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1月初的報導,日本政府準備將一百多萬噸的因福島核事故產生的廢水排放進太平洋。在福島核事件爆發初始,還只是五級事故,可最終卻一步步演化成了和車諾比事件同一等級的七級核事故。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又是如何處理的?這其中有什麼經驗和教訓?我們來詳細剖析一下。
2011年三月十一日,日本爆發了九點一級的巨大地震,不過因為日本常年地震,因此福島第一核電站也進行了相應的安全措施,四個反應堆迅速停止工作。不過巨大的核反應不可能瞬間完全停止,反應堆內仍在釋放巨大的熱量。針對核反應堆這一特性,福島第一核電站裝置了數臺柴油發電機用以在反應堆關停時期驅動水冷系統給反應堆降溫,在地震後該系統迅速啟動,暫時穩住了局勢。
不過大地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地震64分鐘後高達十三米的海嘯撲向福島第一核電站,雖然核電站建有防波堤,但是其高度只夠防備5.7米高的海嘯,對這樣規模的海嘯束手無策。海水直接衝進反應堆,癱瘓了柴油發電機。福島第一核電站建於1971年,其反應堆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該反應堆本是用於內華達州的沙漠地帶,根本沒有考慮到大規模進水的情況,只因為競標失敗而出口給日本回本。而當時的日本政府也出於政治的需要,不考慮反應堆設計是否合適便照單全收,給後來的災難埋下了隱患。
由於發電機被癱瘓,反應堆冷卻系統無法工作,反應堆的溫度迅速攀升,內部的水迅速蒸發,大量的水蒸氣擠壓反應堆外殼。若該外殼被水蒸氣漲破,空氣中的氧氣和反應堆內的氦氣在高溫條件下接觸,將會瞬間引發爆炸,產生的破壞將遠超車諾比事件。而且高溫使得大批放射性燃料熔毀,最終會熔穿反應堆外殼,大量的放射性物質直接進入土壤和地下水,汙染數千年都不會消散。因此,當務之急便是重新接上新的發電機,重啟冷卻系統。
可是海嘯兩個小時後,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擁有者東京電力公司才下達了將新的發電機送往核電站的命令。然而由於海嘯衝擊,癱瘓了交通,使得運送發電機的車輛無法抵達。接著當地的日本自衛隊準備空運發電機,但是卻沒有能夠吊起發電機的直升機,只能作罷。最後東北電力公司出動自家的發電車,從其他方向趕往核電站。然而由於冷卻系統的發電機是定製的,東北電力公司的發電機不匹配,無法工作。
到第二天,1號反應堆內部的壓力已經是安全標準的兩倍,核電站廠長決定釋放反應堆內部氣體洩壓。最終兩名核電站工作人員身著防護服前往一號反應堆手動洩壓,最終手動洩壓成功,大批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氣體被直接排了出去。而負責給2號機手動洩壓的核電站員工因為輻射過大沒有完成洩壓就跑了回來。
儘管1號機成功洩壓,但是由於反應堆內部的水早就燒乾,產生了大量氦氣。洩壓不到一小時後,反應堆外殼被部分漲裂,引發了爆炸,直接掀翻了廠房的屋頂。爆炸的瞬間被當地媒體拍到,播出後引發了全日本的震動。直到這時,日本官方才開始重視起了這場巨大的事故,在這之前無人上報事故。
1號機剛剛炸完,3號機因備用電池耗盡,冷卻系統也開始失效,開始步1號機後塵,東電又命令員工手動洩壓,兩天後3號機也發生了氦氣爆炸。最糟糕的是2號機,1、3號機因為洩壓成功,所以只引發了小型爆炸,並沒有對反應堆的安全外殼造成重大破壞,而2號機卻沒能成功洩壓,因此情況最為危機。
在這關鍵時刻,東京電力居然下令所有工作人員撤出核電站,顯然是打算讓二號機自生自滅。不過一旦二號機爆炸,將會直接成為車諾比事件的翻版,如果爆炸牽連了其他五個反應堆,那麼大半個日本將會淪為廢土。因此日本政府駁回了東電的這一決定,但也沒有派出什麼像樣的援助人員。
不過由於二號機的外殼做工不好,使得反應堆內的氣體率先撐破了外殼的縫隙,這才沒有引發爆炸。但是大批的放射性氣體未經任何處理就被排放了出來,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
直到三月十七日,即事故發生六天後,日本消防隊和自衛隊才姍姍來遲,而此時1、3、4號反應堆廠房都已經發生了爆炸,在此之前只有50名東電員工在處理這場事故,這五十人後來也被成為"五十死士"。折騰了三天後,三月二十號,冷卻系統才重新被啟動。然而此時反應堆堆芯已經熔毀,自衛隊和消防隊只能不斷地向反應堆噴水降溫,防止外殼被熔毀,放射性物質滲透進土壤和地下水。
這些被淋到反應堆外殼的水帶走熱量的同時也附帶著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在事故最開始的三個月內,這些廢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被排進了大海,究竟排放了多少廢水至今仍無準確數據,後來在美國的強烈反對下,東電才將這些廢水統一裝入特製水桶中存放起來。隨後日本政府組織人手建築了類似於車諾比的石棺,封堵住了反應堆向空氣中排放的放射性氣體,福島核事故才暫時告一段落。
相較於車諾比事件,福島核電站雖然發生了多次爆炸,但是只不過是反應堆外部發生了氣體爆炸,而反應堆本身沒有直接爆炸,因此整個事件中釋放出來的核輻射只有車諾比的十分之一。但是其反應堆已經完全熔毀,各類核燃料仍在在保護殼中進行不受控制的核反應。因此東電再次構築了一套循環水冷卻系統給外殼降溫,防止其被熔穿。這套系統每天至少產生一百多噸核廢水,這些廢水則直接被存儲在東電特製的水桶中被封存起來。至於反應堆內部的情況,由於沒有任何設備能扛住這樣巨大的輻射,因此至今無人知曉。
今年十一月初,東電宣稱由於存放核廢水的倉庫已經滿倉,因此將於2022年起將一百二十四萬噸含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水排向太平洋。而日本政府對東京電力的這一舉措不置可否,顯然是默認了。
相較於蘇聯出動了六十萬人前赴後繼地處理車諾比事件,日本在整個福島核事件中只出動了三四千人,在這期間東電一度準備放任反應堆自生自滅,而自衛隊也多次拒絕執行命令,在美國人的敦促下才勉強參與搶險工作。造成這種諷刺局面的不僅僅是民族性格的問題,國家的體制也是重要的因素。現在我國新增核電站的速度為每年8座,福島核電站作為發生時間最近、破壞最大的核事故,我們應該引以為戒,避免這種荒唐的局面發生在我們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