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喜愛讀《紅樓夢》,並提倡幹部讀《紅樓夢》
18世紀上半葉,清朝乾隆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悄然發生。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造出一部偉大的作品——《紅樓夢》。
在他的筆下,宏觀的社會歷史高度濃縮進一個個鮮活角色的個人命運裡,正如《<好了歌>解注》所言——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對這段話,毛澤東曾點評道:「這段話說明了在封建社會裡,社會關係的興衰變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潰。」
毛澤東有多喜歡讀《紅樓夢》呢?不僅是「要看五遍才有發言權」,這裡還可以用一組數據窺豹一斑——據當時給毛澤東管理圖書的逄先知等人記載,從1958年到1973年,毛澤東一共要過15次《紅樓夢》;在他逝世後,有人對中南海毛澤東故居藏書進行過統計,共發現20種不同版本的《紅樓夢》。
對毛澤東來說,「是把它當歷史讀的。開始當故事讀,後來當歷史讀。」在故事裡,毛澤東看到的是性格迥異的不同角色在歷史長河中的際遇沉浮,並常運用其中典故設喻說理;在歷史裡,毛澤東著重思考的則是這部古典小說反映的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和興衰更替規律。
用《紅樓夢》講道理
毛澤東曾說,《紅樓夢》「作者的語言是古典小說中最好的,人物也寫活了。」他對許多人物有過點評,但對王熙鳳情有獨鍾,多次談到鳳姐這個人物寫得好,並經常在文章談話中引用王熙鳳的一些語言來說明現實問題。
1957年3月1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的結束語中,引用了王熙鳳對劉姥姥說的一句「大有大的難處」來形容大國的事情並不那麼好辦。在1957年3月12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又引用王熙鳳說過的「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來提倡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無所畏懼的品質,以後又多次引用。
除了王熙鳳,他還經常講「賈政做官」的故事。賈寶玉的父親賈政被外放江西糧道、到地方上任後,由於個人能力十分平庸,身邊隨差的幾個官場老油條略施小計,就把他這個上司給鉗制住了。賈政在任三年,這些人也利用他為自己謀取私利三年。「三反」期間,毛澤東常用這個故事來教育共產黨員時刻保持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特別是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腐蝕。
毛澤東還以古喻今,利用《紅樓夢》說明現實問題。1957年11月訪問蘇聯時,毛澤東用林黛玉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比喻當時的國際形勢,以致於很多人並不知曉這句話的原出處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而誤以為是毛澤東的名句。在1958年成都會議上,他還引用丫鬟小紅說的「千裡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來說明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相互轉化的,以此解釋辯證法。
在《紅樓夢》裡讀歷史
書中蘊含的社會歷史是毛澤東更為看重的,「當歷史讀」可以說是他的主要方法和最大特色。
作為立志改造舊世界的軍事革命家和的思想家,毛澤東把《紅樓夢》當作社會生活的反映,當作歷史、甚至當作政治小說來讀,自無不可,也屬一家之言。
他曾多次提到自己的這種特別讀法。1938年4月,在延安「魯藝」的講話中提出,《紅樓夢》「有極豐富的社會史料。」1961年12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區第一書記會議上,指出「《紅樓夢》不僅要當作小說看,而且要當作歷史看。他寫的是很細緻的、很精細的社會歷史。」
那麼,如何理解毛澤東反覆強調要把《紅樓夢》「當歷史讀」?應該來說,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把握歷史規律,二是了解封建社會。
把握歷史規律,就是把作者曹雪芹和小說人物與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聯繫起來,把《紅樓夢》當作一本生動形象的歷史書,透過故事表象認識歷史現象及其規律。
1962年1月,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分析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時說:「到18世紀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時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個時代,就是產生賈寶玉這種不滿意封建制度的小說人物的時代。乾隆時代,中國已經有了一些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但是還是封建社會。這就是出現大觀園裡那一群小說人物的社會背景。」
之後,在1964年的談話中,再次指出這一點:「曹雪芹寫《紅樓夢》還是想『補天』,想補封建社會的『天』,但是《紅樓夢》裡寫的卻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說是曹雪芹的世界觀和他的創作發生矛盾。」
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澤東認為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形成小說人物性格及其命運的歷史背景,二者的思想內涵是一致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出現挑戰了封建社會原有的秩序格局,這也成為貫穿《紅樓夢》始終的內在矛盾。
了解封建社會,則是指毛澤東通過《紅樓夢》了解封建社會的具體階級鬥爭情況,用階級分析法和階級鬥爭的觀點來看待。在延安時,他就與身邊同志講道,「還是要看《紅樓夢》啊!……看了這本書就懂了什麼是地主階級,什麼是封建社會。就會明白為什麼要推翻它!」
《紅樓夢》並不是像《水滸傳》直接描寫封建社會的農民反封建鬥爭,而是著眼於寫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內部衝突,及其周圍環境中的各種不同性質的矛盾。
第四回有一段描寫四大家族的「護官符」,毛澤東可以一字不差地背出來——「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裡,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他在讀《紅樓夢》時在這一段用鉛筆一一畫了圈,並指出「護官符」這一段「是個總綱」,因為這裡最能體現作品的主題,並能引導讀者透過文字把握住封建統治階級剝削人民的實質。
在某種程度上,他就是把這部小說視為了解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不過究竟要不要把《紅樓夢》當作歷史來讀呢?魯迅曾說,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其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對許多人來說,《紅樓夢》的意義可能在於一個「情」字,而在毛澤東眼裡,這部書展現的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全景。其實,閱讀本就是讀者進行自我認知和理解加工的過程,方法和出發點不同,收穫自然也不同。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 第6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2.
[3](清)曹雪芹著. 紅樓夢詩詞全鑑 典藏版[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2016.10.
[4]龔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 毛澤東的讀書生活[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5.01.
[5]陳晉主編. 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6.07.
[6]徐中遠著. 毛澤東晚年讀書紀實[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2.01.
[7]王行娟著. 賀子珍的路[M].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85.12.
[8]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 魯迅全集8[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10.
[9]陳晉.毛澤東是怎樣把《紅樓夢》當作歷史讀的[J].黨的文獻,2013(06):118-121.
[10]崔晨瑤.毛澤東對《紅樓夢》的政治解讀及當代啟示[D].北方工業大學,2017.
[11]宋培憲.毛澤東對《紅樓夢》的解讀與評析[J].紅樓夢學刊,2000(04):68-80.
圖片來源於人民網
作者:楊紀一,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專業
責編:小林
網編:侯潔英
監製: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