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年越來越沒年味,懷念以前除夕夜的春晚,年初一的炮竹

2020-12-11 武天老師

為什麼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

不知從何時起,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年味。年年都是新年,卻一年不如一年。

人手一部手機,聚在一起卻相顧無言

我記得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過年,過年有壓歲錢,能穿新衣服,一起吃年夜飯,放各種花炮。

記憶中的年夜飯

只要不是遠在國外,家族的人都會趕回來團聚。年三十,無一例外的都是一邊吃東西看春節晚會,一遍熬年夜,一定要等到午夜十二點放鞭炮後,伴隨著炮聲入眠……

小時候相信大家都撿過楊洋鞭兒

不知從何時起,卻少了這些熱鬧,即便是和親戚一起吃飯,也都是大多低頭玩著手機,即便是除夕夜看著電視,春晚也是給人一種應付,敷衍的感覺,再也沒有原來好看。

小時候的過年,是一大早的貼春聯

就以春晚為例:我記得小時候,只需兩三人的小品,演員往臺上一站,就逗得全家開心的笑。現在的小品,動輒五六人,道具一大堆,擺滿了舞臺,各種場景的切換,卻讓人只覺得尷尬……今年的小品無一例外又是各種說教,教育意義,完全沒有十年前那種純粹的笑料。

舞臺效果越來越好,感覺卻越來越無聊

說實話,今年春晚就說語言類節目吧,一個都沒笑……看著臺上一群人賣力的表演,甚至覺得不禮貌性的笑一下,都對不起這些敬業的演員……

那時候的小品,臺上幾乎沒有什麼道具,卻笑的人肚子疼

很多人說趙本山大俗人一個,講的都是低俗段子,調侃殘疾人,但是我覺得趙本山的小品就是能讓我純粹的笑,笑的肚子疼。而不是現在,總會在結尾給你煽情一下,教育一下……生搬硬套弄幾個網絡段子來湊包袱……想當年,都是春晚引領流行,一年的段子都是從春晚開始,現如今春晚卻尷尬的只能用被網友早已玩壞的過時梗來強行刷存在感

年味究竟去哪裡了?

現在的人寧願和搖來的陌生人聊天,也不願意和親戚朋友說說心裡話;工作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親人之間走訪越來越少,歡樂的氣氛也越來越淡

年還是那個年,只是再也回不去從前

懷念以前的那些年,除夕夜的春晚,年初一的炮竹,正月十五的花燈,還有家人的陪伴……

謹以此,獻給長大的我們,祝各位新年快樂……

相關焦點

  • 俗語「三十夜守歲,年初一守舍」,何意?守歲已知,守舍是啥?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中,過年是整個中華民族重視的節日,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儘管年俗文化的歷史起源年代久遠,呈現在我們面前依然是一副熱鬧非凡場景,而遠方的遊子帶著「近鄉情怯」的心理,也開始慢慢踏上歸途。
  • 遼西農村過年好有年味,家家戶戶排隊買鞭炮,幾乎都買了一大車
    過年放鞭炮,在我國傳承了幾千年,已是我們的民族風俗之一,如果過年不能放鞭炮和煙花,似乎少了點什麼,最明顯的就是年味淡了很多。與數十年前不同的是,如今城市的密集度越來越高,如果過年沒有管理式的燃放煙花炮竹,難免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因此很多地方已不再允許私自燃放。
  • 為什麼說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關於春節自古便有很多詩句和俗語,比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家戶戶條件越來越好的如今,反而越來越多的人抱怨沒有年味了,這是為什麼呢?關於為什麼沒有年味,我有幾點看法。
  • 農村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這是什麼原因?聽聽80後怎麼說的!
    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味道,沒有年味,一個是跟年齡心境有關係,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過年跟平時幾乎沒有對比。以前過年,就說八零後經歷的吧,那時候人們不光是窮,沒有錢,物質也匱乏。你平時就算想買點特別的東西,沒有,當然因為窮也捨不得,但是到了過年的時候,這畢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人們就非常有儀式感地、歡天喜地地、毫不吝嗇地買一些必備之物,尤其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吃的來說,過年的時候,真的是雞鴨魚肉瓜子花生糖塊美食大聚會,還要等到特定的哪天,吃哪些東西,心裡滿滿都是期待,放著煙花炮竹,敲鑼打鼓,穿著幾乎過年才會買的新衣服,吃著盼了一年的美味大集合,那是個啥勁兒?
  • 都0202年了,哏都這些年味,天津人家裡還剩幾樣?
    0202年,就是「2020年到了」,這種網絡梗有時真是哭笑不得。第一批80後正式步入40歲。隨著時間奔騰而過的,還有很多失去。就拿現在的過年來說吧,很多原有的習俗都被簡化,年的味道也就顯得越來越淡。>小編納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過年越來越沒意思」真相扎心:不是年味淡了,是你老了
    除夕夜,烤一堆火,一家人圍坐一起,吃花生,嗑瓜子,看晚會,嘮家常……一直要到零點出去放完一掛長長的迎新鞭炮,這一年才算過去了。在此起彼伏的炮竹聲中,我們送走了一年又一年。時過境遷,如今,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地好起來,過年的方式也豐富起來了。
  • 過年情懷:懷念那壘旺火、發旺火的除夕之夜
    隨著旺火越來越旺,人們開始燃放煙花炮竹,寒冷賦予了除夕晚上無窮的魅力,這時熱鬧和溫暖就更加顯現出來。我們小孩子們都高興地站在旺火旁一邊烤火一邊看煙花,不僅看自己的,也要看別人家的,這是我們難得的大飽眼福的機會。
  • 除夕夜,農村諺語「三十夜守夜,年初一守舍」,這意義你知道嗎?
    除夕夜,農村人有諺語「三十夜守夜,年初一守舍」,對此你是怎麼理解的?俗語其實也不分城市和農村了,很多老話很多人都知道的,這些老話也潛移默化成為我們做事的時候的行為準則。過年是我們中國人心目中最大的事情了,過年的時候,不管有多遠,遠在他鄉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過年已經成為了一年一次的寄託,已經遠不是一次節日那麼簡單了。記得小時候,年味是很重的,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彩,每個人都會穿上新衣服來迎接新年,現在年味已經越來越淡了,很多人對於過年的概念也已經沒那麼強了。
  • 2020的團圓除夕夜,不止有煙火,炮竹聲,還有被吹響的集結號
    -01-1月24日,煙花四起,家人團聚的春節除夕夜煙火聲,炮竹聲,春晚節目,小孩的玩鬧聲,朋友圈裡,大家都在發著各式各樣絢麗的煙火視頻,新年祝願,團圓飯照片,一切喧鬧得跟往年,看似沒任何不同。總感覺哪裡不對……躺在床上,聽著外面熱鬧的年味,翻看了今天的新聞,都是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報導,公眾號裡更是一篇接著一篇。頓時,心揪到一塊,不是來自對這個病毒恐懼,而是為那些除夕夜為我們出徵在前線的人!
  •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很重視過年,為啥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呢?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團團圓圓的吃年夜飯、看春晚、放鞭炮,現在想來真是無比的美好、無比的愜意哦!可是不知從何時開始,「年味」就越來越淡了,過年已經成了一種形式了、過年除了放個幾天假、感受一下春運的「堵塞」以外已經不能勾起任何人的興趣了。
  • 懷念兒時的除夕夜
    雖然是過年但不同以往,爆竹聲聲遲舊歲已成為國人一種特別的懷念。而每個大人都在懷念小時候的年味,那頓年夜飯、那鍋紅燒肉、那把瓜子那一兜子糖果,還有那身新衣服,還有那幾毛錢的壓歲錢。再年紀大點,恐怕連兒時的回憶都沒有了。
  • 正月十五鬧元宵,為何過年年味越來越淡?80後的感慨!
    但是無論是在城市中打拼的你我,還是在家鄉留守的那個他,總感覺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沒有了小時候那種熱鬧和喜慶為什麼?記得小學的時候每年最期盼的時間就是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吃好吃的玩好玩,親朋好友可以相聚一堂談天地,現在長大了過年不僅僅是假期短了更多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很多人的見面交流變成了屏幕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既方便又快捷但是感情卻越來越淡。
  • 貼對聯,玩鞭炮,看春晚,你記憶中的年味還有什麼?
    今年的年,過得不僅沒有年味,而且是在人心惶惶中度過。不知何時起,我們足不出戶,只能在房中玩手機,看電視,刷新聞。沒有年味的春節,你們記得記憶中的年味是什麼樣的嗎?圖源網絡除夕夜,團圓飯,看春晚除夕夜的團圓飯最是舌尖上的中國,所有好吃的都恨不得能擺在桌上,小孩子們最開心了,玩了吃
  • 記憶中的春節 懷念裡的年味
    我每天都在心裡默默倒數著還有幾天過年,然後輕輕地從日曆本上划去已經過去的一天。對於小朋友們來說,過年還有一個特殊的經歷,那就是買新衣和買新鞋。我總是提前完成寒假作業,然後跟隨媽媽一起進入到瘋狂購物的階段。
  • 除夕夜,這是屬於馬蘭的濃濃年味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彌向陽、劉國輝「一個回家夢,一年冬如夏;一晚除夕夜,一次團圓時……」電視裡,春晚團圓的歌正唱到動情處,三十餘名官兵盯著屏幕,共渡這萬家燈火的時刻。2月4日晚,筆者走進馬蘭部隊的某連隊,和一群可愛的戰士,度過了一個令人難忘的除夕夜。窗外,新年的第一串鞭炮點燃,夜色中明亮的火花和噼啪的聲音,夾雜著孩童歡鬧的笑聲,傳來一股濃濃的年味。堅果、水果、飲料;醃製的香腸、切好的牛肉片……圍成一個圈的桌子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年貨。
  • 年味越來越淡,為什麼現在過年,年輕人會聞之色變?
    不知不覺,就又到了年底,2020年,註定是一個令人難忘的一年,因為新冠疫情,也讓這個庚子年在很多人的回憶中必然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距離過年還剩一兩個月,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即將到來的春節卻越來越怕了呢?
  • 過年了,祭祀祖先的炮竹是不越大越好,燒的紙錢是不是越多越好?
    和諧春節,文明鄉風過年了,祭祀祖先的炮竹是不是越大越好,紙錢是不是燒得越多越好,打牌是不是打得越大越好,酒席是不是辦得越豪華越好?炮竹聲聲辭舊歲,那曾經的聲聲炮竹清脆婉轉,點到即止,並不讓人覺得刺耳,仿佛在奏著春的樂曲!
  • 懷念逝去的年味
    越來越近;味,越來越濃。一想起那時候的年,年味實在可濃了。轉眼間,我年近三十,可情景全變化了,現在過年條件好了,一切的一切,都亦今非昔比!一想起來年前的張羅,我就心疼我的母親,可知,那正是媽媽一年裡最勞累的時段。
  • 中國年漸漸失去年味,究竟是什麼原因?不只是受到外國節日影響
    中國年漸漸失去年味,究竟是什麼原因?不只是受到外國節日影響馬上又要到一年一度的春節了,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已經開始踏上回家過年的路上。然而,近幾年來人們發現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甚至很多人都不喜歡過年,覺得過年沒啥感覺,過年也不怎麼熱鬧了,小孩們對過年期待聲也逐漸的消失,似乎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春節如圖國慶一樣,只是放了個長假,一家人在一起吃了個團圓飯,沒啥特別之處。
  • 東西南北淮安年之四川人在淮安:離開家鄉十多年,年味越來越「淮安」
    1980年出生的張千平來自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自2003年來淮,張千平與妻子宗吉會已在淮安打拼了十多年。這些年來,由於餐飲行業的特殊性,張千平和妻子幾乎沒怎麼回四川過過年。對他們一家人來說,淮安已是「第二故鄉」,每年的年味也越來越「淮安」。   在張千平看來,四川的年俗與淮安的年俗既有很多不同之處,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