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言的傳播路徑、影響及治理?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摘 要:「世界末日說」屬於流言中的謠言,其傳播渠道主要有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和網絡新媒介傳播等不同途徑。「世界末日說」傳播的影響成了現代「魔彈論」的翻版,究其原因,除了深層的社會原因外,與電影《2012》引發的恐慌、新媒介建構的「擬態環境」等推波助瀾不無關係。為此,可以從公眾理性認識「世界末日說」的本質;媒介理性設置報導議程;政府應加強科技知識普及力度等方面進行治理。

關鍵詞:2012「世界末日說」;傳播路徑;傳播影響;傳播治理

網絡流言的肆意傳播已經成為網絡治理的「公害」之一。2009年11月上映的《2012》是一部關於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影片傳達一個重要信息,即瑪雅人預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隨著電影的熱映,一場席捲全球的「末日」討論隨之形成,電影中以瑪雅文化為背景和逼真震撼的災難場面,使不少人一度甚至信以為真。2012「世界末日說」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直到2012年12月21日平安度過,該流言才不攻自破,慢慢淡出公眾的視野。從傳播學的角度梳理2012「世界末日說」的傳播路徑與影響,有利於我們認清網絡流言的本質,有效治理網絡流言的傳播亂象。

一、「世界末日說」屬性辨析

《新編現代漢語詞典》(第一版)中,「說」有「(名)言論;主張(著書立~|邪~|自圓其~)」之意。「世界末日說」是宗教概念的預言,它屬於謠言還是流言?《辭海》中,謠言,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捏造的消息。而流言,散布沒有根據的話,亦指謠言。可見,二者是同義詞。段鵬曾總結謠言的特點:必須在一定數量的人群中流傳;必須為眾多人相信;它與事實有出入的消息[1]。2012「世界末日說」基本具有這些特點。不過,筆者更認同流言與謠言之間是從屬關係,流言概念的外延更加寬泛,而謠言的感情色彩更強烈。流言包括良性的善意的、中性的、純屬娛樂性質的以及惡意的破壞性的不確定消息[2]。謠言屬於最後一種。因此,「世界末日說」當屬流言中的謠言。

二、「世界末日說」的傳播途徑考察

梳理「世界末日說」的傳播途徑發現,其傳播的主要路徑有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和網絡新媒介傳播等。

(一)人內傳播

2012「世界末日說」源於蘇美爾人發現的一個假想中的行星「尼比魯」,很多人知道假想行星「尼比魯」後,紛紛對信息進行內化處理,逐漸產生「尼比魯」將撞擊地球的說法。後因一個自稱能與外星人溝通的人說「尼比魯」將要復歸,並把這一災難的最初時間預測為2003年5月,但當時什麼都未發生,隨後又將時間改成了2012年12月[3]。這個說法僅是個人的揣測,且建立在一顆假想的行星之上,缺乏可信的依據,這是2012「世界末日說」傳播的基礎,也是「末日說」流言人際傳播的源頭。

(二)人際傳播

當個人完成內向傳播後,2012「世界末日說」便開始由人內傳播走向人際傳播。在人際傳播過程中,為了傳達更豐富的意義或增強傳達效果,人們會輔以手勢、體姿、表情、眼神等手段,或通過如電話,以及網際網路上的電子郵件或談話軟體等媒介,甚至借所謂的「科學推理」之名來進行傳播。有人提出太陽系將穿過一個神秘的和完全虛構的太空區域,該區域被稱作光子帶(Photo Belt)。邪教「天堂之門」利用這些謠傳,在2012年3月製造了集體自殺事件[4]。「世界末日說」藉助錯誤推理擴大了傳播範圍和影響。

(三)群體傳播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人遇到某些突發性和威脅性事件時尤為積極參加群體傳播活動,這樣做是為了尋求有關事件的信息,弄清事件與自身關係,從而採取應對措施。當公眾對2012「世界末日說」半信半疑時,人們已經無意中成為群體傳播中的一員,並開始尋求更多的信息來求證事件的真偽,這是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的考慮。群體傳播的一個重要特性是「群體遵從」或「群體追隨」,這導致部分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因對社會的不滿而希望公平正義的「新世界」到來;「末日準備族」忙著儲備存活必需品或訓練求生技能,是這種「群體追隨」現象的折射。

(四)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是一對多的傳播,其傳播範圍更廣,影響力更大。傳統媒介不管是闢謠還是報導有關迷信2012「世界末日說」的新聞,無形中或有意無意地傳播著2012「世界末日說」。2009年11月13日上映的災難片《2012》就起到了這樣的助推作用,某種程度上,電影的全球影響力要比其它大眾媒介大得多。

(五)網絡新媒介傳播

新媒介以手機、網際網路為主體,人人是受者也是傳者,形成了去中心化的傳播網絡,實現了雙向互動傳播模式。1997年3月到5月,天文愛好者卡克?施拉梅克對海爾-波普彗星進行觀察時得出了錯誤結果,導致「世界末日」論的產生。他在某網站留言,一顆伴星緊緊跟隨在這顆彗星之後,該網站將這條消息不斷誇大,傳至全球。2012「世界末日說」如接力棒般地被網民瘋傳,形成了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的高速、超量、多樣化、範圍廣的特徵,且沒有終點。加之,新媒介具有融合傳播的特性,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開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個性化、多元化、門檻低、監管難等特點,使2012「末日說」如洪水般泛濫並蔓延開來。

相關焦點

  • 疫情期間,「網絡流言」3大傳播特點+4大治理策略
    編者按作為一起重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將網絡流言治理這個話題再次推到社會面前。疫情期間,全國乃至世界人民都變成事件的利益相關者,與他們相關的網絡流言被廣泛傳播,造成了諸多不良社會影響。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網絡流言的傳播?又該如何治理網絡流言?來看分析。
  • 網絡流言如何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不安是助推器
    所有的流言事實上是通過我們整體的網絡來進行傳播的,無論是古典時代的人際網絡,還是現在的網際網路,網絡中每一個個體都是流言傳播的節點。在當下的網絡社會中,流言公式也發生了一些修正和變化。事實上,由於近代以來心理學的崛起,當我們對整體社會的觀察愈加深入,我們發現原來的那個公式過於簡單化了。
  • 網絡傳播失範現象及其治理
    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無邊際性給其治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近年來,網絡傳播失範的案例大量存在。網絡空間的開放性,使得謠言在網絡空間的蔓延,相對現實世界來說速度更快、範圍更廣;網絡暴力(包括網絡空間的「道德綁架」)頻發;網絡空間的隱私侵權等侵權行為時常發生。對此,筆者以為應當通過剛性的網絡立法和柔性的傳播倫理建設進行治理與引導。
  • 我國政治傳播行為主體應對網絡政治謠言的傳播策略分析
    政治謠言或流言是政治傳播類型中的一種,在特殊的政治語境下,不同傳播主體應對謠言的傳播行為亦存在較大差異,政治傳播的效果是考察政治傳播行為主體行為意義最重要的指標。可見,由清理謠言帶來的關閉微博評論功能事件只是為微博運營商刪除微博提供了便利,並未對謠言的傳播起抑制作用,反而引起大眾的普遍逆反心理,廣大博友普遍表示「不能評論的微博不是微博」。值得一提的是,黨和政府主體在黨報黨刊中的傳播內容不斷強調「社會各界紛紛支持」此次治理行動,與網友的普遍逆反心理形成衝突,宣傳式的報導模式再次影響了公民對決策的「可接受性」,從而影響了傳播效果。
  • 網絡文化傳播的中國路徑
    2016年5月14日,聚焦中國文化網絡傳播領域的學術論壇——中國文化網絡傳播首屆高峰論壇拉開帷幕,眾多學界業界專家聚集北京師範大學,共話「中國文化+網絡傳播」這個古老與時尚相結合的話題。樓宇烈認為,現在的網絡也是一個有利的載體,「我們用網際網路傳播中國文化,要讓大家明白中國精神,而且要讓大家對自己的文化有一種尊重和自信。」   當前,中國網民已達7億,全球網民數量超過31億,網絡已經成為文化傳播最重要的途徑,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最關鍵的渠道之一。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文化在「網際網路+」之下的傳播既充滿機遇,也面臨著新的課題。
  • 創新網絡傳播方式,助力網絡文化強國
    一年來,我們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創新網絡傳播形式,3D成像技術、無人機拍攝、虛擬實境技術、360度全景相機、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廣泛地應用在傳播領域,人們能夠通過網絡來更為真實地感受到「現場」的氛圍,獲得身臨其境的「親身體驗感」,無形中受到價值觀的影響;短視頻、H5、GIF動圖、表情包、動漫、直播等表現形式深受網民喜歡,獲得廣大網民的點讚、轉載、評論,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生動性和吸引力
  • 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共識構建的路徑
    原標題: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共識構建的路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廣泛凝聚社會共識,使多方力量共同獻計獻策,貢獻力量。
  • 創新網絡意識形態傳播方式
    同時,我們還需要有理有據反駁網絡空間有關主流意識形態的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努力消除各種錯誤思潮對網民的消極影響,糾正網民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錯誤理解。各級宣傳部門應及時掌握網絡空間輿論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輿論引導專業化水平,不斷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強化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使主旋律更加響亮。根據網絡技術變革特點,進行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創新。
  • 曾長秋:突發事件下網絡輿情引導與謠言治理
    新媒體尤其是大數據的「去人性化」「模糊化」「碎片化」等隱性特徵,我國大數據管控能力不足的現狀以及治理主體多元化,對政府應對公共危機和開展網絡輿情管控帶來了嚴峻挑戰。當前雖然各種信息高調頻發,輿情管控十分困難,但也為網絡治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開闢了新路徑、提供了新範式。(1)時代特點:兩個大局和5G時代。
  • 網絡消極文化的負面影響及治理
    原標題:網絡消極文化的負面影響及治理 新華社發 網絡消極文化,是指以網絡為載體、通過網絡傳播的,對當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和公民道德建設等帶來危害性或不良影響的負面文化內容和文化現象。
  • 新媒介素養的培養與網絡謠言的治理
    [摘要]許多網絡謠言得以擴散、蔓延,與公眾缺乏理性思考、盲目相信謠言信息有密切關係。為此,在網絡謠言治理過程中不僅要查處謠言、堅持信息公開等原則,還要努力提高公眾的新媒介素養,使他們具備足夠的求證意識和信息辨識能力,且保持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理性對待網絡信息,避免信謠、傳謠,主動切斷網絡謠言的傳播路徑,最大限度減少謠言的社會危害。
  • 請記得,流言止於智者
    這個公式表明:謠言所傳播的信息與公眾的關係越密切,對在公眾自身利益越重要,信息的不確定性越高,其傳播的速度就越快;而公眾的批判能力是抵制網絡謠言泛濫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公眾的媒介素養越高,獨立、理性的批判能力越強,謠言的泛濫程度就越低。   謠言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輿論現象,通常是通過口語傳播的方式進行傳播,這樣的傳播效果與範圍是有所限制的。
  • 《智能媒體傳播》:以網絡教學實踐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
    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工作的穩步開展,高校教育系統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總體部署,為應對疫情對於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開啟了我國教育模式前所未有的變革。在我國教育體系應對疫情的「大考」中,《智能媒體傳播》課程應運而生,並成為眾多網絡教學實踐中的一個生動案例。
  • 十大「科學」流言給人啥啟示 權威科普薄弱
    十位院士和專家通過講道理、擺數據、做實驗等方式現場揭穿了這些流言真相。(1月7日《法制晚報》)  ●析因權威科普環節薄弱  從網絡上了解、獲取相關知識、信息已成國民常態,網絡傳播快、受眾廣、虛擬性強等特點,也使得網際網路江湖裡時常出現泥沙俱下、魚目混珠現象。
  • 網絡輿情傳播的七大特徵
    即時性也是影響網絡輿情傳播價值的重要動因。網民作為網絡輿情傳播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網絡熱點或者議題一旦觸發,輿情就會點線面、多渠道、多路徑、全通道「病毒式」傳播、擴散,其信息量大、互動性高、自主選擇性強的特徵格外突出。
  • 網絡流言止於智者
    網絡流言止於智者在網際網路時代,網絡流言紛紛擾擾,導致許多無辜的人受到傷害。從電影搜索裡被苦苦相逼的葉藍秋,到如今公布戀情遭到鋪天蓋地謾罵的鹿晗關曉彤,網絡言論變得冷漠無情。在網絡上隨意發表自己「正義」的言論,到底是言論自由的表現,還是道德素質的敗壞?對此你怎麼看?身處網絡信息風靡的時代,你足不出戶依然能夠了解天下事,正如網友侃言:「如今每個人都是身處茅廬而心知天下事的諸葛亮,可是人們卻利用網絡悄悄實施著另外一種」人言可畏「,女星整容的事件層出不窮,鹿晗宣布戀情遭謾罵等等。這些現象的發生,到底怪罪於科學的進步還是人性的自我迷失?
  • 網絡表情包的傳播特徵與社會影響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圖像文本以網絡表情包的方式呈現,依託社會熱點實現更新換代。網絡表情包通常以簡潔、有趣的圖片承載複雜的信息和內涵,受眾更易識記和理解,它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的交流需求得以廣泛傳播。表情包文化悄然興起,作為新興的流行話語體系,網絡表情包藉助即時通訊軟體日漸滲透於大眾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改變了人們的表達和交流方式,並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 以傳播優勢提升治理效能
    充分運用全媒體的傳播優勢,不僅降低了治理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成本,更能實現黨心民意的同頻共振  誰能摸清傳播規律,誰能用好新技術、新手段,誰就能佔據治理現代化的主動權  從網絡輿情中發現治理的難點,從網友建議中看到工作的盲點,從全媒體發展趨勢中看到治理優化的起點  歲末年初,國防部例行記者會有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新聞發言人吳謙一字一句念了10位幸運「粉絲」的ID。
  • 「科學流言」豈能一直「流言蜚語」
    不久前,北京市科協等機構發布的「科學流言」榜,回應了相關謠言。近年來,類似榜單每次發布都會引發社會關注,既說明公眾渴望得到權威的科普知識,也折射出一些「科學流言」傳播較廣的現實。(11月30日《人民日報》)<br/><br/>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觸手可及,傳播速度加快。在這種背景下,網絡上出現了不少「科學流言」,如果不及時予以澄清,很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 創新理論傳播的路徑選擇
    原標題:創新理論傳播的路徑選擇   「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報導注意遵循新聞傳播規律,以新聞化方式操作理論傳播;注重緊跟新聞事件,緊跟重大熱點和節點,抓住人們最關心的話題組織報導,讓理論傳播接地氣;報、端、網、微等平臺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形成理論傳播多聲部「大合唱」,放大了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