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淇與張愛玲:張愛玲的出版史

2020-12-17 騰訊網

[導讀]張愛玲真正穩定下來,始於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與皇冠出版社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繼《怨女》後,《惘然記》1968年又在《皇冠》雜誌連載。《惘然記》根據《十八春》改寫,後來改題為《半生緣。

張愛玲1979年5月將自己的《半生緣》一書籤贈給著名劇作家姚克(姚莘農)先生。

張愛玲在上海出道時四處投稿,不願受制於某個出版社,但下半生卻與臺灣皇冠出版社結下了不解緣,為什麼?

美國失意,港臺不順

1952年,張愛玲移居香港,供職於美國新聞處。在香港期間,她出版了《秧歌》和《赤地之戀》。她當時沒什麼關係網,出版主要靠美國新聞處,她未必滿意,例如天風版的《赤地之戀》校對很差,出書後也未認真推銷。關於這兩本書的出版,我之前已討論過,現在沒必要重複。1955年底,她離開香港,移居美國,希望在當地文壇大展拳腳。

跟她在上海時期不同,張愛玲在美國出版界沒有一些穩定的合作夥伴,主要靠代理人到處兜售,有時也靠朋友推薦。可惜當時美國的出版社,對以中國為題材的小說有一套跟張愛玲很不同的審美觀,她的心血多數乏人問津,像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寫的英文作品《雷峰塔》、《易經》和《少帥》,全都石沉大海。對比起她上海出道時,周瘦鵑一讀《沉香屑·第一爐香》便擊節讚賞,之後每次自薦都百發百中,不難想像她有多失意。美國的寫作事業不順,生計也受影響,她不得不更倚重中文市場。

但她人在異鄉,在香港、臺灣發表文章沒有門路,我爸爸宋淇就充當她的中間人,夏志清也是,但溝通上卻出過不少混亂,如1966年《怨女》便幾乎鬧出「雙胞案」。1965年,臺灣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鑫濤在香港見過我爸爸,爸爸向他推薦了張愛玲。同年底,張愛玲把《怨女》中文稿寄來,本打算由我爸爸跟香港《星島晚報》和臺北《皇冠》雜誌接洽連載。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稿子寄出後,我爸爸沒有確認收到,也沒提及連載,張愛玲便以為稿子一定丟了。其間她又不斷修改《怨女》。

1966年,臺灣《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的王鼎鈞又跟張愛玲接洽連載《怨女》,想不到就在這時候,那份本來以為是丟了的《怨女》稿子,卻忽然在《星島晚報》和《皇冠》連載起來。這令張愛玲很懊惱,一來是因為刊出的依然是她未修改的版本,二來是《徵信》可能會誤會她出爾反爾。

由於當時我爸爸的信沒存副本,誤會始末已無從稽考。我只能說,由於她沒有一兩個固定合作的出版社,她經常不知道究竟哪裡會連載她的作品,哪裡又會出版單行本,就這樣,她本人和我爸爸便往往要浪費很多時間寫信跟人澄清誤會。

與皇冠建立穩定關係

張愛玲真正穩定下來,始於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與皇冠出版社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繼《怨女》後,《惘然記》1968年又在《皇冠》雜誌連載。《惘然記》根據《十八春》改寫,後來改題為《半生緣》,它出版背後也有個小風波。

1967年,張愛玲還不肯定《惘然記》是應該給《皇冠》抑或《徵信》發表,因為根據張愛玲的信上所記,平鑫濤當初只說會「考慮」在《皇冠》連載,一切也不肯定,於是她便同時跟《徵信》的王鼎鈞接洽。我爸爸剛巧那會要動手術,他希望手術後設法安排《惘然記》在港、臺同時出版。張愛玲不想他太操心,打算把《惘然記》直接寄給王鼎鈞了事,王鼎鈞也以為張愛玲答允了,把消息傳出去。如果《惘然記》給了《徵信》,她跟皇冠的關係也許就要改寫。

但最後發現這又是一場誤會:我爸爸一直屬意由《皇冠》連載,也許已有協議,只因為開刀而延後決定,但張愛玲當時卻「惘然」不知,以為在《皇冠》發表無望,結果又要各方面寫信解釋。誤會澄清後,《惘然記》也順利在1968年的《皇冠》連載。

同年,皇冠出版社為她出版了一套「全集」,總算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秧歌》是皇冠替張愛玲出版的的第一本書,接下來有《怨女》、《流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和《半生緣》。《怨女》單行本依照張愛玲修訂後的稿子出版,正因為我之前提過的溝通誤會,單行本才會跟連載本不同。關於《半生緣》,還有件鮮為人知的事,也不妨在這裡順便講講。

全集排好後,張愛玲很後悔把小說改名《半生緣》,為什麼呢?她在1968年給我爸爸寫信說:「《惘然記》改名《半生緣》(有點像冠生園),題目寄去已經來不及了(我去年秋天曾經去信說改回《十八春》名字)。」冠生園是老字號,專營糖果、蜂製品,1934年它在「上海大世界」舉辦月餅展覽會,邀紅星胡蝶做代言人,廣告口號當時家喻戶曉:「唯中國有此明星,唯冠生園有此月餅」。

張愛玲與皇冠為什麼會建立合作關係?

張愛玲與皇冠之所以搭擋,其實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是從皇冠的角度看:皇冠選擇一位作家,一定要考慮其市場價值、對品牌的影響等。張愛玲在上海淪陷區成名,但她之後怎樣在港臺建立名聲?夏志清在196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國現代小說史(1917—1957)》擔當了很重要的角色。這部書把張愛玲和錢鍾書的地位抬得很高,可從介紹作家的篇幅看出來:魯迅有26頁,茅盾15頁,巴金20頁,張愛玲43頁,錢鍾書59頁……夏志清在臺灣文壇頗有地位,大家看了他的書,都想方設法要找張愛玲的小說來「朝拜」一下。夏志清的哥哥夏濟安在臺灣有很多學生,如白先勇、陳若曦等,也承認受到張愛玲影響,甚至很推崇她。但當時要找張愛玲的書比較困難,偶爾才能找到她以前在上海出版的小說集。

皇冠文化集團成立於1954年,最初從《皇冠》雜誌開始,到今日已發展成大企業,但在上世紀60年代,皇冠並不是很大的出版社。1963年,皇冠出版瓊瑤《窗外》,讀者大部分是女青年,出版社需要為自己升級,出版些嚴肅文學。張愛玲有三點優勢:她有一批隱藏的粉絲;受到學術界的推崇;有大批舊作只需排版就可出書。於是在1968年,皇冠一下子就為張愛玲出版了5本書,正式確立了彼此的合作關係。

張愛玲當時出版的書有兩種情況:一是先在報紙(如《聯合報》或《中國時報》)和《皇冠》雜誌同時連載,再由皇冠出書;二是把在報紙雜誌刊出的短篇結集,再由皇冠出版。皇冠與張愛玲合作的方式是:一份合同一本書。因為獲得了張愛玲的版權,皇冠變成很重要的出版社,不但張愛玲的書本身暢銷,到後來,也是她令《皇冠》雜誌更受歡迎。那時候,《皇冠》在香港街上的書報攤也有售,但總是很快賣清,我們要靠空運過來才能讀到。

從張愛玲的角度來看,她又為什麼要選擇皇冠呢?我認為有四個理由:首先是皇冠給張愛玲的條件很好。1967年,皇冠給她的版稅是10%,後來提升到15%,跟平鑫濤太太瓊瑤一樣。1978年,張愛玲寫信給夏志清說:「皇冠給的稿費比別處多」,到1983年她又寫道:「這些年來皇冠每半年版稅總有2000美元,有時候加倍,是我唯一的固定收入。」另外以《小團圓》為例,在70年代,皇冠儘管不知道她寫什麼內容,還是先給她一萬美元作定金,可見她很受重視。

第二,由一個出版社獨家打理她的出版事務會較有效率,至少不會再發生之前《怨女》鬧雙胞或《惘然記》一稿兩投的誤會,要發表什麼作品也有門路。第三,張愛玲跟皇冠有交情,平鑫濤雖從未見過張愛玲,但也能靠書信維繫幾十年友情,他從友人處得悉張愛玲對胡蘭成、弟弟張子靜不滿,便堅決不出兩人的書,正是這種原因,皇冠贏得了張愛玲的尊重。第四,張愛玲需要皇冠去交涉處理版權的問題,例如唐文標事件、《赤地之戀》的出版,都由皇冠全力跟進。

版權風波

關於《赤地之戀》的事,我兩個月前已經講過,不必複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慧龍,當時還有遠景出版社的沈登恩打過《赤地之戀》主意,卻鬧了個大笑話──遠景為了拿《赤地之戀》的版權,居然用胡蘭成來博她好感,結果張愛玲來信給我爸爸說:

「臺灣有個新開的遠景出版社沈登恩寫信來,我早已回掉了,又來信說出版胡蘭成的《山河歲月》,叫我寫序,又要替我出書,『蘭成先生可以代寫篇序。』我先一直沒理,只把遠景此後寄來的書原包退回去。昨天又收到沈登恩的信,附寄胡蘭成在中國時報上的《人子》書評,說還要評《談看書》。我實在忍無可忍,把以前寄來的書也都寄還,回信告訴他『非常抱歉,不擬委託貴社出書。』」

至於唐文標,據說他為了發掘張愛玲舊作,「足跡幾乎遍及諸大洲自由世界各大學圖書館」。他利用這些舊作,未經作者授權,先後在1982年出版了《張愛玲卷》(遠景),1984年又出版《張愛玲資料大全集》(時報)。原來根據臺灣法律,一個在生的作者需要自己註冊才能擁有版權。張愛玲對自己很多舊作沒有多大印象,也沒註冊,讓別人有隙可乘。張愛玲曾來信告訴我爸爸:「(水晶)遊太魯閣遇見唐文標,告訴他說我對《張愛玲卷》事『非常憤怒』,唐氣得立刻『拂袖而去。』」可見唐文標絕不覺得自己有問題。

到《大全集》出版後,張愛玲很生氣,便委託皇冠告唐文標侵權。經過多番周旋,時報出版社終決定停止發行《大全集》。1985年6月,時報通知唐文標,說倉庫還有400本書,要他自己回收,否則銷毀。唐文標便只好親自把數百本書搬上樓,他患鼻咽癌多年,懷疑傷口承受不住重力,出血不止,第二日便去世了。有人便因此說:「唉,唐文標,愛死了張愛玲!」實情如何,現已無從稽考。

香港的出版情況

皇冠出版社的書可以發行到全世界,所以我在美國也買得到皇冠的書。香港雖然是一個小市場,卻另有一間皇冠出版社。香港的是分社,臺灣皇冠管的是大方向,日常營運不管。張愛玲一些書有香港皇冠、臺灣皇冠兩個版本,只是封面、紙質和印數不同,內容則一樣。為什麼有兩個版本?因為香港會挑銷量較好的作品自己印,省掉運費,而臺灣則統統也印,於是有些書便出現兩個版本。像《紅樓夢魘》,銷量不算好,就會先在臺灣印好,再運來香港銷售。

香港與臺灣的銷售情況不同,從書店已能看出。香港書店很少會有齊18本張愛玲的書,兩個理由:一是某些書太好賣,斷貨了,其次是部分書很少人看,不進。有時一本書四年才賣完。又例如香港機場有14間書店,屬同一個集團,它們只會進四五本張愛玲的書,除了最暢銷的《小團圓》、《色·戒》、《半生緣》等,還會出現在臺灣未必熱銷的《秧歌》和《赤地之戀》,因為這兩本書在大陸還沒有發行,所以有些大陸旅客會購買,並一次買多本送人。這從側面反映出香港最好賣的張愛玲作品是什麼。

張愛玲逝世後

張愛玲在生時,版權都由皇冠代理,那她身後呢?她在1995年逝世,我爸爸媽媽成為了她的遺產繼承人,他們跟皇冠籤了合同,以皇冠出版社為張愛玲作品的唯一全球代理。到我爸爸媽媽相繼去世後,我和我姐姐也籤了同類的合同,所以直到今天,皇冠依然是張愛玲作品的唯一全球代理。

但到2046年1月1日,即她死後50年,她的作品便屬於公共財產,宋家也不會再擁有她的版權,所以皇冠的代理就只有這幾十年。由她逝世開始,不少外國出版社都紛紛出她的外語譯本,皇冠便專門委派了一個外語版經紀幫她處理。另外皇冠還要負責電影、電視、話劇改編的版權事務。一般來說,其他出版社不會願意也沒有能力替作者做這種事,但皇冠卻出於交情而肯這樣做。

張愛玲沒有在《小團圓》影射過平鑫濤夫婦,但對於他們的看法,可以在她給我爸爸的信中找到,從中可以看出,她是真心尊重平鑫濤的,這也說明了他們為什麼能合作多年:「瓊瑤平鑫濤真是一對奇人,兩人是a w hole industry(一整個行業),真可佩服。我覺得瓊瑤的好處在深得上一代的英文暢銷小說的神髓,而合中國之情。我總是一面看一面不由自主自動地譯成英文:『我打賭你……謝上帝!』」

相關焦點

  • 《宋家客廳》披露宋淇與張愛玲往事 破解大量疑團
    下周一,《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一書將在北京首發,該書是宋以朗圍繞其父宋淇撰寫的一部傳記。書中涉及的大量細節不僅還原了宋淇的一生,披露了他與錢鍾書、張愛玲、傅雷、吳興華等一代文化人的相知相惜,破解了不少疑團和誤解,也構建了一部「細節文化史」,使讀者可以看到20世紀華語文學、翻譯、電影和大時代的一個側影。   對影迷來說,宋淇是香港國語電影業的先鋒;對張迷而言,他是張愛玲的好友兼顧問,多年來協助她寫作和出書;在紅學領域,他是最早提倡以文本為先的紅學家之一。
  • 張愛玲為什麼把遺產留給宋淇? 原因讓人感動落淚
    童年不幸,親情冷漠張愛玲四歲時,父母離異,母親離家遠到英國生活,而張愛玲自小與父親生活。可是父親不曾給予張愛玲應得的父愛,還曾多次揚言要用手槍打死張愛玲,也因為她多次與自己後娶的妻子產生矛盾便對她拳打腳踢。
  • 宋淇與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解密
    張愛玲用它充當題目,意思是很清楚的。談張愛玲的出版史,不能略過《同學少年都不賤》(下面除引文外,一律簡稱《同》)。這部中篇小說寫於上世紀70年代,張愛玲生前沒有發表。2004年是臺灣皇冠出版社的50周年,為隆重其事,這年便出版了《同》的繁體本。這兩萬多字的小說不是以單行本發行,而是連同之前沒有被收在《張愛玲全集》的四篇譯作及兩篇散文一起結集,總計近8萬字,仍以《同學少年都不賤》之名出版。
  • 張愛玲的文學演講少有人在意講了什麼
    原標題:張愛玲的文學演講少有人在意講了什麼 宋淇之子宋以朗與讀者交流。鐵葫蘆供圖 上世紀50年代,宋淇夫婦帶張愛玲到香港蘭心照相館拍攝了這張著名的照片。   張愛玲文學遺產繼承人、翻譯家宋以朗近日攜新書《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來京與讀者交流。該書記錄了宋家與張愛玲、錢鍾書、傅雷、吳興華、夏志清等好友的交往過程,其中關於張愛玲的篇幅佔去三分之一。宋以朗透露,他準備發表一篇上世紀60年代張愛玲在大學演講的文章,而演講內容此前沒太有人在意。   誰是宋淇夫婦?
  • 宋淇之子:張愛玲並非我父親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張愛玲不是我父親的唯一好友  宋淇,這是一個在文學界與張愛玲緊密相連的名字。張愛玲生前,視他為知己好友;張愛玲去世後,將遺產留給了他和他的妻子保管,如果不是他,《小團圓》《雷峰塔》《少帥》等作品恐怕難以重見天日。
  • 張愛玲700封書信公開:見證與宋淇40年友誼,姑父曾勸她回國
    宋以朗先生表示,將在張愛玲百歲誕辰之日公開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40年間全部書信集,計有60多萬字,逾700封書信。因此除了談論文學外,他們的通信更多談到張愛玲版稅的運作情況,宋淇給張愛玲買過美元和日元的各種理財產品,以不斷增加她的收入。
  • 1995年張愛玲留下遺囑:「版稅和270萬財產都給宋淇夫婦」
    張愛玲生性孤僻,年紀越大,她的好朋友越來越少。1955年當她決意只身前往美國時,唯一來送別她的朋友,只有宋淇夫婦。其他人去美國,要麼是投靠親戚;要麼是出國留學,為了奔一個好的前程;要麼是嚮往漂亮國的花花世界,想在那裡留下來。而張愛玲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美國,她人生的三處驛站,偏偏卻沒有任何一個人在原地等她。
  • 《張愛玲私語錄》
    張愛玲 宋淇 宋鄺文美 著   宋以朗 編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1年6月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以其與張愛玲的深厚淵源、手邊保存大量珍貴書信手稿筆記等背景,將張愛玲一生摯友宋淇、宋鄺文美為張愛玲書寫、整理之《我所認識的張愛玲》、《私語張愛玲》,以及《張愛玲語錄》重新整編,並首度公開張與宋淇夫婦長達四十年的三百多封書信選錄。
  • 張愛玲《小團圓》
    張愛玲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小團圓》因被張愛玲在遺囑中規定「小說手稿應該銷毀,不予出版」,幾十年來一直不為外人所知。但昨日記者從臺灣皇冠出版社獲悉,2月24日《小團圓》將正式在臺灣地區出版。
  • 張愛玲沒寫完的文章
    宋淇是20世紀著名文藝評論家和翻譯家,在文學批評、紅學研究、翻譯、電影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與張愛玲、錢鍾書、傅雷、吳興華、夏志清等有深交,長期以朋友身份擔任張愛玲的文學經紀人和顧問,張愛玲去世前將遺物(包括遺稿)交給宋淇、鄺文美夫婦保管。
  •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由此,她結識了時在美國新聞處翻譯部工作的著名學者、紅學家宋淇,後來又在一個社交場合結識了宋淇夫人鄺文美。1955年,張愛玲移民到了美國。當時宋淇是國際電影懋業公司的製片主任,他介紹張愛玲先後為公司寫了幾部電影劇本。1961年10月,張愛玲來香港寫劇本賺錢。1962年3月,張愛玲回美,三人終身沒有再會面。1955年9月,張愛玲在美逝世,遺囑簡單地說:「我去世後,我將我擁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給宋淇夫婦。」
  • 專訪《張愛玲全集》主編、學者止庵:張愛玲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天才
    張愛玲的喪葬費及清理費用、遺物運費共計1.168703萬美金,宋淇夫婦另付給林式同。1995年時美金與港幣的匯率為1:7.75左右,那這筆存款折合20萬港幣多一點。宋以朗說這筆錢「在當時不算多也不算少」,所以張愛玲的晚年生活並非外界所說的那麼寒酸。
  • 宋家客廳的「張愛玲們」
    宋淇還是香港翻譯學會發起人之一。在燕京大學讀書期間,經友人介紹,他認識了後來的妻子鄺文美。關於兩人的成婚,張愛玲曾這樣對鄺文美說:「我相信你嫁給任何人都會是好妻子,可是總沒有像嫁給他那麼合適」。宋淇生前所涉獵的領域眾多,按照宋以朗的說法,他最想做的還是《紅樓夢》研究。
  • 張愛玲《對照記》改名記
    尤其大家熟悉的《對照記》,它是張愛玲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散文集,整個出籠的過程,張愛玲與宋淇來鴻去雁,前前後後,幾次反覆,差點更名為《張家玲面面觀》。《對照記》最初源於「回顧展」1990年4月22日張愛玲在致鄺文美和宋淇的信中提到:「以前劉紹銘編英文小說選集,志清代向我借用一張照片。
  • 張愛玲還有多少"遺產"(一)
    無論書、文、戲,凡沾「張愛玲」三字,身價全部跟著翻番。張愛玲去世時,其遺產曾被裝在14個箱子內送給宋淇,其實,她的「遺產」遠遠不止這14個箱子……  文學「遺產」  尚有大量未曝光作品  張愛玲去世後的大部分作品是由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的,皇冠的《張愛玲全集典藏版》是公認的張愛玲官方全集,但是張氏的作品並遠遠不止這些……  學者陳子善:  張愛玲仍有大批遺作  張愛玲去世前將作品交給宋淇保管
  • 張愛玲的遺囑、遺產留給了誰?
    1992年2月14日,張愛玲在洛杉磯市立了一份遺囑,內容有三:「第一,我去世後,我將我擁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給宋淇夫婦。第二,遺體立時焚化,不要舉行殯儀館儀式,骨灰撒在荒蕪的地方,如在陸上就在廣闊範圍內分撒。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為這份遺囑的執行人。」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楊絳張愛玲從為人處事上看確有相似之處,只是,互相眼裡的對方卻迥異殊同。撰文 | 姚崢華楊絳生於1911年7月,2016年5月去世,享年105歲。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1995年9月去世,享年75歲。對比起來,楊絳比張愛玲大9歲,多活近40年。
  • 那一年,張愛玲在美國是如何被解僱的
    有兩本重要的書信集隨之進入人們的視野:一是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書信集《紙短情長·書不盡言:張愛玲往來書信集》,由宋淇兒子宋以朗先生編輯,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一是夏志清編注的《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此書曾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今年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張愛玲的禮物
    在洛杉磯,張愛玲治喪小組被媒體圍追堵截,在上海,記者輪流地敲響張愛玲97歲的姑父的家門。自年少在上海「出名趁早」後,名人的光環和重壓伴隨著張愛玲。1952年,張愛玲匆匆離開上海,乘船南下,期望在香港地區開展新生活。為了謀生,她在報上應聘翻譯工作,結識了同樣從上海來港、在譯書部做事的宋淇,並將宋氏夫婦引以為後半生最好的兩個朋友。
  • 雙城記:上海人張愛玲和港漂張愛玲
    香港對張愛玲來說,始終是含有悲傷意味的城市。張愛玲可算是把香港看了個透。在這誇張的城市裡,人與人互相算計、人情險惡又冷漠。曾經有一位豆瓣網友指出,張愛玲小說裡的女主角沒有一個討喜的,雖然偏激,卻有一定道理。在張愛玲筆下,女主角似乎個個精於肚皮官司,小算盤打得精明。算計來,算計去,大多仗著自己年輕漂亮身段姣好,指望男人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