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歷史百科】「智」霸春秋的一代不世君主——秦穆公

2020-12-11 歷史風雲再起

【名人簡歷】

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繆公,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諡號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裡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它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裡,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歷史功過】

秦穆公是秦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統一了甘肅、寧夏等地,開始了秦國的崛起。

【名言名文】

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

【賞析】秦穆公自以為是、勞師遠徵慘遭敗績、付出數萬將士的性命後,做深切自責的,《尚書·秦誓》記述了這位古代領導人的悔過之詞,其文結語就是上文。秦穆公明確意識到一國之主與國家安危的關係:自己美德不足,國家就壞了啊!這樣就保不住秦國的人民了,事情就搞糟了。國家有危險,是因為我用人不當;國家安寧,是因為我重用賢臣啊。

【成語典故】

秦晉之好

釋義: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賞析: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在此後二十年間,又有過兩度「秦晉之好」。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求賢若渴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周舉傳》:「昔在前世,求賢如渴。」

釋義:像口渴思飲那樣訪求賢士。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

賞析:戰國時期,晉獻公用碧玉駿馬向虞國行賄借道滅掉虢國與虞國,俘虜虞國大夫百裡奚,晉獻公將百裡奚作為奴隸陪嫁到楚國,秦穆公釋放用五張羊皮換取百裡奚並與他共商國事。百裡奚向他推薦蹇叔,秦穆公重金迎接蹇叔,並封他為上大夫。

楚館秦樓

出處:張國賓《薛仁貴》第三折

釋義:後指歌舞妓院場所。

賞析:春秋時期,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對吹簫非常擅長,為了她秦穆公特別建造了一座鳳樓,又叫秦樓,在此樓弄玉吹簫作樂。楚靈王十分好色,建造了章華宮,把全國最漂亮的女子挑選出來,讓他們住在那裡,以供他玩樂。後人又把章華宮稱為楚館。清墨浪子《西湖佳話·西泠韻跡》: 「小小自十五而至二十,這四五年,楚館秦樓之福,俱已享盡。」

吹簫跨鳳

出處:漢劉向《列仙傳·蕭史》

釋義:後以「吹簫跨鳳」作為男女婚配、升仙的典故。

賞析:傳說春秋秦穆公時,蕭史善吹簫,簫聲引來白鶴、孔雀飛集中庭。秦穆公的女兒弄玉愛上了他,並與他結合。蕭史教弄玉吹簫,能引來鳳凰,秦穆公為此給他們築了鳳臺。二人在臺上住了數年,一天兩人乘鸞跨鳳飛升而去。元張可久《滿庭芳·秋夜不寐》曲:「憑闌聽,吹簫風鳴,人在雪香亭。」

東道主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年》

釋義:後來以「東道主」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

賞析: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重回國執政,為報復鄭國與秦國聯合出兵伐鄭。鄭文公派燭之武去勸秦穆公退兵,說鄭國與秦國不相連,讓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道主去對付晉國,牽制晉國對秦國有好處。秦穆公認為有道理就立即撤軍。唐劉長卿《別陳留諸官》詩:「戀此東道主,能令西上遲。」亦作「東道」、「東道主人」。唐李商隱《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寄獻尚書》詩: 「東道違寧久,西園望不禁。」《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我雖不能做詩,這些詩人競不厭俗,容我做個東道主人。」

伯樂一顧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

釋義:後指因受到名人重視而聲價大增。

賞析:春秋時,秦穆公的相馬專家孫陽特別善於觀察品評馬匹的優劣,人們用神話中掌管天馬的星宿名「伯樂」來稱讚他,凡他相中的馬,身價立即提高。一次有人牽馬去市場賣,三天都沒人問津,他請伯樂去光顧,立即就有人高價收購。《後漢書·隗囂傳》:「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託驥尾,得以絕群。」宋王觀國《學林·銅鬥》:「凡物不以美惡,稍為名士所稱。遂以可貴……所謂伯樂一顧,其價十倍。」亦作「伯樂一盼」、「伯樂顧」。

【人物傳說】

寶雞的由來

傳說春秋時有一對神雞經常出沒於陳倉一帶。有人若是能夠獲取雄雞便能成王,若是能夠獲取雌雞便可稱霸。當時的秦穆公得知這一消息後大喜過望,即刻組織專門機構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捕獲神雞。耗時數年總算抓住了其中的一隻,雖然美中不足只是那隻母的。到後來,秦穆公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後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出於這個典故,到唐以後便將陳倉改成了寶雞。

現代人當然知道,這只是一則美麗的神話而已。秦穆公之所以能夠成功,最根本的一條是廣攬人才得道多助,不僅實現了霸業,而且為強秦富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生平大事】

秦晉之好

秦穆公為求將來做霸主,巴結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為討好年輕的妃子,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為了活命,分別逃往他國避難。 再後來,夷吾的運氣比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他忘掉了秦國的恩情,反倒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不得已割地求饒,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係修好。

秦穆公為了聯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係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就扔下妻子,一個人偷偷跑回晉國。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沒想到公子圉又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夷吾,秦穆公當然很生氣,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

現在秦穆公與晉國的關係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兩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兒子公子圉的舊老丈人,還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現在,他們的關係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這件事情,在當時的社會,又有幾個人敢說三道四?最後來,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頭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如願以償的趕走公子圉,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藉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秦晉失和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六二八年)。晉文公和鄭文公全去世了,秦穆公便想藉此機會打敗晉國,謀求霸業。他命孟明視為大將,西乞術和白乙丙為副將去打晉國。

孟明視率大軍先攻破了一個叫滑的小國,搶到大量珠寶、糧食和衣物,然後到達澠池 (今河南澠池縣)。白乙丙和孟明視說:「這兒靠近崤山,地勢複雜,我們一定要當心啊。」但孟明視並不以為然,他認為秦軍強大,無人敢來襲擊。走完了一段路,前軍派人報告說路被亂木擋死了。孟明視至前面一看,但見橫七豎八的木頭堆在路上,上面還立著一根三丈多高的旗杆,一面紅旗高高飄揚,旗上一個大大的「晉」字。孟明視雖說有些警惕,但還是令士兵放倒紅旗,搬走亂木前進。

豈料秦軍才放倒紅旗。頓時鼓聲震天,晉軍從四處山野中殺了出來。原來那旗一被放倒,就是晉軍攻擊的信號。這時前面堵截,後是追兵,走投無路的秦軍,只好退到堆亂木的地方。哪知晉軍早在那些木頭上灑了硫磺等引火物,就等秦軍一退到這裡,把火箭射來,引燃亂木,山谷頓時就成了火海。秦軍死傷不計其數,爭相逃命,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員大將都成了俘虜。

晉軍大勝秦穆公,十分高興,準備將秦軍的三員大將殺了,用他們的頭顱來祭祖先、慶勝利。晉襄公的後母乃秦穆公的女兒,她聽說這件事非常著急,就對襄公說:「秦、晉兩國原是親戚,關係很好,可別為殺這幾個人壞了兩家的和氣。現在秦軍戰敗,秦君肯定怨恨他們。不如放回他們去,讓秦君自己來處置他們,免得我們落個殺人的壞名聲。」晉襄公聽她說得在理,就把孟明視等人放了,可後來又後悔了,便又派人去追。待追兵趕到黃河邊上,孟明視三人坐的船才離岸。追兵沒船,只得作罷。這樣,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得了條命,回到了秦國。

秦穆公得知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人僥倖逃回,就身穿喪服,親自到城外迎接他們。孟明視等人看到秦公,急忙跪下請罪。而秦穆公不但沒責備他們,並自己承擔了責任,希望他們勿忘國恥,以圖再起。孟明視等人見秦公沒有怪罪他們,仍舊叫他們掌握兵權,十分感激,決心立功贖罪。他們操練士卒,演練陣法,為報仇做著不懈的努力。又過了一年,孟明視認為秦國軍隊已具有打敗晉軍的實力了。周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六二五年),孟明視向秦穆公請示,率兵攻代晉國。得到秦穆公同意後,孟明視、西乞術稱白乙丙三位將軍帶領四百輛兵車出發了。

晉君料到秦國不會甘心的,備戰的事也沒有放鬆,見秦國來攻就派出大軍迎戰。兩軍相逢斯殺一場,秦軍敗下陣來。孟明視原以為這次可以取勝,沒想到卻吃了敗仗,覺得這回秦穆公不會饒過他了。萬沒想到,秦穆公沒有責備他,還讓他繼續執掌兵權,這使他對穆公感恩不已。

通過兩次失敗,孟明視開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認識到自己的指揮才能不夠,訓練軍隊和作戰的方法也有缺陷。於是他變賣家財,撫恤傷亡將士家屬,親自訓練軍隊,和士兵朝久相處,同甘共苦。就在他正緊張訓練部隊的時候,晉襄公命大將先且居(晉國大將先軫的兒子),率領晉、宋、陳、鄭四國軍隊打秦國。面對士氣昂揚的四國聯軍,孟明視沉著冷靜,認為秦軍尚未做好充分準備,不可應戰,就命令緊閉城門,加緊訓練。許多秦國人都認為孟明視輸怕了,成了膽小鬼,建議解除他的指揮權。秦穆公卻向大家說:「孟明視肯定能打敗晉軍,咱們等著瞧吧。」

秦軍經過孟明視等將軍的嚴格訓練,已經是一文兵強將勇、英勇頑強的軍隊了。孟明視認為徵伐晉軍的時候到了,他請求秦穆公掛帥親自出徵,並且還發誓說:「假如這次出徵不能獲勝,我決不回國見家鄉父老。」秦穆公命令給出徵的軍隊五百輛兵車、裝備精良的兵器和充足的糧食,又撥給出徵兵士家屬糧食和錢財,以解士兵後顧之憂。經過充分的精心準備,秦穆公、孟明視率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奔晉國。

秦軍渡過了黃河,孟明視下令燒毀渡船,表示沒獲勝利便不生還。先鋒由孟明視親自擔任,秦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沒幾天就把過去被晉軍攻佔去的城池收了回來。消息傳至晉國都城,朝野兵民一片驚慌,群臣見秦軍如此兇悍,全建議迴避一下,不要和秦軍作戰,連大將先且居都不敢迎戰。晉襄公無法,只得命令晉軍堅守,不得與秦軍交戰。

在晉國的土地上,秦軍往來馳騁,為所欲為,猶入無人之境,晉軍哪敢迎戰。秦穆公見失地已經收復,也挫滅了晉國的威風,憋了三年的氣今日總算出了,就帶領大軍到崤山,在當年晉軍堆亂木、樹紅旗的地方,把上次陣亡將士的屍骨埋好,且親自祭奠一番。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跪在墳前,大哭不止,將士們看了全很感動。

稱霸西戎

當時,在今陝甘寧一帶,生活著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翟,涇北有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陸渾之戎。他們生產落後,披髮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一。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三十七年(前623年),秦軍出徵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裡,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去,用了177人為他殉葬,這是自西周以來用人殉葬最多的一次,反映了秦國社會的落後、野蠻一面。秦國很有才幹的子車氏「三良」:奄息、仲行、針虎也在殉葬人群之列。這樣大量毀滅人才,秦人非常哀傷,作詩《黃鳥》三章來哀悼他們,也是對用人殉葬制度的憤怒。

秦穆公死後,人才被用來殉葬毀滅,他的繼承者們也都平平無大作為。終春秋之世,秦國再沒有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有過上乘的表演。

【秘聞軼事】

羊皮換賢

周文王拉車聘姜子牙,劉備三顧茅廬已經人盡皆知,可見,求一賢才,領導者們不僅需委曲求全,而且還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而秦穆公只用了五張羊皮就換得了五位賢才。其求賢的不凡之處讓人不得不佩服。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縶到晉國代自己去求婚。晉獻公為了聯姻,就同意把大女兒許配給秦穆公,還送了一些奴僕作為陪嫁,其中有一個奴僕叫百裡傒。

百裡傒是已經滅亡的虞國的大夫,很有才能。晉獻公本想重用他,但百裡侯對故國忠貞不渝,無論晉獻公怎樣誠懇地請他,他寧死不從。有個大臣獻計給晉獻公說:「百裡傒不願做官,就讓他做個陪嫁的奴僕吧。」於是,晉獻公就將百裡侯當作奴僕陪嫁給自己的大女兒。

公子縶帶晉獻公的女兒,連同她的嫁妝,還有陪嫁的奴僕,一起回國,當然,其中就有百裡侯,沒想到半道上百裡侯卻偷偷地逃走了。

秦穆公和晉獻公的大女兒結婚後,在陪嫁奴僕的名單中發現少了百裡侯。秦穆公就追問公子縶百裡傒的下落。公子縶卻不屑一顧地說:「一個奴僕逃走了,有什麼了不起的!」

朝中有個從晉國投奔過來的武士叫公孫枝,聽說過百裡傒這個人,於是把百裡傒向秦穆公介紹了一番,說他是個了不起的賢才。於是,秦穆公自此一心想找到百裡侯,為自己的國家效力。

再說百裡侯慌亂中逃到了楚國的邊境線上,被楚兵當作奸細抓了起來。百裡傒辯解說:「我是虞國人,給有錢人家看牛的,國家滅亡了,只好出來逃難。」楚兵見這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子一副老實相,不像個奸細,就把他留下來看牛。

百裡傒還真有一套牧牛的本領,把牛養得都很肥壯,大家給他送了個雅號——「放牛大王」。楚國的君主楚成王知道後,就叫他到南海去放馬。

後來秦穆公通過各種方式,總算打聽到百裡傒的下落,就備了一份厚禮,想派人去請求楚成王把百裡傒送到秦國來。公孫枝獻計說:「這可萬萬使不得!楚國讓百裡傒看馬,是因為不知他是個賢能之士。如果您用這麼貴重的禮物去換他回來,不就等於告訴楚王,你想重用百裡傒嗎?那楚王還肯放他走嗎?」

秦穆公問:「那你說說怎樣弄他回來?」公孫枝答道:「應該按照現在一般奴僕的價錢,花五張羊皮把他贖回來。」

於是,秦穆公就派了一位使者去楚王,使者對楚王說:「我們有個奴隸叫百裡侯,他犯了法,躲到貴國來了,請讓我們把他贖回去辦罪。」說著獻上五張黑色的上等羊皮。

楚成王一聽,秦穆公不就是想要一個養牛的老頭嗎?把他還了回去也無妨,於是想都沒想,就命令把百裡裝上囚車,讓秦國使者帶回去。

這時,百裡傒已經七十多歲了。穆公親自解開了他身上的枷鎖,跟他談論國家大事。百裡傒推辭說:「我是亡國之臣,哪裡值得您來詢問?」穆公說:「虞國國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國了。這不是您的罪過。」

穆公不恥下問,跟百裡侯探討國家大事,兩人談了三天三夜。最後,秦穆公還把國家政事交給了他,稱其五羖大夫。羖,就是羊皮的意思。

百裡傒謙讓說:「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沒有人知道。我曾外出遊學求官,被困在齊國討飯吃,是蹇叔收留了我。我當時想事奉齊國國君姜無知,蹇叔阻止了我,我才得以躲過了齊國發生政變的那場災難,於是到了周朝。周王子禿貴喜愛牛,我憑著養牛的本領求取祿位,頹想任用我時,蹇叔勸阻我,我離開了禿貴,才沒有跟穨一起被殺。事奉虞君時,蹇叔也勸阻過我。我雖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實在是心裡喜歡利祿和爵位,就暫時留下了。我兩次聽了蹇叔的話,都得以逃脫險境;一次沒聽,就遇上了這次因虞君亡國而遭擒的災難,因此我知道蹇叔才是有才能的人啊。」於是穆公派人帶著厚重的禮物去迎請蹇叔,讓他當了上大夫。

之後,百裡傒還誠心推薦了蹇叔的兩個兒子西乞術、白乙丙。沒多久,百裡傒的兒子也投奔到秦國來,被秦穆公拜為將軍。事實證明,這些人為秦穆公成就霸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自此,五張羊皮換來五位賢人的事,成為千古佳話。

非凡寬容心救自己一命

在君權至上的時代,觸犯了皇帝,必死無疑,要是有人吃了皇帝的愛馬的肉,那麼小命肯定不保了。可秦穆公不但沒有誅殺吃了自己愛馬肉的農民,還放了他們一條生路,這種寬容之心給他日後帶來了「福祉」。

秦穆公在歧山有一個王室牧場,飼養著各式各樣的名馬。有一天幾匹馬突然衝破柵欄逃了出去,管理名馬的牧官大為驚恐,拼命派人四處尋找,結果在山下附近的農村找到了馬骨,心想王室的馬一定是被這些農民吃掉了,穆公的牧官深怕被秦穆公怪罪,便把這三百個農民全部判死刑,並交給穆公定奪。

「這些農民把名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們死刑。」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穆公聽了牧官的報告不但不怒,還說這幾匹名馬是精肉質,就賞賜給他們下酒。結果就給這三百個農民免除了死刑。農民們撿回一條命,高興地回家了,心裡更是非常感激穆公的恩德。

幾年後,秦穆公與晉惠公交戰,平常在戰場上戰無不勝的穆公,這次卻陷入絕境,士兵被敵軍包圍,眼看快被消滅,穆公也快支撐不住了。

正當他為此而沮喪的時候,敵軍的一角開始崩裂,一群騎馬的部隊衝進來,靠近秦穆公的軍隊協助戰鬥,這些不知從哪裡來的部隊非常勇猛,殺得晉軍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撤走了,穆公脫離了險境。

在這支援軍保護下到達安全地點後,穆公感謝了這些勇敢善戰的士兵,並問他們是何方的軍隊?他們回答說:「我們是從前吃了穆公的名馬,而被赦免死罪的那些農民。」這些農民比穆公的部隊更勇猛,他們是為了報答救命之恩才拼命奮戰。秦穆公的得救,完全是他以前赦免了三百條性命的恩德帶來的。

【歷史遺蹟】

秦穆公墓

陝西鳳翔縣城以贏秦彰,東湖名因蘇軾傳。秦穆公墓位位於鳳翔縣城文化路博物館院內,東距陝西省級風景名勝區東湖古典園林僅數百米。

秦穆公墓佔地近十畝,仿古建式油漆彩繪大門,墓冢在院內中心部位,高出地面6米有餘。大門前樹有清代名流陝西巡撫畢阮篆寫「秦穆公墓」四字的高大碑石。

秦穆公墓宋·蘇轍泉上秦伯墳,下埋三良士。三良百夫特,豈為無益死。當年不幸見迫脅,詩人尚記臨穴惴。豈如田橫海中客,中原皆漢無報所。秦國吞西周,康公穆公子。盡力事康公,穆公不為負。豈必殺身従之遊,夫子乃以侯嬴所為疑三子。王澤既未竭,君子不為詭。三良狥秦穆,要自不得已。

【歷史啟示】

秦穆公的用人啟發

秦穆公立志稱霸天下,又苦於身邊沒有賢才良臣輔佐,就廣攬人才,先後得到了百裡奚、蹇叔等名臣。由於秦穆公心胸開闊,容納人才,最後成就了穆公的霸業,為將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春秋時期由於連綿的沙場徵戰,戰馬的作用凸顯。養馬與相馬的知識業已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伯樂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脫穎而出,因相馬成為秦穆公手下要臣,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的相馬術是否就是當時天下第一呢?非也,他的朋友九方皋的相馬術就不在他之下。

一天,秦穆公召見了善於相馬的伯樂,對他說:「你的年紀一天比一天大了,不知你的子孫輩中有繼承你的相馬本領的嗎?」伯樂回答說:「大王,真是可惜得很,我的子孫中沒有一個人及得上我,倒是我的好朋友九方皋,他相馬的本領高強,大王可以試一試。」穆公當即召來九方皋,請他去尋一匹好馬。過了三天,九方皋興衝衝地跑來報告,說已為大王覓到了一匹第一流的好馬。穆公高興地問:「是匹怎樣的馬?」九方皋答:「是匹黃色的母馬。」穆公讓人把馬兒牽來,誰知竟是一匹黑色的公馬。於是穆公對伯樂說:「你推薦的那位朋友怎麼連馬的顏色和雌雄都分辨不清,我怎麼能相信他推薦的是匹好馬呢?」伯樂答道:「大王您有所不知,會相馬的人,一眼便能看中馬的內在的靈性。至於馬的顏色、外貌和雌雄都不會影響到一匹好馬的品性,所以九方皋把這些給忽略了,或許,他根本也沒理會這些。大王,您盡可以放心。」後來一試,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駿馬。

但是九方皋先生抱樸守真,不求名利,沉寂於山野,雖與伯樂水平相當,甚至還高於伯樂,然而九方皋的一生卻幾乎被埋沒,名氣遠遠不及伯樂!究其原因,九方皋主要缺少的是封賞、地位和社會傳播,自己也不注重個人品牌塑造。不過,秦穆公從這件事上得到了啟發,在遴選人才時候,抓住人才的本質和潛質特徵而不能注重衣著本象等粉飾包裝。後來他派人到各處去廣招人才,希望天下有用的人都投奔到他的門下來。當代的富豪李嘉誠就具有九方皋相馬的慧眼。李嘉誠正是因為極為高明地辨識和使用了眾多的「千裡馬」,他指揮的高速前進的商業巨艦,才馳騁商場幾十年而無堅不摧、無往不勝。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秦穆公是春秋時期最「尷尬」的霸主
    ,秦國統一了天下,秦始皇建立了多民族大一統帝國,這對整個中國具有非常深刻的影響,但是秦國能統一六國也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早在許多年前秦國的歷任君主就勵精圖治,發誓要把秦國強盛起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位秦國的明君,他就是秦穆公。
  • 孔子:春秋國君,秦穆公第一!秦穆公為何能力壓齊桓公?
    春秋時期,群雄並起,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可以號令諸侯,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然而,在孔子眼裡,春秋國君,唯秦穆公最好,可以排第一。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其政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 ,爵之大夫,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春秋三小霸,指的是春秋初期最早稱霸的三位霸主,由於其霸業不如春秋五霸,故被稱為三小霸,他們分別是: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古語有云:「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大霸者,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個是沒問題的,另外的兩個,一說是宋襄公、秦穆公,一說是勾踐、闔閭,這早已是為人所熟知的了。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大秦九代國君秦穆公
    秦穆公(前682年 —前621年),嬴姓,趙氏,名任好,雍城(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郊)人。春秋時期政治家,秦國第九位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秦德公少子。
  • 春秋時期有影響的十大著名人物
    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齊桓公,姜姓,呂氏,春秋五霸之首。
  • 秦穆公去世後,秦國在春秋為什麼就變成「打醬油的」了?
    眾所周知,秦國是春秋戰國數百年大爭之世的最後勝利者。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滅亡東方六國統一天下。在很多人印象中,秦國在整個春秋戰國的歷史上都是處在政治舞臺中央的大諸侯。
  • 秦穆公一輩子熬死五位晉國君主,好嗨哦!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
    秦穆公在位一共三十年,在這段時間之內他努力改革 為秦國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力量,為秦國後面的強大打下了基礎,終其一生也是很有作為了。在位三十九年之間,其實秦穆公也是一心想要東擴的,不過有強大的晉國擋在哪裡,秦穆公的心願到死也並沒有完成。
  • 王 霸 之 道
    再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式微,王道衰弱,人心道德再度敗壞,以至於禮崩樂壞,天下諸侯便紛紛稱霸,霸道應運而生。 《春秋》中說: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並稱為五霸。[5] 《管子·真法篇》說:達到以武力手段讓天下威服的稱為「霸」。
  • 在春秋時期,霸主層出不窮,哪位霸主實力最為頂尖?
    /文:沉香戲說歷史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有一個時代鼎盛的象徵,就是春秋五霸,針對春秋五霸的人選存在著很大爭議,但每一位能被列為春秋五霸都是實力特別強盛,絕對有著稱霸中原或者是威震一方的能力。不過對於這春秋五霸很多人也感到特別好奇,他們並列為五位霸主,但實際上真正比較起來,又有哪幾位君主能夠稱得上是最強霸主了?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春秋五霸眾多候選人中,到底誰能夠被稱為頂尖霸主。
  • 說說「春秋五霸」如何評選與制定規則?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白虎通義,是東漢古今文經學兩派在白虎觀的大規模論戰後,對一些經義紛爭的一次定論嘗試,是漢代儒家經學的《關於經文糾紛若干問題的決定》。這部文獻,使得讖緯學正式加入儒家陣線。其用意,既有史記說的五德論影子,也有王霸說的王霸論色彩,五霸選取標準折中前兩說。
  • 雍秦歷史文化隨筆系列之——《秋遊秦穆公墓園》
    他非常高興:「玄孫的墓都這麼壯觀震憾,做為春秋霸主和高祖父的墓園,那肯定宏大,更有看頭,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了吧」。我回答他:「從春秋後期的詩歌《黃鳥》中提到秦穆公死後用活人和』三良』殉葬,2000多年來,一講到秦穆公時,這就成了一個永恆的話題。但也有不少的名人學者為秦穆公抱不平,認為三良的殉葬是出於忠義自願而非強迫。
  • 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穆公,他選擇與鄭國結盟正確嗎?
    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被《史記索隱》等書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拒不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的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後回國。轉而向西方發展。
  • 擋在秦穆公之前的龐然大物,秦穆公和晉國的那些事
    韓、趙、魏三家廢了晉國末代君主晉靜公,並瓜分了晉國剩下的土地。由此春秋時代結束,三家分晉意味著戰國時代的開啟。這三家後來都在戰國時代稱霸一時,雖然最終都為秦所滅,但在歷史上也終究留下過其輝煌足跡。一分三還能如此強大,那麼曾經的晉國究竟有多強大呢?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若不是三家分晉到最後統一天下的可能就是晉國。
  • 春秋時期秦穆公,秦國歷史上的一座高峰,是歷代國君學習的榜樣
    秦穆公是個不簡單的人,在秦國歷史上,他是一座高峰。他不僅僅是秦國歷代國君的一個標杆,而且他也在春秋戰國的所有霸主中獨樹一幟。他不僅提高了秦國的實力,成為一方霸主。而且他的德政也是為人之稱道,改變了士人對秦國的刻板印象。那他身上的特殊之處在哪裡呢?
  • 西周覆滅「春秋」從何而來?春秋五霸都是誰?誰是春秋五霸之首?
    小編致力於將最好的歷史展現出來,但是文獻資料有限,我們會竭盡全力將每一段歷史都展現出來,下面我們開始吧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 「春秋五霸」秦穆公,一生寬厚仁慈,臨死卻幹了一件不仁慈的事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是秦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經濟強盛,國力增強,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開始了秦國的崛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 蘭之香蓋一國,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的鄭國君主,世人稱他蘭草轉世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總共294年。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名人歷史百科】王中之王——楚莊王
    【名人簡歷】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呂、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旅而不是羋旅),諡號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 「春秋五霸」有兩大版本,哪種說法更靠譜?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春秋戰國歷史正式開啟。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形成了春秋五霸。不過,針對春秋五霸具體是哪五個諸侯國的君主,目前還是存在多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認同度最高的有兩個版本。
  • 春秋五霸的其他人都稱公,為什麼楚國的君主稱王
    自周平王遷都洛邑之後的這段時期,歷史上稱之為東周以區別原都城在鎬京的西周,東周的前段時間叫做春秋時期,後一段叫做戰國時期,一般史學界把韓趙魏三家分晉做為春秋的終止和戰國時代的開啟。,春秋時期的稱霸是阻止大國吞併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