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律
今天恰逢第21個中國記者節,11月12日又是石家莊解放73周年紀念日,在這兩大值得歡慶的節日到來之際,作為一名有著近三十年新聞生涯的石家莊老報人,深感肩上神聖的責任和使命,願竭盡所能為傳承黨的新聞事業光榮傳統奉獻綿薄之力!
筆者半生致力於挖掘解放區革命新聞史,至今珍藏著幾件記錄石家莊解放的寶貴文獻——1947年《晉察冀日報》正太戰役合訂本、《晉察冀畫報》石家莊戰役專輯、《解放石家莊》戰地報導集。在當年的烽火硝煙中,眾多新聞戰士不畏槍林彈雨,以筆為槍記錄下「開國第一城」重回人民懷抱的歷史時刻。其中兩位日後成為新中國著名作家的楊朔和魏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為我們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戰地華章!
新聞特寫佳作《正定創世紀》
可以說,沒有解放正定這一「攻堅戰範例」,就不會有半年之後解放石家莊這個「奪取大城市之創例」(朱德電文)。「攻堅戰範例」這不是某位將領或是哪個軍事專家說的,而是邊區黨報《晉察冀日報》給予正定解放最崇高的桂冠。晉察冀野戰軍攻克正定之戰,創造出攻堅戰鬥的輝煌戰果,完全可以說是解放石家莊的成功試驗和實戰演習,解放堅固設防的古城正定為日後解放同樣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石家莊積累了寶貴經驗。
筆者認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定解放,是在紅色首都延安陷落短短一個月之後,在中國革命遭受巨大挫折危難之時,在國際輿論普遍為中共命運擔憂之際,扭轉整個解放戰爭戰局的一個關鍵性的大勝仗。我軍解放正定,向世人充分證明了人民解放軍完全可以奪取堅固設防的城市,戰爭的主動權仍然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從此解放戰爭開始逐步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從此革命形勢開始從低谷重新走向了高潮,迎來一個又一個更加輝煌的勝利。
1947年4月20日《冀中導報》刊登了著名作家楊朔採寫的《正定之戰散記》。楊朔當時是晉察冀新華總分社的前線記者,隨部隊參加了解放正定戰役。他以生動細膩的筆觸,寫下了一組感人肺腑的戰地新聞精品,將激烈的戰鬥場面和解放軍的英勇事跡呈現在世人眼前。
日後成為中國現代散文大師的楊朔還留下了一篇名作——《正定創世紀》。文章一開頭寫道:「正定解放的前夜,炮火緊時,興隆街有一對叫郝慶德的老夫婦,兒子在侯如墉手下當偽軍,平素聽了許多蔣匪的欺騙宣傳,說什麼解放軍滅親滅祖,不要老頭,不要小孩……就以為解放軍一進城,準沒有活命,嚇得雙雙懸梁自盡,幸喜老婆的繩子扣松,滑到地下,才沒白丟那條命……耳聞的也好,親眼見的、親身受的也好,使他們心裡生出個苦痛的定見:兵就是災難的化身,碰上了有死沒活。解放軍又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面對第一次見到的人民子弟兵,正定城裡的老百姓首先自然感到從未有過的新鮮:「不同的地方還是一眼可見的。他們原以為解放軍一進來,定會像頑偽軍一樣,鬧個烏煙瘴氣。誰知道這些當兵的都是樸實厚道,說話挺文氣,送他錢財也不肯要。於是百姓一齊打開大門,招呼著大家。街頭上寫出標語,他們望著『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等字樣,認識字但是還不能理會字意。」
楊朔在文章中更寫出了新獲解放的正定人民對子弟兵的由衷讚嘆:「進城的警備部隊便是解放正定部隊的一部分。他們昨天還在衝鋒陷陣,像群獅子,這會子卻像些最聽話的孩子。該吃飯了,有米沒柴,守著一大堆不知是誰的煤,挨了頓餓。他們身上還帶著火藥氣味,臉上帶著戰鬥後的疲勞神氣,可是在正定人民的眼裡,立刻又展開了亙古未有的歷史奇蹟。」建國後,這篇最初在正定戰場創作的通訊特寫,被收入楊朔的一本選集《北黑線》,堪稱新聞文學的佳作。
楊朔「活畫」《床下將軍》
在解放戰爭中曾經活躍在華北戰場上的著名記者作家楊朔,後來又參加了清風店戰役、解放石家莊戰役等許多著名的戰役,哪裡戰鬥激烈他就到哪裡去,他所寫的《床下將軍》這篇著名戰地報導,被當年的《晉察冀日報》《晉察冀畫報》等解放區各大報刊競相刊載。多年前,筆者幾經尋訪,聯繫到了楊朔的外甥女韓毓麗,因為她的老伴當年就是楊朔的警衛員,所以請她回憶了舅舅楊朔在石家莊的戰地生涯——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2月我的舅舅楊朔從延安來到河北宣化龍煙鐵礦採訪礦山工人與日寇鬥爭的情況。1946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全面內戰,在礦山緊急撤退時,小礦工馬甲(韓毓麗的老伴兒)毅然決然地跟隨舅舅走向了解放戰爭的戰場。當年楊朔是新華社特派記者,他們翻山越嶺,歷盡千辛萬苦來到河間《冀中導報》所在地落腳,並在報社領導的幫助下解決了戰馬和槍彈的問題。攻打石家莊時,楊朔和馬甲隨戰士們一直衝進了敵軍的司令部,戰士們從床下活捉了敵軍守城司令劉英,而楊朔的戰利品就是劉英的大印。這枚大印一直由馬甲背著,後來上繳了。根據當時的情況,楊朔舅舅寫了一篇名為《床下將軍》的戰地報導,活畫出戰犯的可恥下場。以後楊朔和馬甲兩人又參加過攻打新保安、解放天津以及和平解放北京等戰役。在整個解放戰爭中,他們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
在戰鬥中楊朔常常要隨戰士衝鋒陷陣,而戰鬥結束之後就更忙了,要忙著參加審問戰俘、訪問戰鬥英雄、找戰士談話、親自到激戰過的地方看看,及時寫出戰地報導。也正因為如此,他特別愛戰士,並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楊朔與當時的戰鬥英雄梁振江成為好朋友,分別時他們互換了手槍套,此事在楊朔的散文《百花山》中有生動的描寫。
作家魏巍戰地傑作《在突破口》
筆者在《晉察冀畫報》專輯中還看到了著名作家魏巍採寫的戰地報導《在突破口》,配以一組戰地攝影,圖文並茂、生動鮮活。以一篇《誰是最可愛的人》聞名中外的著名作家魏巍在73年前曾參加了解放石家莊的戰鬥,並寫下了一組優秀的戰地通訊。魏老生前曾在北京家中向筆者講述了那段難忘記憶。那年已是耄耋高齡的魏巍同志衣著簡樸,仍保持著戰爭年代的老傳統,寬闊的前額下一對長長的壽眉,顯得格外精神矍鑠,尤其是談話時洪亮的聲音和大幅度的動作,好像又把我們帶回到那炮火紛飛的戰場——
「那時石家莊已成為『陸上的孤島』,四周的縣城均被我軍攻克,與保定、太原的鐵路線也早被切斷,但是石家莊的城防很堅固,敵軍修了6000多個碉堡,外市溝長60華裡,寬兩丈,外面還有電網、地雷,地勢平坦,又缺乏進攻的掩護。我軍『勇敢加技術』,發揮了很強的戰鬥力,仗打得非常漂亮,僅用六天六夜就攻克了這座華北重鎮」。
當時擔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教育科長兼通訊社特約記者的魏巍,深入到八旅二十三團,隨指戰員一同從突破口越過外市溝,進入市區,目睹了激烈的巷戰。戰鬥剛一結束,魏巍就冒著空中敵機的狂轟濫炸趕寫報導,不久《晉察冀日報》連續幾天刊登了他的這一組戰地通訊。我們找到了其中的三篇:《朝陽路上的快槍》《在突破口》《反包圍中的反包圍》,其中報告《在突破口》描寫的是內市溝西南突破口的激戰,我軍與敵軍在十多米的近距離搏鬥,擊敗了敵人的三次反撲,摧垮了敵軍的三道防線,這個突破口一打開,整個石門市便展現在戰士的眼前。
此篇後來還被當成解放戰爭時期新聞特寫的代表作收入《魏巍散文集》中,《晉察冀文藝史》評價這篇報告「是報導這次攻堅戰的傑出篇章」,這些在血與火之中誕生的文章,已經成了「解放大城市先例」的重要歷史見證,也永遠銘刻在老作家的創作記憶裡,也將永遠銘刻在中國紅色新聞的史冊上。在採訪即將結束時,魏老欣然命筆,寫下了「英雄的部隊,難忘的歷史」兩行蒼勁有力的書法題詞,以紀念石家莊解放,並通過省會的新聞媒體「向解放石家莊的英雄們致敬」——他們永遠是「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