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是臘月的第一個節日。記憶中的臘八節,家人總會煮一鍋熱乎乎的臘八粥,還有這熟悉的童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過了臘八就是年
一歲之末為「臘」。
早在周代時,不論宦官之家,還是平民百姓家,在年底的十二月,都要舉行一次「歲終之祭」。人們虔誠地奉上各式祭品,答謝祖宗與家神的保佑恩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闔家康寧。人們把這次祭祀活動稱作臘祭。
南北朝時期,皇帝下令把這種臘祭活動固定在了臘月初八這一天,最初的臘八節,就是由此演變而來。
明清有一種說法,中國傳統的新年是從農曆臘月初八開始,因為臘八是新年的前奏,過了臘八,年味的芳香就陣陣撲鼻而來。由此就得來一句話:吃罷臘八飯,就把年來盼。
流傳千年的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在臘八這一天,除了要喝臘八粥以外,還有吃臘八面,砸臘八冰,泡製臘八蒜,曬臘八豆腐,煮「五豆」等習俗。
關於臘八粥的趣聞
傳說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
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臘八節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因此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二:為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家裡糧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餓死在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沒有糧食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禦饑寒。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三:臘八粥救了朱元璋的命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時,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裡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傳說四:出於人們對忠臣嶽飛的懷念
當年,嶽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嶽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嶽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嶽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說五:教育後輩要勤儉持家
傳說,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遊手好閒,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裡斷炊了,那小夥子飢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裡的罈罈罐罐,將殘餘的五穀顆粒連同可食的殘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藉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至此,臘八節的正確打開方式已解鎖!中華民族的每個節日都有著極其厚重的寓意,都有著一種美好的願景祈禱與情感寄託。當然對於各位親(chi)們(huo)來說,一說到臘八,想起的要麼臘八粥,或者臘八蒜吧?嘿嘿,快快帶上集享卡去全家、德克士嘗一口暖心粥吧,有家的味道哦!
(部分圖片資料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