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末日說」屬於流言中的謠言,其傳播渠道主要有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和網絡新媒介傳播等不同途徑。「世界末日說」傳播的影響成了現代「魔彈論」的翻版,究其原因,除了深層的社會原因外,與電影《2012》引發的恐慌、新媒介建構的「擬態環境」等推波助瀾不無關係。為此,可以從公眾理性認識「世界末日說」的本質;媒介理性設置報導議程;政府應加強科技知識普及力度等方面進行治理。
關鍵詞:2012「世界末日說」;傳播路徑;傳播影響;傳播治理
網絡流言的肆意傳播已經成為網絡治理的「公害」之一。2009年11月上映的《2012》是一部關於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影片傳達一個重要信息,即瑪雅人預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隨著電影的熱映,一場席捲全球的「末日」討論隨之形成,電影中以瑪雅文化為背景和逼真震撼的災難場面,使不少人一度甚至信以為真。2012「世界末日說」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直到2012年12月21日平安度過,該流言才不攻自破,慢慢淡出公眾的視野。從傳播學的角度梳理2012「世界末日說」的傳播路徑與影響,有利於我們認清網絡流言的本質,有效治理網絡流言的傳播亂象。
一、「世界末日說」屬性辨析
《新編現代漢語詞典》(第一版)中,「說」有「(名)言論;主張(著書立~|邪~|自圓其~)」之意。「世界末日說」是宗教概念的預言,它屬於謠言還是流言?《辭海》中,謠言,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捏造的消息。而流言,散布沒有根據的話,亦指謠言。可見,二者是同義詞。段鵬曾總結謠言的特點:必須在一定數量的人群中流傳;必須為眾多人相信;它與事實有出入的消息[1]。2012「世界末日說」基本具有這些特點。不過,筆者更認同流言與謠言之間是從屬關係,流言概念的外延更加寬泛,而謠言的感情色彩更強烈。流言包括良性的善意的、中性的、純屬娛樂性質的以及惡意的破壞性的不確定消息[2]。謠言屬於最後一種。因此,「世界末日說」當屬流言中的謠言。
二、「世界末日說」的傳播途徑考察
梳理「世界末日說」的傳播途徑發現,其傳播的主要路徑有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和網絡新媒介傳播等。
(一)人內傳播
2012「世界末日說」源於蘇美爾人發現的一個假想中的行星「尼比魯」,很多人知道假想行星「尼比魯」後,紛紛對信息進行內化處理,逐漸產生「尼比魯」將撞擊地球的說法。後因一個自稱能與外星人溝通的人說「尼比魯」將要復歸,並把這一災難的最初時間預測為2003年5月,但當時什麼都未發生,隨後又將時間改成了2012年12月[3]。這個說法僅是個人的揣測,且建立在一顆假想的行星之上,缺乏可信的依據,這是2012「世界末日說」傳播的基礎,也是「末日說」流言人際傳播的源頭。
(二)人際傳播
當個人完成內向傳播後,2012「世界末日說」便開始由人內傳播走向人際傳播。在人際傳播過程中,為了傳達更豐富的意義或增強傳達效果,人們會輔以手勢、體姿、表情、眼神等手段,或通過如電話,以及網際網路上的電子郵件或談話軟體等媒介,甚至借所謂的「科學推理」之名來進行傳播。有人提出太陽系將穿過一個神秘的和完全虛構的太空區域,該區域被稱作光子帶(Photo Belt)。邪教「天堂之門」利用這些謠傳,在2012年3月製造了集體自殺事件[4]。「世界末日說」藉助錯誤推理擴大了傳播範圍和影響。
(三)群體傳播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人遇到某些突發性和威脅性事件時尤為積極參加群體傳播活動,這樣做是為了尋求有關事件的信息,弄清事件與自身關係,從而採取應對措施。當公眾對2012「世界末日說」半信半疑時,人們已經無意中成為群體傳播中的一員,並開始尋求更多的信息來求證事件的真偽,這是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的考慮。群體傳播的一個重要特性是「群體遵從」或「群體追隨」,這導致部分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因對社會的不滿而希望公平正義的「新世界」到來;「末日準備族」忙著儲備存活必需品或訓練求生技能,是這種「群體追隨」現象的折射。
(四)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是一對多的傳播,其傳播範圍更廣,影響力更大。傳統媒介不管是闢謠還是報導有關迷信2012「世界末日說」的新聞,無形中或有意無意地傳播著2012「世界末日說」。2009年11月13日上映的災難片《2012》就起到了這樣的助推作用,某種程度上,電影的全球影響力要比其它大眾媒介大得多。
(五)網絡新媒介傳播
新媒介以手機、網際網路為主體,人人是受者也是傳者,形成了去中心化的傳播網絡,實現了雙向互動傳播模式。1997年3月到5月,天文愛好者卡克?施拉梅克對海爾-波普彗星進行觀察時得出了錯誤結果,導致「世界末日」論的產生。他在某網站留言,一顆伴星緊緊跟隨在這顆彗星之後,該網站將這條消息不斷誇大,傳至全球。2012「世界末日說」如接力棒般地被網民瘋傳,形成了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的高速、超量、多樣化、範圍廣的特徵,且沒有終點。加之,新媒介具有融合傳播的特性,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開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個性化、多元化、門檻低、監管難等特點,使2012「末日說」如洪水般泛濫並蔓延開來。