,字句離奇,借美名以行的東西……文藝作品離開了時代,離開了生活,離開了群眾,欲求其真正的繁榮,豈可得乎?!
  • 大詩人臧克家死後與長工「老哥哥」合葬︱有一種情跨越階層
    這熟悉的詩句出自詩人臧克家筆下。臧克家被稱為「農民詩人」,他並不是出生在農民家庭,而是一個沒落大戶人家的子弟。1871年,山東省諸城市呂標鎮臧家大院裡,鞭炮齊鳴,笑語喧譁,臧家的六公子臧濟臣考中了進士,前來祝賀的人把臧家大院的門都要擠破了。臧濟臣是臧克家的六曾祖父。臧克家的曾祖父臧俞臣是臧濟臣的哥哥,他比弟弟差點,考中了舉人。
  • 詩人臧克家98歲離世,骨灰一分為四,有一份為何與自家長工合葬
    "這是出自詩人臧克家筆下的一首現代詩開頭。提起臧克家,則不得不提到他的老師聞一多。作為民主鬥士的學生,臧克家也被譽為"農民詩人"。而臧克家一生的價值觀,我們可以在他的那首詩中看到。
  • 愛國詩人臧克家與臺兒莊大戰,血與火的試煉!
    1937年10月,臧克家從山東省第十一中學(校址臨清)回到家鄉諸城臧家莊。這時,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吳伯蕭校長帶領萊陽鄉村師範全體師生路過諸城遷往臨沂。在諸城,吳伯蕭邀請臧克家任學校的國文教師。到達臨沂後,被抗戰激情燃燒的臧克家決心離開臨沂,和髮妻王愛汀(慧蘭)還有妻弟王斐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徐州去參加抗戰。
  • 臧克家題句勖勉莘莘學子
    1986年在濟南「臧克家詩歌研討會」會場門外,臧克家與鄭曼夫婦(中),詩評家吳歡章(左一)、金樂敏(左二)、孫光萱(右一)和作者合影此乃世紀詩翁臧克家(1905—2004)在他那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中的名句。壽至九九的詩翁,雖於七年前羽化登仙,但他老人家的詩文精品與音容笑貌,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間……   猶記丙寅1986年4月下旬,春意漸濃,81歲的詩翁、作家臧克家應邀由京來濟南出席「臧克家詩歌學術研討會」,又給泉城平添了許多詩情畫意。
  • 臧克家口語詩
    提起口語詩,不能不提起臧克家,儘管他還有許多詩不是口語詩。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生於山東濰坊諸城,2004年2月5日去世於北京,活了99歲,其夫人鄭曼活了90歲。他應該是當代壽命最長的詩人,也是當代壽命最長的詩人夫婦。是中國詩歌學會首任會長,《詩刊》首任主編,被譽為中國現實主義新詩開山詩人。他與毛澤東的詩交更是無人能比,可以說是新中國最風光的詩人。先讀讀先生的4首詩吧。
  • 臧克家舊體詩作的歷史與藝術定位
    臧克家先生的舊體詩稿增訂版,今年二月出版了。我接讀後感想頗多。我幾年前曾在《詩刊》上發表過兩篇談「兩棲詩人」的文章。我把新、舊詩都寫的詩人稱為「兩棲詩人」,認為這是「五四」以來客觀存在、但尚不被人認識的一種特殊的文學現象。「五四」迄今,我們可以列出一長串的這類著名詩人的名單。
  • 臧克家:始終為人民而躍動的詩心
    資料圖片臧克家給大女兒臧小平錄自作舊體詩《老黃牛》手跡 資料圖片【追光文學巨匠·紀念臧克家誕辰115周年】1905年誕生於山東諸城的著名詩人臧克家有的說是詩人自喻,有的感覺是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的象徵,有的認為寓體廣泛,舉凡當時在生活的重壓下苦苦掙扎的人們,都是老馬意象的對應。筆者認為,最切合詩歌內涵的,應該描述的就是舊中國千千萬萬不幸而又無助的貧苦農民。
  • 臧克家:始終為人民而躍動的詩心
    【追光文學巨匠·紀念臧克家誕辰115周年】   作者:劉增人(青島大學文學院中國期刊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臧克家論稿》《臧克家作品欣賞》等)  1905年誕生於山東諸城的著名詩人臧克家,我們從閏土、祥林嫂、老通寶、奚二叔、雲普叔等人物身上,清晰地看到「老馬」的生存狀態與精神狀況,而在新詩領域裡,以這樣的思想深度和感情濃度為農民發聲的詩人,也許只有臧克家一人。  經歷過抗戰烽火,轉戰過魯蘇皖鄂豫,臧克家終於在重慶歌樂山下安頓了疲憊的身心,他再度為農民發聲。
  • 臧克家與鄭曼
    ▲臧克家與夫人鄭曼。   視覺中國/供圖  ▲黃永玉1948年為臧克家詩歌《「夜嗎!」》插圖。  █特約撰稿人 李輝  收到臧克家之女臧小平寄來作品集《難得純真》一書,細細閱讀,蔓延出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北京晚報》與臧克家先生交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