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杭州市京杭運河集團、杭州汽輪集團兩家市屬國有企業的外派監事會主席,杭州市國資委幹部蔡易然每周要在3家單位上班。其中,周一在市國資委,周二、周四在京杭運河集團,周三、周五在杭州汽輪集團。據他介紹,工作內容不僅是密切關注企業的財務報表,企業負責人的經營管理行為等也是監督的重點。
向國有企業派駐監事會,是杭州市加強對國有企業監督的一項措施。近年來,該市紀檢監察機關圍繞防控國有企業廉潔風險,採取一系列綜合配套措施,有效遏制腐敗現象發生。
強化外部監督
在杭州市紀委、監察局的推動下,杭州市先後向市屬16家國有企業派駐了監事會,實現了市屬國有企業外派監事會組織的全覆蓋。
外派監事會將企業董事和高管的履職情況,以及企業投資決策、重組改制、產權轉讓、清產核資、薪酬分配等情況作為監督檢查的重點,並對企業執行國資監管規定的情況進行有效監督。
「外派監事會的建立,有利於實現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的結合;有利於解決企業『內部人控制』問題,強化對企業的外部監督;有利於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杭州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羅悅明介紹說。
外派監事會成員的合理配置,還實現了外派監事會監督與紀檢監察、審計監督的無縫銜接。在遵循迴避原則的前提下,部分退居二線的市管領導幹部擔任外派監事會主席,其在任期內的行政關係、社保關係、工資關係等均保留在原單位,保持了相對獨立;企業紀委書記兼任外派監事會副主席,能夠把外派監事會的監督權與紀檢監察的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更加有效地防治國有企業腐敗問題。
2012年,杭州市各企業外派監事會通過約談、檢查等手段,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109個,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對企業改進管理、規範經營起到了積極作用。
整合監督資源
針對國有企業監督主體較多、各自為政、力量分散的情況,杭州市紀委、監察局著力推動企業外部與內部監督資源的整合。在企業內部,把外派監事會監督與紀檢監察、審計、工會監督有機結合,建立健全外派監事會工作與企業內部監督力量的聯動機制;在外部,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監督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常務副市長和市紀委書記牽頭,紀檢監察、審計、國資、財政、工商、外派監事會等單位為成員,以例會的形式加強溝通協調。
根據規定,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要主動研究國有企業監管中存在的問題;落實聯席會議議定事項,及時反饋工作完成情況;及時報送相關監督工作信息、調研報告、監管報告等材料;對國有企業行使監督職能時告知所在企業外派監事會,對外派監事會工作中需要協助的事項優先予以落實。
「通過整合監督力量,既可以對企業負責人的權力形成有效制衡,也可以幫助他們發現和解決容易忽視的問題,從而激發國有企業加強自我管理和廉潔風險防控的內在驅動力。」羅悅明說。
全程跟蹤監督
杭州市紀委、監察局調研發現,要有效防控國有企業廉潔風險,必須實現監管重心轉移,即從側重財務監督逐步轉移到突出過程監督。
杭州市國資委副主任沈立對此深有感觸:「只有加強對國有企業負責人整個履職行為,特別是決策行為的監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廉潔風險。」
國有企業「三重一大」制度執行情況,一直是監管的重點難點所在。因此,外派監事會在履職過程中,堅持日常監督常態化、專項檢查協作化、年度檢查重點化,將監督工作貫穿到企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方面和關鍵環節,全過程參與,避免監管環節缺失。
同時,杭州充分發揮國資系統紀檢監察組織作用,將紀檢監察監督融入企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2008年至2010年期間,杭州市重點企業杭氧集團廠房遷擴建改造項目被列為全程跟蹤監察重點項目。在為期兩年、總投資達20億元的工程建設中,市國資委紀工委和杭氧集團公司紀委直接參與近120個招投標項目的監督,並現場檢查工程建設情況。通過加強監管,杭氧集團實現了「工程保質保量,人員一個不倒」的目標。
(《今日浙江》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