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件一晃十年,日本還在推卸責任,當年事故真的難以避免?

2020-12-12 絕對軍視

根據11月初的報導,日本政府準備將一百多萬噸的因福島核事故產生的廢水排放進太平洋。在福島核事件爆發初始,還只是五級事故,可最終卻一步步演化成了和車諾比事件同一等級的七級核事故。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又是如何處理的?這其中有什麼經驗和教訓?我們來詳細剖析一下。

2011年三月十一日,日本爆發了九點一級的巨大地震,不過因為日本常年地震,因此福島第一核電站也進行了相應的安全措施,四個反應堆迅速停止工作。不過巨大的核反應不可能瞬間完全停止,反應堆內仍在釋放巨大的熱量。針對核反應堆這一特性,福島第一核電站裝置了數臺柴油發電機用以在反應堆關停時期驅動水冷系統給反應堆降溫,在地震後該系統迅速啟動,暫時穩住了局勢。

不過大地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地震64分鐘後高達十三米的海嘯撲向福島第一核電站,雖然核電站建有防波堤,但是其高度只夠防備5.7米高的海嘯,對這樣規模的海嘯束手無策。海水直接衝進反應堆,癱瘓了柴油發電機。福島第一核電站建於1971年,其反應堆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該反應堆本是用於內華達州的沙漠地帶,根本沒有考慮到大規模進水的情況,只因為競標失敗而出口給日本回本。而當時的日本政府也出於政治的需要,不考慮反應堆設計是否合適便照單全收,給後來的災難埋下了隱患。

巨大的海嘯襲擊了整個日本東岸

由於發電機被癱瘓,反應堆冷卻系統無法工作,反應堆的溫度迅速攀升,內部的水迅速蒸發,大量的水蒸氣擠壓反應堆外殼。若該外殼被水蒸氣漲破,空氣中的氧氣和反應堆內的氦氣在高溫條件下接觸,將會瞬間引發爆炸,產生的破壞將遠超車諾比事件。而且高溫使得大批放射性燃料熔毀,最終會熔穿反應堆外殼,大量的放射性物質直接進入土壤和地下水,汙染數千年都不會消散。因此,當務之急便是重新接上新的發電機,重啟冷卻系統。

可是海嘯兩個小時後,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擁有者東京電力公司才下達了將新的發電機送往核電站的命令。然而由於海嘯衝擊,癱瘓了交通,使得運送發電機的車輛無法抵達。接著當地的日本自衛隊準備空運發電機,但是卻沒有能夠吊起發電機的直升機,只能作罷。最後東北電力公司出動自家的發電車,從其他方向趕往核電站。然而由於冷卻系統的發電機是定製的,東北電力公司的發電機不匹配,無法工作。

海嘯後的福島核電站一角

到第二天,1號反應堆內部的壓力已經是安全標準的兩倍,核電站廠長決定釋放反應堆內部氣體洩壓。最終兩名核電站工作人員身著防護服前往一號反應堆手動洩壓,最終手動洩壓成功,大批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氣體被直接排了出去。而負責給2號機手動洩壓的核電站員工因為輻射過大沒有完成洩壓就跑了回來。

一號反應堆爆炸瞬間

儘管1號機成功洩壓,但是由於反應堆內部的水早就燒乾,產生了大量氦氣。洩壓不到一小時後,反應堆外殼被部分漲裂,引發了爆炸,直接掀翻了廠房的屋頂。爆炸的瞬間被當地媒體拍到,播出後引發了全日本的震動。直到這時,日本官方才開始重視起了這場巨大的事故,在這之前無人上報事故。

1號機剛剛炸完,3號機因備用電池耗盡,冷卻系統也開始失效,開始步1號機後塵,東電又命令員工手動洩壓,兩天後3號機也發生了氦氣爆炸。最糟糕的是2號機,1、3號機因為洩壓成功,所以只引發了小型爆炸,並沒有對反應堆的安全外殼造成重大破壞,而2號機卻沒能成功洩壓,因此情況最為危機。

爆炸後的三號機

在這關鍵時刻,東京電力居然下令所有工作人員撤出核電站,顯然是打算讓二號機自生自滅。不過一旦二號機爆炸,將會直接成為車諾比事件的翻版,如果爆炸牽連了其他五個反應堆,那麼大半個日本將會淪為廢土。因此日本政府駁回了東電的這一決定,但也沒有派出什麼像樣的援助人員。

不過由於二號機的外殼做工不好,使得反應堆內的氣體率先撐破了外殼的縫隙,這才沒有引發爆炸。但是大批的放射性氣體未經任何處理就被排放了出來,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

直到三月十七日,即事故發生六天後,日本消防隊和自衛隊才姍姍來遲,而此時1、3、4號反應堆廠房都已經發生了爆炸,在此之前只有50名東電員工在處理這場事故,這五十人後來也被成為"五十死士"。折騰了三天後,三月二十號,冷卻系統才重新被啟動。然而此時反應堆堆芯已經熔毀,自衛隊和消防隊只能不斷地向反應堆噴水降溫,防止外殼被熔毀,放射性物質滲透進土壤和地下水。

自衛隊在向反應堆噴水降溫

這些被淋到反應堆外殼的水帶走熱量的同時也附帶著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在事故最開始的三個月內,這些廢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被排進了大海,究竟排放了多少廢水至今仍無準確數據,後來在美國的強烈反對下,東電才將這些廢水統一裝入特製水桶中存放起來。隨後日本政府組織人手建築了類似於車諾比的石棺,封堵住了反應堆向空氣中排放的放射性氣體,福島核事故才暫時告一段落。

日本政府為福島核電站修築的"石棺"

相較於車諾比事件,福島核電站雖然發生了多次爆炸,但是只不過是反應堆外部發生了氣體爆炸,而反應堆本身沒有直接爆炸,因此整個事件中釋放出來的核輻射只有車諾比的十分之一。但是其反應堆已經完全熔毀,各類核燃料仍在在保護殼中進行不受控制的核反應。因此東電再次構築了一套循環水冷卻系統給外殼降溫,防止其被熔穿。這套系統每天至少產生一百多噸核廢水,這些廢水則直接被存儲在東電特製的水桶中被封存起來。至於反應堆內部的情況,由於沒有任何設備能扛住這樣巨大的輻射,因此至今無人知曉。

今年十一月初,東電宣稱由於存放核廢水的倉庫已經滿倉,因此將於2022年起將一百二十四萬噸含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水排向太平洋。而日本政府對東京電力的這一舉措不置可否,顯然是默認了。

存放核廢水的倉庫

相較於蘇聯出動了六十萬人前赴後繼地處理車諾比事件,日本在整個福島核事件中只出動了三四千人,在這期間東電一度準備放任反應堆自生自滅,而自衛隊也多次拒絕執行命令,在美國人的敦促下才勉強參與搶險工作。造成這種諷刺局面的不僅僅是民族性格的問題,國家的體制也是重要的因素。現在我國新增核電站的速度為每年8座,福島核電站作為發生時間最近、破壞最大的核事故,我們應該引以為戒,避免這種荒唐的局面發生在我們的土地上。

相關焦點

  • 日本福島核災食品專供中國人?日本人你的良心還安好嗎?
    >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造成的形象受損問題   可看看日本當地呢   人民群眾對東電的聲討   七年來都沒有停過!
  • 福島百萬噸級核汙水,是否只能排入大海?|東電公司|日本政府|福島縣...
    日本福島縣,一位老漁民一臉無奈地望著大海:「我們這些人的意見,根本就沒有人聽。」近日,日本或將決定將123萬噸放射性核汙水排入大海的消息,讓本就不景氣的日本東北地區漁業雪上加霜。而幾千公裡之外的中國,正在一家進口超市選購海產品的顧客表示,如果排放方案最終敲定,那麼她在日後購物時會儘量避免吃來自日本的海鮮。
  • 鄭雲龍話劇演出,出了舞臺事故導致受傷,戲劇官方發文推卸責任?
    隨後鄭雲龍相關分享博也在社交平臺發布動態,說是因為舞臺設備出現事故,說鄭雲龍沒事,請大家稍安勿躁。具體情況為腳踝受傷,排除骨折可能,腫脹比較嚴重,正在接受冰敷和針灸治療。鄭雲龍不想讓粉絲們失望,還在與劇組溝通,希望能照常完成今晚的演出。
  • 福島核災難喚醒日本藝術家進入封鎖核電站拍片
    核事故發生後,他們花了不少時間溜進嚴密封鎖的事故地點拍攝他們的作品,對事故留下的影響進行了大量深入的思考。在日本,很少有人跟穿制服的人過不去。水野先生是藝術家六人組ChimPom的成員,這六名藝術家幾乎都是自學成材。核事故發生後,他們花了不少時間溜進嚴密封鎖的事故地點拍攝他們的作品,對事故留下的影響進行了大量深入的思考。他們曾經兩次潛入禁地,以第一核電站為背景進行拍攝,製作了極為大膽的視頻和攝影作品。
  • 日本終於承認了!福島核輻射會致癌
    日本政府日前首次承認福島核事故導致了癌症病例。有分析認為,承認核電站事故導致癌症或將引發針對負責福島第一核電站運行的東京電力公司以及針對日本政府的大規模法律行動。日本政府從最開始就低估了核洩漏的危害。今後可能會有更多的癌症病例出現。日本厚生勞動省20日證實,福島第一核電站一名工人罹患白血病與遭受輻射有關。
  • 釋新聞|百萬噸福島核汙水排放入海意味著什麼?
    「要問我的意見,真的很難說,其實我們餐館並不採購本地產的魚類和海鮮,對我而言沒有太大影響。不過假使廢水的輻射值過高,那我還是會擔心附近漁民損失會很大。」日本全國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近日向政府表示堅決反對,認為核汙水入海這將導致漁業「風評被害」,使消費者更加抗拒災區食品。日本首相菅義偉21日就此事表示:「不能一直拖而不決,希望儘快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 日本福島核電事故一周年後,日本於上月初宣布核電站全部停運,前...
    安全系統設計始終無法應對新威脅,福島事故在設計者眼中曾被認定是絕無可能發生的 現在世界範圍內核電站主要採用1950—1960年代設計開發、1970-1990年代開始運轉的第二代反應堆。三十年前核電站建造商就吹噓:「第二代反應堆有被動安全系統設計,本質上不會引發災難」。
  • 福島50死士:日本災難片,回顧日本核洩漏事件!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福島50死士》是一部日本災難片,影片根據門田隆將的紀實文學小說《福島核事故真相》改編,真實記錄了震驚世界的「311福島五十死士」的故事。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日本北部突然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9.0級大地震,震源在距離陸地130公裡左右的太平洋,位於福島縣海濱的第一核電站。頻頻發出強震的警報,站內立馬疏散工作人員到戶外,面對1號2號機接連急停,當日值班主任伊崎冷靜指揮讓控制棒全數插入。
  • 日本補貼搬到福島核電站家庭12萬 福島核汙染處理的怎麼樣了現在有...
    日本補貼搬到福島核電站家庭12萬 福島核汙染處理的怎麼樣了現在有人住嗎時間:2020-12-15 18:55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補貼搬到福島核電站家庭12萬 福島核汙染處理的怎麼樣了現在有人住嗎 隨著時光的流逝,福島核電站的事件漸漸的被淡忘了,近日,日本補貼搬到福島核電站家庭
  • 核汙染上天入地下海 福島堪比車諾比
    2011年3月27日福島核電站:多機組積水問題嚴重附近海水放射物濃度上升這張3月23日拍攝的照片顯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冒出白煙。新華社\路透社  令全世界揪心的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還在接連不斷地傳出更多壞消息。  為避免受損燃料棒高溫擴散出更多的放射性物質,必須實施降溫。冷卻裝置受損無法啟動,只能採取原始的注入海水和淡水方法降溫。注水作業產生大量輻射超標的廢水,廢水不處理,影響供電恢復冷卻裝置。過量廢水需要找地方臨時儲藏。
  • 美國和日本互相推卸責任,這一次,臺灣決不妥協?
    民進黨當局為了抱緊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大腿,不惜犧牲島內民眾的利益。雖然蔡英文態度殷切,但換來的卻並不是等值的利益。最近,臺灣又發生了幾起「翻車」事故,打臉蔡英文等人。 在進行試營運之前,臺中輕軌綠線曾經歷了長達30年的規劃,但最近發生的列車異常事件屬於「重大故障」,連接器軸心斷裂將導致嚴重的交通事故。
  • 因福島核事故曾考慮讓明仁天皇避難?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腦子裡想過...
    【環球網報導】據日本共同社當地時間30日援引日本前政府官員說法,早在2011年3月11日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後不久,當時的菅直人政府曾詢問過讓明仁天皇等暫時避難至其他地方。對此,前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接受共同社採訪時表示,「腦子裡想過,這是事實」 。
  • 3月11日:福島核電站洩漏
    2000年——江西萍鄉發生煙花爆竹爆炸事故,造成33人死亡。  2001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舉行。  2003年——胡錦濤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臺灣代表團審議。  2004年--西班牙發生恐怖事件:在早晨上班的高峰期,西班牙首都馬德裡3個火車站以及附近地區連續發生10餘起爆炸。
  • 天津市長:對天津爆炸事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今天下午4點,召開的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第十次新聞發布會上,天津代理市委書記、市長黃興國參加發布會,介紹事故救援處置情況。另外出席發布會的還有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宗國英,天津市副市長何樹山,天津市環保局局長溫武瑞。
  • 搬到福島核電站附近一家獎勵12萬人民幣,日本網友:請首相一家人搬...
    據日本《讀賣新聞》13日報導,日本政府決定從2021年夏天開始,為搬到福島核電站周邊的家庭發放2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5萬元)的補貼。該措施在日本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吐槽稱,「這金額還不至於讓我冒生命危險」「請首相一家人搬過去」。
  • 日本福島傳來巨大爆炸聲,親歷者講述可怕一幕:像是雷劈了下來
    眾所周知,提起日本福島,外界大多數首先會想起震驚世界的「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近日,日本福島再次傳來巨大的爆炸聲,慶幸的是此次爆炸事故的嚴重性低於「核洩漏」,但不幸的是,該起爆炸事故造成了十餘人傷亡,事故親歷者在講述這可怕的一幕時,將其形容成:像是雷劈下來一樣。
  • 日本福島核輻射過了9年,野豬竟變巨型野獸,獵殺場面太嚇人!
    日本福島核輻射過了9年,野豬竟變巨型野獸,獵殺場面太嚇人! 核輻射是一種傷害力極強的超微粒子,日本的福島就發生過核輻射的事故,由於當時的日本遭遇了9級大地震,地震帶來的震感致使福島第一核電站一系列的設備損毀,從而導致了輻射釋放。
  • 福島核廢水快裝不下了,日本打算排入大海,或可借我國一技術處理
    近日,根據外國媒體報導,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9月1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東京電力公司將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將毀壞的福島核電站帶有放射性的水直接排入太平洋。早在一年之前,局座張召忠就評論道:福島核汙水直接排入大海,日本人 「耿直」的讓人害怕。
  • 他們背井離鄉來到日本,卻被騙到福島「除染」,成了「核電站奴隸」
    作者:鹿溪 來源:世界華人周刊(ID:wcweekly)到今年3月11日,距日本福島核洩露事故發生,已經過去了整整7年。2011年3月14日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反應堆爆炸後冒著濃煙。
  • 日本再次面臨重大危機,世界各國坐臥不安,這次還是核電站
    人民日報1月13日報導稱,當地時間12日,日本濱岡核電站的運營方、日本中部電力公司表示,前不久濱岡核電站1號機組發生了比較嚴重的漏水事故,而且洩露總量多達110噸。為了避免外界擔憂,日本媒體還專門報導稱,洩露的水屬於消防用水,沒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