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記者楊朔、魏巍報導石家莊解放

2020-12-16 燕趙晚報

  □王律

  

  今天恰逢第21個中國記者節,11月12日又是石家莊解放73周年紀念日,在這兩大值得歡慶的節日到來之際,作為一名有著近三十年新聞生涯的石家莊老報人,深感肩上神聖的責任和使命,願竭盡所能為傳承黨的新聞事業光榮傳統奉獻綿薄之力!

  筆者半生致力於挖掘解放區革命新聞史,至今珍藏著幾件記錄石家莊解放的寶貴文獻——1947年《晉察冀日報》正太戰役合訂本、《晉察冀畫報》石家莊戰役專輯、《解放石家莊》戰地報導集。在當年的烽火硝煙中,眾多新聞戰士不畏槍林彈雨,以筆為槍記錄下「開國第一城」重回人民懷抱的歷史時刻。其中兩位日後成為新中國著名作家的楊朔和魏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為我們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戰地華章!

  新聞特寫佳作《正定創世紀》

  可以說,沒有解放正定這一「攻堅戰範例」,就不會有半年之後解放石家莊這個「奪取大城市之創例」(朱德電文)。「攻堅戰範例」這不是某位將領或是哪個軍事專家說的,而是邊區黨報《晉察冀日報》給予正定解放最崇高的桂冠。晉察冀野戰軍攻克正定之戰,創造出攻堅戰鬥的輝煌戰果,完全可以說是解放石家莊的成功試驗和實戰演習,解放堅固設防的古城正定為日後解放同樣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石家莊積累了寶貴經驗。

  筆者認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定解放,是在紅色首都延安陷落短短一個月之後,在中國革命遭受巨大挫折危難之時,在國際輿論普遍為中共命運擔憂之際,扭轉整個解放戰爭戰局的一個關鍵性的大勝仗。我軍解放正定,向世人充分證明了人民解放軍完全可以奪取堅固設防的城市,戰爭的主動權仍然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從此解放戰爭開始逐步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從此革命形勢開始從低谷重新走向了高潮,迎來一個又一個更加輝煌的勝利。

  1947年4月20日《冀中導報》刊登了著名作家楊朔採寫的《正定之戰散記》。楊朔當時是晉察冀新華總分社的前線記者,隨部隊參加了解放正定戰役。他以生動細膩的筆觸,寫下了一組感人肺腑的戰地新聞精品,將激烈的戰鬥場面和解放軍的英勇事跡呈現在世人眼前。

  日後成為中國現代散文大師的楊朔還留下了一篇名作——《正定創世紀》。文章一開頭寫道:「正定解放的前夜,炮火緊時,興隆街有一對叫郝慶德的老夫婦,兒子在侯如墉手下當偽軍,平素聽了許多蔣匪的欺騙宣傳,說什麼解放軍滅親滅祖,不要老頭,不要小孩……就以為解放軍一進城,準沒有活命,嚇得雙雙懸梁自盡,幸喜老婆的繩子扣松,滑到地下,才沒白丟那條命……耳聞的也好,親眼見的、親身受的也好,使他們心裡生出個苦痛的定見:兵就是災難的化身,碰上了有死沒活。解放軍又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面對第一次見到的人民子弟兵,正定城裡的老百姓首先自然感到從未有過的新鮮:「不同的地方還是一眼可見的。他們原以為解放軍一進來,定會像頑偽軍一樣,鬧個烏煙瘴氣。誰知道這些當兵的都是樸實厚道,說話挺文氣,送他錢財也不肯要。於是百姓一齊打開大門,招呼著大家。街頭上寫出標語,他們望著『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等字樣,認識字但是還不能理會字意。」

  楊朔在文章中更寫出了新獲解放的正定人民對子弟兵的由衷讚嘆:「進城的警備部隊便是解放正定部隊的一部分。他們昨天還在衝鋒陷陣,像群獅子,這會子卻像些最聽話的孩子。該吃飯了,有米沒柴,守著一大堆不知是誰的煤,挨了頓餓。他們身上還帶著火藥氣味,臉上帶著戰鬥後的疲勞神氣,可是在正定人民的眼裡,立刻又展開了亙古未有的歷史奇蹟。」建國後,這篇最初在正定戰場創作的通訊特寫,被收入楊朔的一本選集《北黑線》,堪稱新聞文學的佳作。

  楊朔「活畫」《床下將軍》

  在解放戰爭中曾經活躍在華北戰場上的著名記者作家楊朔,後來又參加了清風店戰役、解放石家莊戰役等許多著名的戰役,哪裡戰鬥激烈他就到哪裡去,他所寫的《床下將軍》這篇著名戰地報導,被當年的《晉察冀日報》《晉察冀畫報》等解放區各大報刊競相刊載。多年前,筆者幾經尋訪,聯繫到了楊朔的外甥女韓毓麗,因為她的老伴當年就是楊朔的警衛員,所以請她回憶了舅舅楊朔在石家莊的戰地生涯——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2月我的舅舅楊朔從延安來到河北宣化龍煙鐵礦採訪礦山工人與日寇鬥爭的情況。1946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全面內戰,在礦山緊急撤退時,小礦工馬甲(韓毓麗的老伴兒)毅然決然地跟隨舅舅走向了解放戰爭的戰場。當年楊朔是新華社特派記者,他們翻山越嶺,歷盡千辛萬苦來到河間《冀中導報》所在地落腳,並在報社領導的幫助下解決了戰馬和槍彈的問題。攻打石家莊時,楊朔和馬甲隨戰士們一直衝進了敵軍的司令部,戰士們從床下活捉了敵軍守城司令劉英,而楊朔的戰利品就是劉英的大印。這枚大印一直由馬甲背著,後來上繳了。根據當時的情況,楊朔舅舅寫了一篇名為《床下將軍》的戰地報導,活畫出戰犯的可恥下場。以後楊朔和馬甲兩人又參加過攻打新保安、解放天津以及和平解放北京等戰役。在整個解放戰爭中,他們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

  在戰鬥中楊朔常常要隨戰士衝鋒陷陣,而戰鬥結束之後就更忙了,要忙著參加審問戰俘、訪問戰鬥英雄、找戰士談話、親自到激戰過的地方看看,及時寫出戰地報導。也正因為如此,他特別愛戰士,並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楊朔與當時的戰鬥英雄梁振江成為好朋友,分別時他們互換了手槍套,此事在楊朔的散文《百花山》中有生動的描寫。

  作家魏巍戰地傑作《在突破口》

  筆者在《晉察冀畫報》專輯中還看到了著名作家魏巍採寫的戰地報導《在突破口》,配以一組戰地攝影,圖文並茂、生動鮮活。以一篇《誰是最可愛的人》聞名中外的著名作家魏巍在73年前曾參加了解放石家莊的戰鬥,並寫下了一組優秀的戰地通訊。魏老生前曾在北京家中向筆者講述了那段難忘記憶。那年已是耄耋高齡的魏巍同志衣著簡樸,仍保持著戰爭年代的老傳統,寬闊的前額下一對長長的壽眉,顯得格外精神矍鑠,尤其是談話時洪亮的聲音和大幅度的動作,好像又把我們帶回到那炮火紛飛的戰場——

  「那時石家莊已成為『陸上的孤島』,四周的縣城均被我軍攻克,與保定、太原的鐵路線也早被切斷,但是石家莊的城防很堅固,敵軍修了6000多個碉堡,外市溝長60華裡,寬兩丈,外面還有電網、地雷,地勢平坦,又缺乏進攻的掩護。我軍『勇敢加技術』,發揮了很強的戰鬥力,仗打得非常漂亮,僅用六天六夜就攻克了這座華北重鎮」。

  當時擔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教育科長兼通訊社特約記者的魏巍,深入到八旅二十三團,隨指戰員一同從突破口越過外市溝,進入市區,目睹了激烈的巷戰。戰鬥剛一結束,魏巍就冒著空中敵機的狂轟濫炸趕寫報導,不久《晉察冀日報》連續幾天刊登了他的這一組戰地通訊。我們找到了其中的三篇:《朝陽路上的快槍》《在突破口》《反包圍中的反包圍》,其中報告《在突破口》描寫的是內市溝西南突破口的激戰,我軍與敵軍在十多米的近距離搏鬥,擊敗了敵人的三次反撲,摧垮了敵軍的三道防線,這個突破口一打開,整個石門市便展現在戰士的眼前。

  此篇後來還被當成解放戰爭時期新聞特寫的代表作收入《魏巍散文集》中,《晉察冀文藝史》評價這篇報告「是報導這次攻堅戰的傑出篇章」,這些在血與火之中誕生的文章,已經成了「解放大城市先例」的重要歷史見證,也永遠銘刻在老作家的創作記憶裡,也將永遠銘刻在中國紅色新聞的史冊上。在採訪即將結束時,魏老欣然命筆,寫下了「英雄的部隊,難忘的歷史」兩行蒼勁有力的書法題詞,以紀念石家莊解放,並通過省會的新聞媒體「向解放石家莊的英雄們致敬」——他們永遠是「最可愛的人」。

相關焦點

  • 戰地記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戰地記者,顧名思義就是在戰場上報導戰鬥實況、記錄戰爭進程的記者。其先決條件是:他們必須是置身戰場,進行採訪報導。後來他作為《大公報》駐英記者,跟隨盟軍行動,參加了諾曼第登陸和戰後對納粹戰犯的審判。1999年肖乾去世前,曾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次大戰》一書。另一位與《大公報》有著密切聯繫的著名的戰地記者,是範長江。他的成名作《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就是為《大公報》撰寫的系列報導。他還是第一個公開、如實報導工農紅軍長徵的記者。
  • 老兵魏巍的井陘情懷
    《誰是最可愛的人》作者、著名軍旅作家魏巍,在戰爭年代裡曾夜宿井陘荊蒲瀾村,1963年他住在石家莊部隊大院裡創作三年,貼身警衛員和警衛班長都是井陘人,他離休後曾給井陘的多個單位親筆題字,對井陘有著特殊的感情。
  • 支持戰地記者、報告文學、茅盾文學獎
    老一代戰地記者魏巍、徐懷中,新一代戰地記者唐師曾
  • 世界讀書日 | 戰地記者的文學視界
    1855年6月,託爾斯泰在《現代人》雜誌上刊登了他的戰地手記《十二月的塞瓦斯託波爾》,而別爾格的戰地報導則比託爾斯泰的戰地手記晚了一個月。別爾格寫的戰地報導《塞瓦斯託波爾十日》是發表在1855年7月號的《莫斯科維亞人》上,因此,託爾斯泰當之無愧堪稱嚴格意義上的俄國首位戰地記者。這位在前線堅守了一年的青年軍官,以戰地記者獨特敏銳的新聞視角,寫出了戰爭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
  • 紀念楊朔和西多妮•加布裡埃爾•科萊特
    今天是中國散文家楊朔和法國女作家西多妮·加布裡埃爾·科萊特逝世的日子,我們一起懷念他們。楊朔(1913~1968),原名楊毓瑨,山東蓬萊人。著名作家、散文家、小說家,中共黨員。1929年畢業於哈爾濱英文學校,1939年參加八路軍,從事革命文藝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軍第十九兵團戰地記者。
  • 憶作家楊朔
    圖說: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楊朔。 代表作有《荔枝蜜》、《蓬萊仙境》、《雪浪花》等。楊朔是老革命、知名作家。我開始知道這個名字是因為抗美援朝小說《三千裡江山》。文革之前的楊朔他很早就參加了領導的革命活動,當過戰地記者,到過延安,革命經歷豐富,又是名作家,在那個時候我們後生小輩是只能仰視的。不過在我印象中他完全是白面書生,既無大作家的傲氣,也無老革命首長的架子,而且還沒有文人浪漫不羈的作風。他對工作很認真,老老實實,兢兢業業,在代表團內遵守紀律,服從領導。
  • 新聞周刊:伊拉克戰爭中的中國戰地記者一覽
    日晚11點50分,本刊電話採訪到中國駐約旦使館文化處官員萬鋌,據他介紹,現在在伊拉克的中國戰地記者中,大陸、香港和臺灣共40名左右,大陸與港臺各佔一半。目前所有戰地記者均駐地在距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930公裡(公路)的約旦首都安曼,但是,其具體採訪活動範圍有可能會波及到伊拉克、科威特等廣大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戰地記者中除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國家媒體派出龐大陣容外,還出現了多個地方媒體,包括《廣州日報》、陝西《華商報》、江蘇《現代商報》等報社的記者。
  • 一分半 | 魏巍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新版問世
    在同期舉行的新書出版座談會上,來自首都文藝界、社科界和新聞界的專家學者、抗美援朝老將軍的後代,以及魏巍在文中提名的志願軍戰士的後代齊聚一堂,共話一代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著名詩人、原中宣傳部副部長賀敬之還專門為座談會題寫了「雄文不朽,魏巍永生」,表達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 中國最早的戰地記者
    "1882年7月朝鮮發生'壬午政變'.中日兩國都派兵入朝,《申報》特派該報原駐橫濱及煙臺記者各一人,趕往朝鮮作實地採訪,所寫有關朝鮮戰亂情況的報導。9月9日起,連續在該報發表。"這是有關中國報人第二次採訪戰事活動的記載。  《申報》第三次派戰地記者奔赴戰場採訪報導是在1884年的中法戰爭期間。"
  • 你不能經年累月做戰地記者——訪BBC戰地記者馬丁·佩申斯
    南方周末:你如何理解戰地報導的價值?馬丁:告訴人們在戰爭中的國家發生著什麼很重要。比如像阿富汗,英美都有駐軍,要讓人們知道外國軍隊對當地有何影響。同時,還必須能讓遭遇戰爭的當地人發出聲音。
  • 石家莊解放紀念日:緬懷先烈
    本報訊(記者 趙曉華)11月12日是石家莊解放紀念日。當天上午,石家莊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在平山解放石家莊烈士陵園舉行紀念石家莊解放73周年活動。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機關幹部、各直屬單位和市愛國擁軍志願者聯合會會員代表參加了儀式。
  • 著名作家魏巍遺骨安葬故土河南(圖)
    中新網鄭州4月11日電(賈真真)4月11日,曾以一篇抗美援朝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深切感染國人的作家魏巍,終於在去世三年半後,遺骨歸根故裡河南省。  在風景秀麗的福壽園英烈苑內,記者看到,魏巍之墓墓碑莊重而簡樸,眾人耳熟能詳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文段鐫刻其上。墓碑的一側,魏巍紀念像立於茵茵綠草之上。身著軍大衣的魏巍昂首挺立,目視前方,目光炯炯有神,透著睿智和堅定。  紀念像左側不遠處,是魏巍生前十分崇敬的河南籍民族英雄嶽飛的雕像。
  • 當「第一個護士」遇上「第一個戰地記者」
    但很少有人知道,南丁格爾是受世界上第一位戰地記者威廉·霍華德·拉塞爾報導感召,走上戰場做出巨大貢獻,使昔日地位低微的護士成為救死扶傷的崇高象徵。讓我們穿越重重歷史煙雲,回到170年前的歐羅巴,認識世界上第一位戰地記者拉塞爾和第一位真正的女護士南丁格爾。▲2月24日在英國倫敦南丁格爾博物館拍攝的南丁格爾半身像。
  • 戰地記者的政治素質與專業能力
    戰地記者的英文表述是war correspondent,有學者根據「戰爭」和「記者」的含義,以及戰地記者的實踐活動,對「戰地記者」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定義:「戰地記者就是在一場戰爭期間,被新聞媒體派到戰場、敵後或交戰某一方的指揮中心,以便掌握第一手材料,進行採訪、報導與戰爭有關的見聞、事件、話題等內容的記者。」
  • 魏巍百年誕辰書畫展在京舉行
    北京商報訊(記者 隋永剛)11月4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七十周年暨魏巍百年誕辰書畫展在北京宏福大廈舉辦,展出了包括了中國國畫家協會主席雷正民,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張守濤,中國文聯主席團成員羅楊,齊派傳人、齊良遲入室弟子張文成等名家書畫作品,囊括了書法、國畫、油畫、水彩等藝術門類。
  • 「盧溝橋事變」報導第一人 戰地記者方大曾系列圖書英文版首發
    以此為開端,新世界出版社將持續推進方大曾系列圖書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將中國戰地記者小方的故事傳播至海外。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在發言中提到,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尋找方大曾20周年」,在20年後的今天,在BIBF國際平臺上,同海外合作夥伴一道追思和回憶這位用生命記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戰地記者——方大曾,並見證方大曾系列圖書的版權輸出成果,具有特殊意義。
  • 戰地記者:傷亡率通常高於戰場
    第1頁:戰地記者:傷亡率通常高於戰場 第2頁:中東是戰地記者的死亡之谷  戰地記者:傷亡率通常高於戰場    戰地記者是新聞行業中的高危族群,他們的傷亡率通常高於戰場。本世紀最初十年,記錄了戰地記者這個特殊職業群體的血淚。據保護記者委員會的統計,過去十年死於交火的記者過百,中東是記者死亡最多的地點之一。  2013年全球十大高危職業排名中,排在第五位的就是在敘利亞的戰地記者。根據記者保護委員會的調查,在2012年一年中,就有至少39名記者被殺,21名被綁架。  多名戰地記者在自己所寫的書中寫道,自己曾經與死神擦肩而過。
  • 關於戰地記者的高死亡率
    我想,4月8日也許可以作為戰地記者的特殊紀念日載於史冊,因為這一天在巴格達,西班牙電視五臺攝像師何塞?科索、英國路透社攝像師普羅茲尤克、卡達半島電視臺記者塔裡克?阿尤布相繼死於美軍炮火。據統計,伊拉克戰爭以來,已有13名戰地記者死亡。如此高的死亡率,我想縱觀人類戰爭史也是非常罕見的,特別是在直接交戰人員死亡率極大降低的情況下。
  • 著名畫家紀念魏巍誕辰百年 用畫筆致敬最可愛的人
    著名軍旅作家魏巍,因一片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而被全國人熟知。而真正了解他的人,都覺得他也當之無愧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今年是魏巍誕辰一百周年,「紀念魏巍誕辰百年」活動組委會,特別舉辦了書畫邀請展,邀請廣大書畫愛好者、名家,一起用畫筆來紀念魏巍,致敬新時代最可愛的人。自全國各地的書畫愛好者、名家紛紛創作作品,參與活動。
  • 中國首位戰地記者,曾深入前線報導波赫戰爭
    提及戰地記者這一工作,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的詞語就是危險。他們需要深入到戰場上獲得第一手資料,並且將這些珍貴的資料傳回到大後方。戰爭發生之後,戰地記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們不僅需要有極高的新聞素養,能夠對事件有獨到的看法,同時還應當有足夠的勇氣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