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醫療崗「三支一扶」人員李東在為病人做治療。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重慶9月7日電 題:人生無處不青山 「90後」「三支一扶」人員的奮鬥青春
中新網記者 鍾旖
24歲的李東是一名服務於重慶市南川區騎龍鎮衛生院的醫療崗「三支一扶」人員。他所在的鄉鎮山路崎嶇,村民因居住零散又難於出行,常將小病拖成了大病。2018年8月,初入職的李東看著病人忍痛離去心中五味雜陳,便萌生出籌備中醫館服務村民的想法。今年3月,中醫館正式對外開放,中醫藥治療方法受到村民歡迎令其感到自豪。
7日,李東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到基層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他的信仰,只因他堅信「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圖為醫療崗「三支一扶」人員吳慧為幼兒診病。受訪者供圖
「三支一扶」計劃是黨和國家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具體指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自2006年啟動。
來自重慶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9年,當地共招募「三支一扶」人員10272名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工作,為鄉鎮基層培養輸送了大批優秀青年人才,優化了基層人才隊伍結構,緩解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記者走訪了解到,在「三支一扶」的多個崗位上,適逢青春的「90後」們也正用「奮鬥」書寫著自己的故事。
李東是中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在日常問診中,他發現患者多為腰腿痛、風溼關節痛等病症,結合所學,遂提出推廣中醫藥及針灸推拿技術的想法。在得到院領導認可後,他被派遣至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針灸科進修3個月。考慮到鄉村醫療的實用性,李東在進修中放棄了穴位埋線、小針刀等治療方式,選擇了刮痧、拔罐、普通針刺、蠟療、推拿、穴位注射等廉便的治療方式。
中醫館建成後,病人逐漸多了起來。有時李東飯後出去散步,總會被人攔住問,「您就是醫院那位扎針灸的老師嗎?」「此時的我,既靦腆又自豪。」李東說。
生於1996年的吳慧現服務於重慶市秀山縣石堤鎮中心衛生院,主要工作是針對一些常見疾病、多發病的臨床診治。入職2年多,吳慧從一個「不被完全信任的新人醫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成熟醫生」,遇到鄉鎮趕集天忙碌時,她常為20多人問診。
「作為很多疾病的第一首診門戶,我們要把病人的身心健康管理好,把疾病扼住在源頭。所以,在臨床工作中雖然每天做著同樣一件事,但收穫是不一樣的。」吳慧告訴記者,「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被老百姓信任的醫生」將是她的畢生追求。
圖為扶貧崗「三支一扶」人員張露明走訪農戶。受訪者供圖
重慶市彭水縣雙龍鄉社事辦扶貧崗位「三支一扶」人員張露明是抱著「為鄉村建設貢獻薄力」的想法入職的。
1993年,張露明出生於彭水縣的一個小山村,自幼家境貧寒。樂觀、堅韌的父親給了他人生指引,他在幼時便立誓「一定要走出大山,將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外求學十餘年後,張露明面臨畢業選擇。他決定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生養他的土地上灑下青春汗水。
扶貧崗位上,張露明的主要工作是接待群眾、走訪農戶、宣傳政策、解決困難……他說,入職一年多,自己在平凡的崗位上充滿成就感。他對口幫扶著5戶貧困戶,其中最後一戶未脫貧的人家,待今年建好新房就將成功脫貧。
「我想了許久,何為初心?我想應是一言一行,都需腳踏實地,做好本職本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張露明說。
奮鬥的青春是美麗的。記者從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目前,該市在崗服務「三支一扶」人員有736人。其中,在扶貧崗位上和從事扶貧工作的355人,佔總人數的48%,共聯繫幫扶貧困戶1082戶。2019年,當地新招募「三支一扶」人員480名,將於9月8日、9日統一派遣至全市30個區縣的鄉鎮基層開展為期兩年的「三支一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