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農村,眾所周知,過去由於生產力比較低,刀耕火種的社會中,農民普遍比較貧困,尤其是,在舊社會,吃頓飽飯都是一種奢侈!在那個年代裡,受到物資匱乏的影響,因此,有了「人到七十古來稀」的說法!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如今生活品質以及醫療衛生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也不斷延長了人們的平均壽命,在筆者的家鄉,雖然,不算富裕,但是,村裡年過九十甚至是上百的老人也有近10位,而一些七十歲的老人,大多數都比較的健朗,有些還忙於農活,可見,生活改變了人們的健康!
在農村,有「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的俗語,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逐漸的被人遺忘,但是,卻也凸顯著舊社會,人們年齡不同所面對的生態的差異!源遠流長,在農村,關於年齡,村裡很多老人,格外在意七十三以及八十四這兩年,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啥意思呢?農村老人究竟害怕什麼呢?
俗話說「見賢思齊」,遇見道德高尚,德才兼備的就要向他看齊,自古以來,這也是文化傳承中,最為重要的!此句來自論語,而這「七十三,八十四」卻與「二聖」有關,拒農村老人認為,至聖先師孔子歿於七十三,而亞聖孟子,卒於八十四歲高齡!因此,在農村老人看來「縱容二聖都未能闖過去,又何談自己呢?」
當然,對於這種看來,具有濃鬱的主觀臆斷,其實多少是人們的唯心之論,並無普遍實踐性!除此以外,在農村,也有「明七暗九,坎年大關口」之說,意思是年齡為,數字「九」,被人們認為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年月!在農村,人們認為數字「九」是一種極限值,俗話說「物極必反」,因此,在年齡中,18、27、36、72、81之類的年齡為「坎年」,而在農村,人們習慣上在報年齡是按照「虛歲」,因此,實際年齡七十二,往往虛歲要到「七十三」!
不過,也有一些專家給出了不同的解讀!有些專家認為,人的活動的周期,一般近似在8年,倘若,在周期前半部為精力旺盛期,而在後半部則為低迷期,尤其是在首尾,更應注意!而七十三,八十四,本身處於,數字8周期的,首尾部,再加上農村有句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因此,對於農村老人來說,更是擔憂!
不過,社會在發展,農村的生活也在不斷的進步,就時下來說,物資生活條件富足,現代醫學十分發達,這樣的擔憂也就沒有意義了,以上老人的擔憂,無非是人云亦云,唯心思維的影響!大家不必過於擔憂!不過,隨著年齡的老邁,對於老人來說,健康的飲食,以及規律的生活,更應該多重視!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啥意思,農村老人害怕啥?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