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記得是哪位書法家說過這麼一句話:『以意臨來掩蓋臨帖臨不像,就是耍流氓』。
意臨本來子虛烏有。是現代書法家的一大發明。古人臨帖,筆頹成山,極力專精。為的是得到神意。神意從何來?從形來。臨得牛頭不對馬嘴的卻說『得其意也』,哄鬼去吧!形之不存,意從何而來?王僧虔《筆意贊》中寫道:『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話說的十分清楚,要二者皆有,才能繼承古人。把臨不像說成了是高級的意臨,完全就是用意臨來為不著調作掩飾。
臨,就是面對。對著字帖才叫臨。不看字帖行不行?當然行。而且是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不看字帖。但這個階段已經不是臨帖了。你可以說,以某某人的筆意而書,這和臨完全不一樣。還有人說背臨。背臨,是臨帖的一個強化手段。目的為的是加深記憶。它也屬於臨帖的範圍。臨帖的作用是什麼?學習。學習別人的筆法,學習別人的結構處理。學會了再依此而作,就是創作。寫不像卻以意臨來搪塞,那麼就來點初級的對臨,臨像了,你的意臨就成立。臨不像,就是耍流氓。
再來談石刻與墨跡的問題。米芾《海嶽名言》清楚的寫道:『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意。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學習書法主要掌握的是他人的筆法。要得筆法,就要看字帖中點畫的細節。石刻用的是刀,刀對墨跡中的細節損壞殆盡,只留下形質。對著碑帖學習得到的,就是刀痕。有大師說:『透過刀痕看筆痕』。話說得十分在理。但是,筆痕豈是輕易能夠看到?對著墨跡,尚且不知從何下手,從石刻再經過摹拓下來,姑且不論風蝕剝落,就是痕跡清晰的石刻,也是二次加工的東西,怎麼能與墨跡相比?
以現在的學習條件,弄到墨跡影印字帖並不難。這是提高學習成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