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樂觀的孩子》:想要培養「樂觀」小孩,家長要用ABC法則

2020-12-15 方韓的育兒經驗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和一些寶媽一起聊天,說到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有一個寶媽說到了孩子的自卑、自信和樂觀、悲觀的問題。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信又樂觀的,能夠對生活充滿希望,能夠總是保持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任何事,這樣的孩子才會健康成長。而悲觀則更加容易導致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有偏差,從而錯過很多的機會和樂趣。

同樣是半杯水,悲觀的看到了會說:"只有半杯水了",而樂觀的人則會說:"還有半杯水"。同樣是這樣半杯水,但是前者因為悲觀導致產生消極的心態,因而心裡不開心,而後者因為樂觀則能夠看到更多的希望。

因此樂觀對於孩子來說,也同樣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有助於讓孩子從小就能夠自信樂觀,讓自己保持開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樂趣,創造更多的樂趣。

有一本書就提到了怎樣能夠培養樂觀的孩子,這本書叫做《教出樂觀的孩子》,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從書名上看,就明白了這本書的關鍵詞:樂觀。在這本書中,作者把"樂觀"、"興趣"和"習慣"看做兒童最需要培養的品質。父母可以參考書中的內容,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樂觀自信的孩子。

父母不正確的表揚或者批評都能讓孩子"悲觀"

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提到,孩子的樂觀、自信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可以在後天習得的。也就是說,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孩子能否擁有樂觀的心態,和父母有著必要的聯繫。而生活中,父母卻常常因為不正確的表揚或者批評導致讓孩子產生悲觀的心理。

很多父母在表揚孩子的時候,都是以這樣的形式的:"孩子你太棒了,這一次做的很好!"或者"你總是這樣,不知道怎麼說你了,你真的是太不乖了!"像這樣的表揚和批評,只是含糊其辭地說出孩子的好和不好,沒有具體說出孩子哪裡做得好,哪裡做的不好。

模糊的表揚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只是在走形式而不是真心想要表揚孩子。而模糊的批評則會讓孩子認為父母眼中的自己就是這樣不好,因而會導致孩子將批評想得過於嚴重,從而認為自己就是不好。父母就是不喜歡自己,悲觀就是這樣產生的。

讓孩子習得樂觀的四個基本技能

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提出了讓孩子習得樂觀的4個基本技能,分別是以下四個:

1、 捕捉思維

我們在面對一件事的時候,腦海中總是會閃現過一些想法,而這些想法中的其中一個就決定了你對事件的判斷,這也是我們的態度。我們要讓孩子有樂觀的態度,就要讓孩子能夠在這些想法中捕捉到積極樂觀的一種。

例如,當孩子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他解答不出來,於是他腦海中中可能就會有類似於"我天生就是對數學做不好"這樣的想法,如果孩子捕捉到了這樣的想法,那他表現出來的就是悲觀的態度。而如果他能夠想到自己是只有這一道題不會,在努力一下就可以解決了,那麼他就能夠對數學仍然保持樂觀的想法。

2、 對自動思維進行評估

上面提到的人在面對一件事的時候腦海中會有一些想法,第一個跳入人腦海中的想法並且常常是類似的想法,就屬於"自動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孩子腦海中中的第一想法。

如果孩子的"自動思維"常常是消極的,則孩子的腦海中很難給樂觀的思維留餘地。因此孩子必須要讓這些悲觀的"自動思維"為消極的想法讓步,讓孩子明白自己並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糟糕。父母就可以讓孩子在產生消極想法的時候,對這些想法做二次評估,找出其中的不合理性,排除這些消極想法。

3、 對壞事情找出"更正確的解釋"

當我們面臨壞事情的時候,會將解釋更傾向於負面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孩子打破這樣的思路,將眼前的壞事情進行分析,找出"更正確的解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焦點放在別的地方。

比如,孩子做數學題遇到難題,在認為自己對數學沒有天分的同時,應該再想自己以前做過了哪些難題,在數學上取得了哪些好的成績。同時,也要對這道難題進行分析,是否這道題屬於自己沒有做過的類型以及思考它的難度係數,為自己當前的困境做另外的解釋,幫助自己走出消極情緒。

4、 化解災難型的思維

"災難型思維"指的就是像"我就是天生不會做數學題"、"我甚至不應該做一個學生"這樣的想法,這樣的想法很容易阻礙我們前進,讓自己掉進消極的坑中。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通過前面的對自己的處境的解釋,評估一下自己的最壞結果,然後再對這些想法進行化解,找出更加樂觀的因素。

家長巧用ABC法則,輕鬆培養"樂觀"小孩

1、 了解ABC法則

ABC法則是作者在探究心理學上的認知療法中總結出來的關於孩子習得樂觀心態的一種方法。其中,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包括任何負面的事件,比如不愉快的假期、與好朋友吵架、心愛的人離去等等。C(consequences)代表後果,不愉快事件之後的感受與行為。B(beliefs)代表想法,即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才是引起某種特定結果的決定因素。

我們一般會認為是不好的事情影響了事情的後果,但是其實我們的心態也更加重要,或許心態才是決定事情結果的主導因素。也就是說,並非A導致了C,而是B導致了C。

在這個法則中,充分說明了人的想法、心態是很重要的,心態或許能夠扭轉事情的局面。因此父母要利用ABC法則,讓孩子明白心態的重要性。

2、 多種方法分析事件原因

(1) 故事分析法

故事分析法的主要做法就是通過兩個不同結果的故事來讓孩子明白心態是否能夠對結果產生變化。父母這樣這樣做:

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互動,給孩子講故事,書中有兩個小故事,憂愁的格雷格和充滿希望的霍利,這兩個故事分別代表了悲觀型、樂觀型的解釋風格。同樣面臨邀請別人跳舞被人拒絕,格雷格就認為自己總是被排擠,自己不適合在這樣的場合,而霍利則能夠認為是自己或許不夠友善,應當再繼續努力。

在以上兩個故事中涉及到兩個概念,一個是長久性,另一個是暫時性。父母要從兩個這樣的故事中,問孩子自己屬於哪一類人,並且詢問如果是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他會怎麼做,並且自己去分析兩人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將這兩則故事運用到生活中去。孩子總是會遇到一些讓他難過的事情,比如,當孩子和朋友吵架的時候,父母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並且將以上兩個故事的不同結果讓孩子進行對比,同時,孩子針對自己和朋友吵架的事情,分析出自己的各種想法,同時將自己的想法和以上故事進行對比,這樣能夠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悲觀和樂觀能夠帶來的結果,引導孩子從樂觀的角度去思考自己遇到的問題。

(2) 列舉法

列舉法則是父母可以讓孩子將遇到的自己認為讓自己傷心的事情按順序列舉出來,寫在一張紙上。呈現形式包含法則中的ABC,如事件、心情、消極想法、積極想法。一件一件地列出來,然後孩子自己來分析自己遇到的事情以及自己腦海中有什麼樣的想法,再將想法所可能產生的後果也一併列出來。

將自己的心態列出來之後,要看一下自己的積極的想法多還是消極的想法多,如果消極的想法更多,那就需要再補充一些積極的想法。在列舉的過程中父母也能夠清楚孩子是屬於悲觀還是樂觀的,因此也能夠進行及時的疏導。

孩子列舉完,父母可以針對每一件事和孩子詳細解讀,幫助孩子確立樂觀的想法能夠帶來樂觀的後果的觀念,並且讓孩子去嘗試。通過這樣的做法讓孩子直觀明白樂觀與消極的對,起到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的目的。

我是方韓的育兒經驗說,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教出樂觀的孩子》:孩子是否能成大器,取決於孩子是否「樂觀」
    馬丁·賽格利曼認為:"樂觀是看到半杯水時認為它是半滿,或總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或是習慣性地期待現實中的問題能像好萊塢電影一樣有圓滿的結局。"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孩子》這本書中,把"樂觀"、"興趣"和"習慣"看做兒童最需要培養的品質。
  • 孩子總是出現悲觀心態,用好ABCDE法則,培養孩子樂觀思維
    中國的家長一直有一個觀念「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家長有沒有考慮,我們的氣是撒出去了,可是給孩子心裡留下的陰影呢?3·家長糾錯不放家長看到孩子又把屋子搞得一團糟玩具丟得到處都是,那種崩潰的心理狀態能夠拿來說一整天。揪著孩子的錯誤不放,還不給孩子具體的解決方法。一昧地對孩子進行說教還把這種糗事當作笑話講給外人聽。有這樣的家長又怎能奢求孩子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好心態呢?
  • 孩子老是自卑又悲觀,試試ABCED法則,輕鬆助你養出樂觀的孩子
    因此,家長們如若已經發現孩子出現有「習得性無助」,或是避免孩子對「習得性無助」發生,那麼就需要能夠去引導孩子大踏步向「習得性樂觀」前進。學會運用「ABCDE樂觀法則」讓孩子養成樂觀心態在「ABCDE樂觀法則」中,其每個字母分別對應的為:A(Adversity)困境,不好的境況;B(Belief)看法,對於逆境的理解;C(Consequence
  • 用這4本書教你培養孩子的樂觀自信,這比學習更重要
    我們在注重孩子學習的同時,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這比學習更加重要。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說過: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沒有成長的動力;沒有良好的習慣,就沒有成長的保障;而興趣與習慣都離不開樂觀這個基礎。或許可以說,孩子是否樂觀是教育成敗的根本標誌。
  • 教給孩子樂觀的解釋風格,培養孩子樂觀精神,才更容易讓他們成功
    這就需要教孩子培養樂觀三步走1、教孩子捕獲習慣性思維思維就是大腦的思考模式。不同的人,思維是不同的。思維是可發現、可變化的,孩子不必相信進入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我們都有發生在意識邊緣的「自動思維」,它們就是我們整天對自己所說的短暫、很少能感受到的那些話。雖然這些想法十分短暫,難以察覺,它們卻會直接帶來悲傷、焦慮和氣憤。
  • 孩子總是很「喪」?利用「ABC法則思維」,輕鬆養出樂觀寶寶!
    孩子總是"喪"可不行,父母要想孩子積極樂觀,活潑開朗,不妨學習運用"ABC法則思維",輕鬆養出樂觀寶寶。孩子總是"喪"的原因孩子不懂得如何處理情緒。並且也引導孩子沉靜下來去思考消極情緒從何而來,又要採用如何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幫助自己從"喪"情緒中解脫出來。"ABC法則思維"幫助孩子積極面對生活。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曾在美國賓州大學做兒童樂觀思維方面的實驗,不斷通過運用"ABC法則思維"訓練,幫助孩子們培養出樂觀的精神。
  • 《教出樂觀的孩子》讀書筆記第二十四期
    和豌豆媽媽一起關注孩子成長今天分享的讀書筆記是《教出樂觀的孩子》,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書中的內容,主要是希望父母給孩子傳達一種樂觀的心態,也要孩子把這種積極的心態保持下去。同時,這本書不僅僅是針對孩子來談的,培養樂觀的心態同樣適用於每一位大人。願在育兒路上,我們同孩子一樣,關愛孩子的同時也關注一下自己。
  • 樂觀孩子才會充滿希望,怎樣教出樂觀孩子?心理學家4個教育啟示
    兒童最需要培養的品質是什麼?我認為樂觀、興趣和習慣是最重要的。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沒有成長的動力;沒有良好的習慣,就沒有成長的保障;而興趣和習慣,都離不開樂觀的生活態度。 說到樂觀的生活態度,不得不提到一位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
  • 培養樂觀的孩子,從正確地批評開始
    今天,我要為你推薦的書,叫做《教出樂觀的孩子》。稿件提供 | 韓焱精選編輯排版 | Eurus有一次,我在餐廳,看到一個媽媽帶著七八歲大的兒子,媽媽去點餐的時候,小男孩就用手指在桌子上玩起了水,媽媽看到後就責怪孩子說:「你怎麼這麼不講衛生?」
  • 孩子容易很「喪」該咋辦?運用ABCDE樂觀訓練法,助孩子樂觀成長
    「人活一輩子,樂觀也是一天,不樂觀也是一天,為什麼不樂觀一點呢?」在港劇當中,聽到的最鼓舞人心的話也是「做人,開心一點啦」。「樂觀」這個詞似乎被每個人都掛在嘴邊。既然人活著要樂觀,要開心,也都是人想要的,可是,為什麼悲觀的烏雲還是籠罩在人的生活中呢?似乎從來沒有從人的思緒中挪去。每個人的樂觀是天生的嗎?還是說,樂觀其實是後天培養的呢?
  • 樂觀的孩子,通常都是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
    於是,小編猛力推了一下小李的肩膀,生氣地說:「李總啊李總,你為了公司銷售業績去讀書,但你卻從來不花點時間去讀育兒書籍,那你怎麼能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呢?就你這整天動不動就批評孩子,你感到不幸福,孩子又怎麼可能會感覺樂觀和幸福呢?」小編接著對小李說:「您現在需要做的是學習如何把倩倩培養成為一個樂觀幸福的孩子,這很重要!」
  • 樂觀可以後天習得,通過學習,《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的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裡》用大量令人信服的試驗和調查證據告訴人們:樂觀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並教會我們如何學會樂觀,改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通過學習,活出最l樂觀的自己如果一個學生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和家長批評、沒有正確的指引,孩子覺得無論我怎麼學都學不好,我就不是讀書的料,久而久之,他就完全放棄了努力,遇到困難就退縮
  • 什麼樣的家庭,一看就能養出自信樂觀的孩子?
    生活中, 其實也不乏自信的孩子。那種能在任何場合肯定自己,說「我能行」的孩子,都是自信力爆棚的孩子。但也有不少家長苦惱,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大方得體,充滿自信,我們家的孩子就唯唯諾諾,瞻前怕後呢?其實,孩子的自信心不是與生俱來的,更多的是後天習得的。美國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派克說:自信必須從幼年開始培養,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什麼樣的家庭,一看就能養出自信的孩子呢?
  • 你的孩子樂觀嗎?(附帶兒童樂觀悲觀程度測試)
    解釋風格(可以理解為看待事情習慣性地樂觀還是悲觀)是在童年期形成的,那個時候所發展出來的悲觀或樂觀態度是基礎性的,新的挫折或勝利經過它的過濾,最後完成一個牢固的思維習慣。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超過7歲,他可能已經發展出一種解釋風格了,而這種風格正在定型中。
  • 如何培養幼兒的堅持性?家長這樣教,讓孩子不再半途而廢
    面對做事半途而廢的孩子,家長該如何教他堅持呢?培養堅持性是關鍵,以下幾個建議或許能夠給你思考和幫助。 在爸爸的影響下,孩子從小就很懂事,不僅沒有絲毫自卑,還十分勤奮堅韌,學習優秀、性格樂觀、孝順父母。
  • 孩子總是學不會,加油打氣有用嗎?建立「樂觀金字塔」才最重要
    許多大人的思想之中,孩童時期只是為成長為一個大人做準備的時期,他們沒有自己的情緒,這樣很容易忽略孩子的負面心情。許多大人對於孩子表現出不開心的情緒之後,往往會說:樂觀點。但是你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樂觀了嗎?
  • 三分天生七分培養,做好以下五點,教你培養有幽默感的孩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家庭越來越重視孩子幽默感的培養。幽默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智慧,其心理基礎是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俄國文學家契訶夫說過:不懂得開玩笑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幽默可以淡化人的消極情緒,消除沮喪與痛苦,舒緩緊張氣氛,更能帶給自己和別人喜悅和希望。可能有些家長自己本身挺幽默的,但是在家裡,尤其是在孩子面前,總繃著勁,怕失去做家長的威嚴了。
  •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走出悲觀抑鬱,樂觀地生活,我們需知這些
    塞利格曼在他的著作《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裡,給我們介紹了培養樂觀心態的有效的方法,對培養我們的樂觀心態非常有益,這本書20年來在全球暢銷200萬冊,是塞利格曼的重要著作之一。02悲觀不是由事件引起的,而是由我們的想法引起的。當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的時候。
  • 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這些潛移默化的行為,家長要重視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幼兒階段是孩子「人生觀」的萌芽期,他們似懂非懂地從家人、老師等接觸到的人群身上,去進行模仿、學習,形成他們所謂初步的人生觀。所以在早期的人生觀培養過程中,最需要家長以身作則。
  • 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源泉,學習「狼性法則」,培養孩子開闊的眼界
    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源泉,學習「狼性法則」,培養孩子開闊的眼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好奇心無處不在,就像是一本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走到哪都有一堆的問題要問爸爸媽媽。如果孩子在受到家長的漠視之後,逐漸失去了探索的欲望,那麼孩子將很容易缺乏想像力和探索能力,從而在認知方面缺乏突破。所以說,家長一定要重視對孩子好奇心的培養與尊重,幫助孩子提升對於學習的興趣,同時保證孩子對於環境抱有持續的熱情以及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