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豪通訊員 羅瑞嫻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並沒有阻擋廣州南沙的發展勢頭:今年前三季度,南沙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90億元,同比增長4.2%,增速全市第一,新設企業2.7萬家,新引進11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集中動工籤約193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額近4500億元,經濟發展韌性盡顯。
近年來,南沙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協同推進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三區一中心」建設,初步形成高質量發展態勢。從2016至2019年,南沙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稅收總額、進出口總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預計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近日,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盧一先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南沙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雙區」建設、「雙城」聯動重大機遇,加快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提升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功能,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節點,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積極構建全鏈條創新發展體系
羊城晚報: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南沙在創新發展方面該如何做?
盧一先:這句話充分凸顯了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支撐引領作用。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將建設創新型城市擺在突出位置,謀劃建設南沙科學城,推進創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完全符合中央決策部署,完全符合廣州發展實際。
南沙將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構建科學發現、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全鏈條創新發展體系,建設大灣區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現代產業新高地。
一是高標準建設南沙科學城,加快推進中科院明珠科學園、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構建「1+1+3+N」創新體系,著力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二是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創平臺,推動人工智慧、海洋經濟、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發展;
三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數字政府建設,推動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升級;四是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吸引海內外各類人才集聚。
打造廣深聯動發展先行示範區
羊城晚報: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對南沙發展有什麼啟示?
盧一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為南沙新區自貿區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南沙毗鄰深圳,同樣肩負著改革開放探路先行的使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們倍受鼓舞、倍感振奮,為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推動南沙在新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再出發注入了強大動力。
南沙將在更高起點推進自貿區制度創新,全面對標對表深圳綜合改革試點舉措,爭取更大改革自主權,深化商事登記確認制、全球溯源體系等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強化改革系統集成,率先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精心策劃推進粵港深度合作園建設,以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關鍵,深化與港澳全面合作,營造與港澳趨同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環境。
強化國際航運樞紐功能,用好用足綜合保稅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等政策優勢,學習借鑑海南自貿港、上海臨港新片區等地開放創新舉措,做大做強保稅研發、融資租賃、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打造新型國際貿易樞紐。積極籌建廣州期貨交易所、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建設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
南沙是廣深兩大中心城市深化合作的橋頭堡,將落實廣深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和專項合作協議,強化與深圳前海等周邊區域全方位合作,打造廣深「雙城」聯動發展先行示範區。
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示範區
羊城晚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南沙如何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示範區?
盧一先:近年來,南沙著力塑造城市功能品質新優勢,加快建設綠色智慧宜居廣州城市副中心。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按「生態優先、民生為本、文化為魂」的原則,高品質高起點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示範區。
堅持生態優先。2020年以來,南沙拆違見效,亮點突出。在全面拆違基礎上,通過截汙控源、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清水補給、水岸線管理、入河排汙口整治六大方面等綜合手段,全域消除黑臭河湧。建成17.5公裡濱海碧道,主要大氣汙染物指標大幅下降,生態環境更加宜居。鄉村振興紮實推進,南沙街深灣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區,明珠現代都市農業實驗園、種業小鎮項目建設初見成效,劉少軍院士工作室、廣州水產種業創新中心籤約落地。
堅持民生為本。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南沙正不斷提高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當前,地鐵18號線建設順利推進,深江鐵路(南沙段)、南中高速動工建設,明珠灣大橋主橋實現邊跨合龍,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投入使用,南沙港鐵路西江特大橋合龍,以南沙為核心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加快形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封頂,廣州二中南沙天元學校、廣大附中南沙實驗學校、灣區實驗學校、啟慧學校等四所學校投入使用。
堅持文化為魂。南沙深度挖掘本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非遺資源,按照區域、人文、民俗、地理四個緯度,構建了「嶺南文化」「水鄉文化」「媽祖文化」「海洋文化」四大文化脈絡,對地區文化基因進行解碼,堅定文化自信。同時通過加強文化軟實力,厚植南沙城市品牌高度和價值力,助力人文灣區建設。目前,南沙正積極推動廣州加快建設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和嶺南文化中心區,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倩
審籤 | 謝哲
實習生 | 趙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