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五次擴圍,21個自貿試驗區,這是中國自貿試驗區的建設速度。
由點及線,從線到面,如今的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全國東西南北中,沿海成片、內陸連線的全方位布局,全面覆蓋了京津冀、疊加中部崛起、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形成了覆蓋大半個中國的開放矩陣。
在9月底發布北京、湖南、安徽自貿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貿區擴展區域方案時,對於布局考慮,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表示:「新設北京、湖南、安徽自貿試驗區及浙江自貿試驗區擴展區域,有利於在更大範圍進行改革創新實踐和探索,通過對比試驗、互補試驗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加速擴圍積累改革經驗
今年以來,各自貿試驗區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繼續改革創新、大膽探索,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尤其是在穩外貿穩外資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12月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7年來,自貿試驗區有效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累計形成260項改革試點經驗向全國複製推廣,形成了改革紅利共享、開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自貿試驗區肩負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大使命。進一步的開放發展有助於在新時代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推進改革開放,」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對記者表示,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貿試驗區是一直將制度創新作為核心,累計到今天已形成260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複製推廣。發布全國首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建立首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創立首個自由貿易帳戶,率先實現「證照分離」……堅持大膽試、大膽闖、大膽改,自貿試驗區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示範和樣板。
同時,在促進外貿發展和吸引外資方面,自貿試驗區也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前18家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達3.8萬億元,佔全國的14.8%;其中,浙江、河南、四川自貿試驗區增速亮眼,進出口分別同比增長80.5%、52.9%和38.3%。前18家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1310.1億元,佔全國的16.4%;其中,海南、福建、上海自貿試驗區增速顯著,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同比增長49.8%、46.5%、39.4%。
龐超然表示,這些成就的得來,一方面要靠政府的積極作為,主動為外貿外資企業排憂解難,切實解決外貿外資發展面臨的實際困難和挑戰。另一方面在於各地政府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因地制宜地研究落實方案,持續推動深化改革,為外貿外資企業提供便利化措施。
創新優勢服務開放大局
中國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永波對記者表示,自貿試驗區是我國充分發揮各地優勢擴大開放的必然舉措,能夠適應我國目前的地區的發展狀況,避開「一刀切」的風險,在更大的範圍內實行對外開放,有利於各地資源稟賦的充分釋放,讓各地通過制度創新更好的發揮其比較優勢,促進技術、資本與本地區要素稟賦優勢結合,更有效率的參與國際大循環,或者以國內大市場為依託,將國外更有競爭力的商品和業態引入國內,壯大國內經濟循環的同時,與國際循環更加緊密。伴隨各地自貿區先行先試,好的做點和制度會鞏固下來,有利於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對於一些不成功的經驗,需進一步加強研究,以期實現國際循環中的國家利益最大化。
龐超然認為,自貿試驗區的下一階段發展要在主動對接國際規則,探索適合中國發展方式,促進要素高效自由流動,探索投資、貿易、金融、外商投資服務和管理便利化,更好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等方面持續探索,加大壓力測試力度,促進位度集成創新,為更好服務我國全面開放戰略發揮積極作用。
微信公眾號:國際商報
文字/靖雯
編輯/徐若濱
視覺/郭小溪
審核/王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