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佳農業」辦公室內的展示架上,擺放著很多裝在瓶內或包裝袋的各種顏色的粗糧。與常規形狀的粗糧不同,在「米佳農業」的加工廠裡,紫薯、南瓜、山藥、蕎麥等粗糧改變了原有的形狀,它們被重新打破、破壁,利用凍幹技術重塑成大米或小米的形狀。這些如同「變形小金剛」似的粗糧,可以和大米同煮同熟。煮五分鐘、燜五分鐘,一鍋香氣撲鼻的粗糧粥就可以端上餐桌。
這就不得不提到「米佳農業」的創始人楊朝勳。楊朝勳通過做外企銷售總監、和創辦連鎖餐廳的經驗,深感粗糧細作大有可為。在他看來,消費者雖然都知道粗糧有豐富的營養,但因為各類粗糧熬煮時間大不相同,想吃一頓雜糧飯很麻煩,口感也不夠細膩,所以日常飲食中自然吃得就少。
2018年6月在「米佳農業」創辦初期,有幸入駐了吉林青年創業園。與很多創業者一樣,楊朝勳也考察了解過其他創業園區,而最終選中了「青字號」的吉林青年創業園。創業兩年來,吉林青年創業園見證了「米佳農業」生產研發、包裝設計甚至更新迭代,見證了「米佳農業」的成長史。楊朝勳說,作為一家初創企業能安心做研發,不被公司諸多繁瑣事務所累,是因為「背靠大樹好乘涼」。而他口中的大樹正是吉林青年創業園。
在吉林青年創業園,園區除了免租金、提供財稅、工商、法律等相關服務外,楊朝勳最看重的是園區可以增加企業的「曝光機會」。園區服務部門會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企業來園區講座,為創業者帶來實戰乾貨。此外,掌握相關諮詢的園區服務部門,主動邀請園內企業參加各類展銷會。同時,園內還有很多朝氣蓬勃、年輕有為的創業小夥伴。創業園提供的多重保障和創業氛圍,讓楊朝勳和團隊可以既放心又專心地做產品研發。
作為一家穀物深加工研髮型企業,「米佳農業」追求的目標是:「改善國人健康主食結構」「提高東北穀物經濟附加值」。吉林青年創業園相關負責人說,園區願意為有夢想、有創新、有責任的初創企業保駕護航,為東北經濟振興貢獻一己之力。
現在,「米佳農業」有兩家戰略合作種植基地,佔地面積5000畝;玉米收儲能力3萬噸。此外,該企業還建設有一家穀物深加工基地,複合米單條生產線年產量400噸,生產「吉品稻」系列產品在年產量4000噸以上。
楊朝勳介紹,企業堅持以農業為本、科技為刃的發展原則,與吉林農科院、白城農科院達成戰略合作,建立了國家級燕麥深加工研發實驗室。現在,「米佳農業」的研發、種植團隊由博士3人、碩士5人、本科以上學歷15人的團隊組成。
為提高東北穀物的經濟附加值,「米佳農業」從挑選綠色無汙染土地、種子,到生產加工過程中的零添加,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把控。楊朝勳介紹,把玉米、蕎麥、紫薯、南瓜等粗糧分別進行超微破壁粉碎,留取精華,再各自用純淨水攪拌,塑形烘乾成與大米或小米相似的形狀。
考慮到營養均衡和食用方便,楊朝勳在粗糧的搭配上下足了功夫。把粗糧與中醫藥相結合,研發了具有降血脂、緩解痛風、美容養顏等適用於不同類型人群的粗糧。
目前,「米佳農業」主打四類產品:大米和其他一種粗糧混合的「吉人品道稻」系列、五種穀物混合的小顆粒粥米、快熟米飯、多種穀物粉(可代替麵包糠)。這些粗糧品類就解決了粗糧口感差、營養難吸收、食用過程複雜等問題。
在產品包裝上,楊朝勳也通過多次嘗試,確定出品5斤一袋的小包裝,並且袋子上帶有可以擰開的蓋子。小包裝更適合年輕人,包裝袋上有蓋子倒米也更方便,楊朝勳說。
今年,在疫情影響下,諸多企業受到衝擊,「米佳農業」也不例外。「吉林青年創業園經常為我們雪中送炭。」楊朝勳說,創業園不僅幫他申請到了150萬元的貼息貸款,還送來了口罩、消毒液等保障性物資,確保公司能夠安全的復工復產。
此前,「米佳農業」的產品是在固定區域進行小範圍嘗試性銷售。楊朝勳說,今年下半年,「吉人品道稻」系列產品將大批量投放市場,秉承著「天然功夫米,新派養生稻」的健康理念,接受消費者的品鑑。
結
編輯|弓文亭(文雲)、王藝穎、陳佳樂(實習編輯)
審核|安 伯
出品單位|共青團吉林省委新媒體中心
點讚點在看,和團團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