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立德教授談清史研究

2020-12-19 鳳凰網讀書

  

歐立德教授

筆者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進行學術交流期間,對歐立德教授進行了專訪,傾聽了他的治學之道及對清史研究中一些重要問題的見解。

學習清史和滿語之路

賈建飛(賈):歐立德教授,您最初的研究領域是歐洲史,後來是什麼因素促使您將研究領域轉向了滿族史和清史研究?

歐立德(歐):我在大學讀本科的時候學習歐洲中世紀史。到大學畢業時,應該是20世紀70年代末,我的興趣開始發生巨大的轉變。

長期以來,我一直被中國所吸引。1972年2月,尼克森對中國進行了訪問。對於美國來說,尼克森訪華是一個令人激動的事件。1979年,吉米·卡特總統實現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的正常化,鄧小平第一次訪問了美國。那時我正在讀大學三年級,我想也許我應該學習漢語。1979年秋季,我選修了史景遷 (Jonathan Spence)教授的中國歷史課,這是我學習的第一門中國史課程,同時我還選修了中文課。

從耶魯大學畢業屆,我又通過富布賴特獎學金來到了「國立臺灣大學」的斯坦福中心學習了一年中文。不過我最想去的還是中國大陸。後來,由美國國家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國家教育部共同成立的「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啟動了中美雙方的交流項目。我最終幸運地被這個項目選中,於1982年在遼寧大學學習了一年。這一年,我在學術上收穫頗豐。我學習和了解到了一些東北的歷史,去過瀋陽故宮及美麗的北陵(皇太極之陵墓)和東陵(努爾哈赤之陵墓)。我開始對東北這個地區以及滿族這個中國歷史上很特別的民族產生了興趣。

於是我決定繼續學習中國歷史。申請回耶魯大學讀研究生。我給史景遷教授當助教,給學生講授中國邊疆史,因為我真的愛上了中國邊疆研究。有100名學生聽我的課,這是我所教過的學生最多的課。同時,我選修了白彬菊(Beatrice Bartlett)教授的討論課。在美國,還有一個大學擁有較強的中國歷史專業並開設有滿語課,那就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於是,我申請了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教授的博士生,順利地進入了伯克利。包森(Bosson)教授是我的滿語老師,我跟他學習了兩年滿語。隨後,我獲得了日本政府獎學金前往日本,因為學習滿語和使用滿語資料在日本一直很盛行。我的老師是岡田英弘教授,我和他以及清代史研究室的另外一些學者一起,組成了一個研究清代滿族歷史的研究班。我們最初閱讀和翻譯的文獻是《內國史院檔》。

1990年2月至l2月,我曾訪問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我的博士論文所用的滿文文獻就是這個時候在第一歷史檔案館搜集到的。在伯克利和東京的滿語訓練使我有能力利用這些滿語文獻,而這些滿語文獻正是我的《滿洲之路》一書的基礎。

在美國保持滿語教學的傳統

賈:就我所知,在中國有很多人想學習滿語,可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滿語老師。但是您卻在哈佛保持了教授滿語的傳統,您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歐:是的,我想這是很困難的。人們總是很難找到好的滿語老師來教他們滿語。我知道在美國不止我一個人教滿語,還有其他一些學者也在這麼做。我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之一是,哈佛給我提供了這麼好的一個機會來教授滿語,讓我能夠將所學到的滿語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學生。我當初在北京的時候。中央民族學院(現在的中央民族大學)還有一些教授教滿語,尤其是季永海教授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屈六生也教過滿語;北京大學語言學系也有一位老師教滿語:另外還有東北的李樹田教授。所以,那時中國還有一些地方的學者關注滿語教育,學生可以學習滿語。但是這種機會並不多,美國也一樣。在過去的l0~15年中,美國和中國等國家都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滿族的歷史和文化,但是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滿語學習變得比過去更加困難。以前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在一些研究中心可以學習和研究滿語,現在已經沒有了,因為那些教授們已經退休,卻無人能夠替代他們。在日本也一樣,沒有多少地方能夠提供滿語學習和利用滿語文獻的機會。所以,我把教授滿語作為我在哈佛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想把這種傳統保持下去。

在漢學中,滿語研究的歷史很悠久。西方的漢學肇始於l6世紀,尤其是l7世紀清廷中的耶穌會士,他們是西方的第一批中國研究學者,都懂滿語。所以滿語研究的歷史很悠久。現在,許多研究清史的學生開始利用滿語文獻,還有蒙古語、藏語和察哈臺語文獻。我很高興能夠待在這樣一個位置,擁有這麼好的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有很好的語言天賦,

滿族史和清史不可分割

賈:中國一些學者把滿族史和清史割裂開來,只有部分學者如王鍾翰教授和定宜莊教授等注重兩者的結合,而您的著作《滿洲之路》很好地將這兩者結合了起來。我想知道,您是如何理解滿族史和清史之間的關係的?

歐:我一直在努力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1990年我在北京的時候,王鍾翰教授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和王教授相識在東京,當時王教授受邀去東京作學術演講。我來到北京後,和王教授取得了聯繫。我和他談了我正在進行的滿洲八旗制度的研究,他對此也很感興趣,在當時的中央民族學院專門組織了一次會議。我在會上就我的研究作了一個簡短的報告,大家給我提了許多意見和建議。我非常感激王教授為我所做的一切。我讀過王教授的所有成果,他是致力於將滿族史和清史研究相結合的先驅。

就在那次會議上,我結識了定宜莊教授,她正在進行有關「八旗駐防」的研究,和我的研究非常接近。對我來說,與定宜莊教授的相識和她給我的指導幫助是很重要的。同樣,結識劉小萌教授也使我在滿族史研究上受益匪淺。

日本的情況和中國差不多,滿族史與清史研究經常是割裂開的。中日學者都認為,滿族史截止到l644年。而我想說的是,滿族史在1644年以後仍在繼續,1644年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並一直持續到現在。如今,中國還有許多滿族人,如何解釋滿族的歷史?這正是我所感興趣的問題。

賈:作為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少數民族,滿族是如何較為成功地統治整個中國的?以往的研究者如何炳棣等以及現在的一些學者,依然強調「漢化」的重要性,這是一種以漢族為中心的觀點,一些美國學者不贊同這種觀點,他們強調的是滿族的認同作用。您認為何謂滿族的認同?它對於清朝的統治又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歐:從我在臺北開始做博士論文時談起吧。我的論文是要證明滿族並沒有被漢化,滿族人也沒有變成漢族人。但是,我在查閱了幾個月的清代原始檔案後,發現這種同化的確發生了。雖然我不主張使用「漢化」這個詞,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滿族的同化,在某種程度上「漢化」確實發生了。我一開始探討的問題與辛亥革命時期那些關於滿族的宣傳有關,我在耶魯大學時就這個問題曾給史景遷教授寫過一篇論文。傳統的觀點認為,到辛亥革命時滿族已經完全漢化了,我認為這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大問題:如果滿族人完全漢化了,滿漢沒有區別了,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那些反滿的宣傳?為什麼還會有滿語這樣的語言?人們又為什麼要關注他們呢?人們在260多年後談及這些所謂的「北方蠻人」時還會表現出激動的情緒,這個事實提醒了我,滿、漢之間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所以。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儘管出現了同化的現象,滿族人為何還保留著他們的認同。我的觀點是,滿族人在同化和認同二者間達成了某種平衡。我們應該折中理解何炳棣教授和羅友芝(Evelyn Rawski)教授的爭論,折中理解漢化的問題,這才是最好的方式。比如,何炳棣教授在其文章中列舉了很多滿族人被同化的證據。但同時也有很多證據表明,滿族人和漢族人還是有區別的。所以,有些人認為滿族人之所以能夠成功是由於他們完全漢化了,但另一些人則認為滿族人的成功是因為他們避免了漢化。我覺得折中理解可能更為合理。我在書中沒有討論滿族沒有漢化這個問題,而是提出了大量的滿族同化的證據。我想要說的是,即使存在同化,但在某種程度上滿族人還是保持了他們與漢族人的區別。

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如果沒有這種區別,他們就會喪失作為一個統治群體的自我認知。這在歷史上是有先例的,譬如女真建立的金國以及更早的匈奴,這些群體後來由於完全同化而丟掉了權力。滿族對此的認識是非常清醒的。那麼,如何避免這種命運的發生?對於所有的統治者而言,其主要的任務就是確保其統治權,把權力移交到下一代,這才是頭等大事。對於滿族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確保將權力掌控在滿族手中。所以,同化是可以發生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漢文化吸引了他們,人們當然需要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譬如優雅的詩篇、藝術、戲院和食物等,滿族人吸納了這些東西。不過,滿族人也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改變,例如北京方言、京劇等。所以,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滿族人正在被漢族人同化,但同時漢族人的很多東西也被滿族人改變了。我覺得這個過程真的很有意思,非常值得研究。我在書中對此也進行了一些討論。19世紀的滿族人與18世紀初期的滿族人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滿族人,其他人也仍然認為他們是滿族人,只不過是他們的滿族特性發生了變化。即使在清朝滅亡以後,他們仍是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在今天依然被稱作滿族。

相關焦點

  • 歐立德談新清史與滿族認同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編者按】        美國「新清史」的領軍人物、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歐立德(Mark C. Elliott)先生以研究滿文檔案著稱,2013年他訪問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回應了近年來針對新清史的一些批評。
  • 趙剛、沈衛榮、歐立德:「新清史」對於漢化的反駁遠遠不夠
    關於「新清史」的爭論成為本次會議討論的焦點之一。澎湃新聞記者選取其中幾位學者關於「新清史」的會議發言,整理發表,以饗讀者。會議現場趙剛:「新清史」對於「漢化」的反駁遠遠不夠美國阿克倫大學趙剛教授表示,他同意「新清史」的看法,認為傳統的「漢化」觀點存在一定問題。
  • 歐立德、葛兆光、汪榮祖、寶力格:熱議「中國」與「漢化」
    近日,一場主題為「歷史中國的內與外」的學者對話在北京師範大學英東學術講堂舉行,本次活動的主持人是北師大文學院教授方維規,對話嘉賓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歐立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臺灣「中央」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汪榮祖和英國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教授烏·額·寶力格。近年來,「何謂中國」的話題在知識界受到了諸多學者的討論。
  • 訪談︱歐立德:新清史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敘事,它沒有政治企圖
    葛兆光、歐立德教授作了主題發言,汪榮祖、寶力格教授隨後作了評論。由於歐立德教授是「新清史」研究的領軍人物,而汪榮祖教授則堪稱中文世界最為知名的新清史批評者之一,在這次對話當中,新清史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之後,汪榮祖在上海社會科學院11月1日舉辦的《史林》講壇上,再一次對新清史提出嚴厲批評。這使得本來已經平息的圍繞著新清史展開的爭議,再一次出現在了公共輿論場當中。
  • 訪談︱歐立德:如何理解滿族史和清史的關係
    歐立德,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副教務長。張梅,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客座研究員。本文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澎湃新聞經授權節選刊發。歐立德張梅:尊敬的歐立德教授,這麼多年來您一直關注中國、研究中國歷史,出版了重要研究成果。請您談一談,您是怎麼開始對中國歷史產生興趣的?又是如何投身清史這一研究領域的?歐立德:我大學讀的是歐洲史,碩、博階段改學中國史。
  • 歐立德談滿文與滿族認同 「涵化」代替「漢化」
    美國「新清史」的領軍人物、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歐立德(Mark C.Elliott)先生以研究滿文檔案著稱,他近日訪問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回應了近年來針對新清史的一些批評。葛兆光教授說,如果我們採取先入為主的不同立場,就會陷入是西風壓倒東風還是東風壓倒西風的麻煩問題,但如果把新清史看作不同方法、不同角度的研究,就會看到更加完整的清代歷史。
  • 汪榮祖:新清史是後現代主義和西方學術霸權的體現
    [摘要]日前,汪榮教授應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及《史林》編輯部之邀,在上海社科院做了題為「從歷史的『主體性』說到新清史」的講座。11月1日上午,維吉尼亞大學榮譽教授,臺灣「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汪榮祖,應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及《史林》編輯部之邀,在上海社科院做了題為「從歷史的『主體性』說到新清史」的講座。本次講座為「史林」講壇第四講,由復旦大學教授姜義華擔任評論人,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王健主持。
  • 歐立德的滿文水平有多高?
    不過,渠對中國大陸清代史、滿族史研究成果的評介,未免漫然稱賞之嫌。我當時的印象是,Rawski(漢名「羅友枝」)依據的那些二手論著,並不足以支持她的結論,所言不過是一種意見。逐一核對該文所引書目,不少甚至連出版機構都寫錯,更令人不得不對文章質量產生懷疑。張勉勵譯述羅友枝此文,刊登於北京《清史研究》季刊1999年第二期。
  • 講座︱汪榮祖:新清史是後現代主義和西方學術霸權的體現
    11月1日上午,維吉尼亞大學榮譽教授,臺灣「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汪榮祖,應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及《史林》編輯部之邀,在上海社科院做了題為「從歷史的『主體性』說到新清史」的講座。本次講座為「史林」講壇第四講,由復旦大學教授姜義華擔任評論人,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王健主持。
  • 新清史是對中國心懷不軌嗎
    歪果仁研究中國歷史為啥比中國人還有魅力?中國的歷史學者到底有什麼缺陷?新清史是不是意圖為分裂中國做學術論證?對於這些話題,咱們一起看看人民大學清史所的兩位教授怎麼聊的吧。(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專門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蒙古族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楚天學者,長江大學特聘教授。)
  • 宋怡明接替歐立德,擔任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宋怡明接替歐立德,擔任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5-11-19 19:23 來源:澎湃新聞
  • 新清史:新視角的爭議
    豆瓣「新清史」討論小組澎湃新聞:《訪談︱柯嬌燕:我不屬於「新清史」》《哈佛中國史: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 【美】:羅威廉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0月李愛勇《」新清史」與「中華帝國」問題———又一次衝擊與反應?》史學月刊2012年第4期江風《「新清史」之爭:超越政治,可能嗎?》
  • 中央民大教授:非漢文史料,「新清史」用得並不好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美中國學領域流行的「新清史」研究因標榜使用非漢文史料並以此為基礎強調清朝的「滿洲」乃至「內亞」因素,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學界產生廣泛影響。對於「新清史」研究,中國學界多有探討。但立足學術源流的深入分析、論證尚付諸闕如。《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圍繞「新清史」的學術理路及其依據的語境資源等問題,專訪了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鍾焓。
  • 孫江:日本的「大元史」與「新清史」
    岡田系東京大學教授和田清的弟子,和田師從東洋史創始人白鳥庫吉,研究「塞外史」和「滿蒙史」。「二戰」後,日本東洋史研究重新起步,岡田專攻東洋史中的滿蒙史,和其他四人合作翻譯滿文老檔,這部資料集出版後因和田的推薦,1958年岡田等獲得「學士院」獎。岡田沒有繼襲和田的研究,而是拿了福布萊特基金會提供的獎學金遠赴華盛頓留學(1959-1961)。
  • 「新清史」之爭:超越政治,可能嗎?
    儘管在這本書之前,中文學界已經有《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和《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三聯書店,2009年12月)兩部與「新清史」有關的論文集出版,但是相較而言,這本《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所收錄的論文更具論戰性質,也更能反映「新清史」在國內歷史學界所引起的激烈爭論。
  • 「新清史」背後的學風問題
    清史研究旨在對清代遺留下來的史料進行搜集、整理,恢復其真實面貌,進而探討內在的、規律性的問題,為當前社會發展提供借鑑。1996年以日裔美籍學者羅友枝的《再觀清代: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為開端,相繼出現歐立德、米華健等主編的論文集《新清帝國史:內陸亞洲帝國在承德的形成》和米華健的《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以及所謂以「新四書」為代表的著作和論文。他們以「新清帝國史」(以下簡稱「新清史」)標榜,甚至以新「學派」自稱,頗有重新研究或改寫「清史」之勢。
  • 訪談︱柯嬌燕:我不屬於「新清史」
    她在美國學術界的影響力很大,但也頗富爭議,尤其在「新清史」進入中國後,對她的批評意見就很多。2013至2014年,我成為柯嬌燕教授的聯合培養博士生,在來到達特茅斯學院以後,我們幾乎每周都有接觸,她在指導學生方面認真而負責。由於我對「新清史」頗感興趣,故而就此話題,我向她進行了長期而持續性的請教。回國後,我整理並翻譯了其中的精華,凝練主旨形成了這篇採訪紀要。
  • 美國「新清史」的來龍去脈
    哈佛大學中亞史教授傅禮初成為這一轉型的代表人物,並鼓勵美國學者以一種更為全面的方式研究亞洲內陸歷史。1978年,他在《劍橋中國史》第10卷中,注重強調亞洲內陸對「清帝國」的重要性。  冷戰結束以來,世界上的族群衝突有所升級,族群問題成為美國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之一。20世紀90年代,新文化史逐漸興起,使得美國的清史研究更加多元化。
  • 研討會︱「新清史」的挑戰與中國話語權的堅守
    其中高翔副院長就如何進一步推動歷史研究,結合自身的清史研究經歷,談了三點意見:第一,必須始終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唯物史觀是當代中國史學的旗幟和靈魂。第二,要認真弘揚中國史學悠久而深厚的經世傳統,立足當代、立足國情,主動為黨和國家大局服務。第三,必須始終堅持歷史研究的科學性原則,用長時段的眼光、全局的眼光、發展的眼光、本質的眼光看待任何一個歷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