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界中,如果是書法意臨,墨跡與碑帖還有區別嗎?

2020-12-10 皮和正

我不記得是哪位書法家說過這麼一句話:『以意臨來掩蓋臨帖臨不像,就是耍流氓』。

意臨本來子虛烏有。是現代書法家的一大發明。古人臨帖,筆頹成山,極力專精。為的是得到神意。神意從何來?從形來。臨得牛頭不對馬嘴的卻說『得其意也』,哄鬼去吧!形之不存,意從何而來?王僧虔《筆意贊》中寫道:『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話說的十分清楚,要二者皆有,才能繼承古人。把臨不像說成了是高級的意臨,完全就是用意臨來為不著調作掩飾。

臨,就是面對。對著字帖才叫臨。不看字帖行不行?當然行。而且是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不看字帖。但這個階段已經不是臨帖了。你可以說,以某某人的筆意而書,這和臨完全不一樣。還有人說背臨。背臨,是臨帖的一個強化手段。目的為的是加深記憶。它也屬於臨帖的範圍。臨帖的作用是什麼?學習。學習別人的筆法,學習別人的結構處理。學會了再依此而作,就是創作。寫不像卻以意臨來搪塞,那麼就來點初級的對臨,臨像了,你的意臨就成立。臨不像,就是耍流氓。

再來談石刻與墨跡的問題。米芾《海嶽名言》清楚的寫道:『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意。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學習書法主要掌握的是他人的筆法。要得筆法,就要看字帖中點畫的細節。石刻用的是刀,刀對墨跡中的細節損壞殆盡,只留下形質。對著碑帖學習得到的,就是刀痕。有大師說:『透過刀痕看筆痕』。話說得十分在理。但是,筆痕豈是輕易能夠看到?對著墨跡,尚且不知從何下手,從石刻再經過摹拓下來,姑且不論風蝕剝落,就是痕跡清晰的石刻,也是二次加工的東西,怎麼能與墨跡相比?

以現在的學習條件,弄到墨跡影印字帖並不難。這是提高學習成效的關鍵。

相關焦點

  • 書法學習過程中如何選擇合適的碑帖
    學習書法,要是講筆、墨、紙、硯「文房四寶」是「器」,那麼借鑑歷史上優秀的大量書法碑帖範本,或者講是臨本,則是通向書法成功之路的「階梯」。打個比方,練小提琴、鋼琴要有琴譜、練習曲,書法學習中所要借鑑、臨習的碑帖,就相當於鋼琴、小提琴練習當中的琴譜、練習曲。然而這也僅僅是個比方而言,並不能夠全然劃上等號。學習書法需要選擇碑帖,進行臨摹。初學書法選擇什麼碑帖呢?
  • 書法學碑好還是學帖好?筆法區別是什麼?王羲之用14個字說明白了
    學書法,初學者會遇到一個問題,臨哪種帖好?我大體將帖分為兩種,一種是碑帖,還有一種是手寫的墨跡本字帖。碑帖顧名思義,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字,後又拓在紙上,裝訂成冊成為字帖。另一種手寫的字帖也就是作者的墨跡本,沒有經過上石翻刻。
  • 啟功丨關於法書、墨跡和碑帖
    法書墨跡和碑帖的區別何在?法書這個稱呼,是前代對於有名的好字跡而言,墨跡是統指直接書寫(包栝雙鉤、臨、摹等)的筆跡,有些寫的並不完全好而由於其他條件被保存的。以上是一類。碑帖是指石刻和它們的拓本這兩種,在我們的文化史上都具有悠久傳統和豐富的數量。
  • 與書法聖賢對話的天中人——確山籍著名書法家馬健中跋臨經典碑帖...
    與書法聖賢對話的天中人——確山籍著名書法家馬健中跋臨經典碑帖賞析 2021-01-12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書法問集》560、碑帖與字帖有何區別?
    學習書法讀帖最重要。【字帖包括碑帖,所有用來臨寫的都能稱為字帖,碑帖範圍小一些。】我們歷史很悠久,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種解釋。」碑「是豎石,」帖「是橫石這個概念。「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
  • 書法之法: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階段,要先做到形似再追求神合
    經過大浪淘沙,中國書法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許多流派和各流派的優秀代表人物,也就是古今偉大的書法作品和書法名家。這些書法名家流傳於後世的作品大多以墨跡或碑刻拓本的形式留存,這也是中華書法得以一脈相承的重要源泉。
  • 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如何區分碑帖比較好?如何進行碑帖融合?
    如何區別碑帖,這是大多數書法愛好者很模糊不清的一個問題。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談一談區別碑與帖的方法。先來談碑的問題。碑,就是石碑。刻在石塊上的文字,用紙摹拓下來,就是我們所說的拓片。經過剪輯成冊,用於書法學習。碑有摹崖,造像,碑石,銘文。
  • 臨帖要「臨」不要「摹」,臨出來的是書法,摹出來的是寫字
    臨摹是學習書畫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學習書法最有效的方法。無論是自學,還是跟隨老師學習,都不可能離開臨帖。說到臨帖,人們一直以來的理解是這樣的,對照書畫或者碑帖,用原作裡的方法寫出原作的形和意。這樣的理解只對了一半,不要蒙圈,這只是「臨摹」這個詞中「臨」的含義。
  • 臨摹書法,一定要臨的一模一樣才好嗎?
    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有的人認為,臨摹書法,當然是臨的越像越好了,也有人認為,臨摹書法,不可以過於像,領悟其意即可,要不然就會失去自己的風格特點。其實這個問題,兩種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對於已經經歷過臨摹,經歷過臨得像這一階段的人來說,便不必太過於追求像這一層面,更重要的是探尋其內在的東西,臨摹法帖,意臨便已經足夠。至於意臨是什麼?當然有一部分人分不清意臨和準確臨摹的區別,在這稍微做一下解釋,意臨是指在不失去原字帖風格及特點的基礎上,加上自己主觀上對所臨法帖的理解和自己平時對書法學習時候的感悟。
  • 餘秋雨書法被批沒有碑帖功力?雖不及古人,但書卷氣息濃厚
    如今喜歡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很多文化名人,像賈平凹和莫言等文壇大家,基本也算是書法圈裡的人,而且其書法作品價格不菲,最貴的時候堪比很多專業書法名家,莫言在數日之前更是舉辦了自己的墨跡展,網上關於他們的書法也是爭論不休,今天我們就來再看一餘秋雨的書法。
  • 「徵稿」平和縣2020「迎世遺大會 臨經典碑帖」書法展徵稿啟事
    為營造迎接世界遺產大會氛圍,積極宣傳我縣海絲申遺點南勝窯址,號召書家回歸傳統、堅持守正創新,推動書法界進一步深化對優秀傳統書法經典的學習和研究。決定由平和縣書法家協會舉辦2020平和縣「迎世遺大會 臨經典碑帖」書法展。
  • 別逗了,這16種常用書法作品「落款用語」都不會,別說你懂書法
    「XX(作者名號)書」是最為通用,如果還在學習階段,可以名字後面落「學書」,寫的草書可以落款「XX草」,表示潦草之意。2、日課、習書歷代優秀書法家都是磨礪出來的,因為他們每日都會堅持練習書法功課。日常每天的練習之作,不一定是作為正式的書法作品,可以落「日課」、「習書」等字樣。啟功先生的作品中,可見到「日課字樣」。
  • 別逗了,這16種常用書法作品「落款用語」都不會,別說你懂書法!
    日常每天的練習之作,不一定是作為正式的書法作品,可以落「日課」、「習書」等字樣。啟功先生的作品中,可見到「日課字樣」。3、臨、意臨如果是臨寫其他古代碑帖或書法名家的作品,不是自己原創,可以落「XX臨」,如果不追求寫得像,只是追求臨摹的筆意,可以落「XX意臨」。
  • 為什麼毛澤東晚年愛看碑帖、字帖以及古今名人墨跡?
    在這近1200個日日夜夜中,毛澤東帶病翻看了數百種、上千冊的字帖、墨跡、真跡、手書等書法作品。,當時為毛澤東管理圖書的逄先知的回憶文章中還有這樣一段介紹:「毛澤東可說是當代一流書法家,尤其擅長草書。由于田家英的關係,清代的名人墨跡、碑帖尤為齊全。毛澤東晚年對這些書法作品非常喜愛,六百多種字帖反覆閱看,很快這些就不再能滿足他學書鑽研、觀賞休息、調節的需要了。
  • 如何寫好書法中的「大字」?學習「大字」又該從哪些字帖入手?
    important}書法古傳承至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作為一門藝術,它是印刻在無數華夏子孫骨子裡的東西。現在我們經常臨習的古人的碑帖和墨跡,大多都是以小子為主,但是我們在現代書法展覽,或者墨跡收藏拍賣中,能看到許多的大字榜書的作品,難道是古人不寫大字,只有今人寫大字嗎?
  • 練習書法需要天賦嗎?
    疑惑之一,練習書法需要天賦嗎?疑惑之二,練習書法該臨碑帖,還是信馬由韁、隨性而為?提這個問題的人,他們是不知道書法與寫大字的區別的,有些人寫大字很好看,但是這些大字充其量只是放大了的字,跟書法沒有關係,因為書法的關鍵是法度。
  • 學習書法的別樣途徑,從此進入隸書的堂奧
    臨的方法就是把範本放在帖架上,按字帖的用筆、點畫、結構、墨色濃淡依樣書寫,目前能見到的最早臨本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臨王羲之《蘭亭序》。臨帖易得筆法而難得結字。臨摹首要的是選擇碑帖問題。隸書碑帖流傳眾多,初拓本、原跡難以獲得,則可選擇影印本。
  • 書法乾貨:書法臨習的十大訣竅
    你的臨帖中缺少一個意臨的過程,照著寫要往像裡寫,背著寫要往熟裡寫,然後再照著寫時往不像裡寫,雖然不像但怎麼看還都像,然後再怎麼看還都不像,在似與不似之間。我們在消化古人的時候,這種像與不像就不是一個表面的像與不像,而是一個精神和原則的像與不像。
  • 書法大宗師:「意臨」三法!
    書法「意臨」,不以「形似」範本為旨歸,而是根據個人的審美取向,或部分攫取形式要素,或宏觀效其意象神韻,亦或是援引經典而啟發自運的媒介。 什麼是意臨?
  • 最早的墨跡書法:簡書的藝術價值和時代審美意義
    簡書,是書寫在竹、木簡牘上墨跡字,《尚書•多土》上 「唯殷先人,有冊有典」 記載,說明殷商時期開始有竹木簡的文書。現在發現出土最早的是戰國時期簡牘。就從墨跡來講,簡書應該是最早的書法墨跡了。有人可能要提出異議,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但甲骨文和簡牘的最大區別就是,甲骨文的契刻文字,而簡牘是墨跡文字,包括金文等文字,是鑄造文字,並非是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